当今世界喀斯特研究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喀斯特地区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它以其岩石溶解、洞穴、地下河流和塌陷的地表特征而闻名。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和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貌发育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是由地表和地下水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地表由于石灰石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解而形成众多的溶洞。
这些洞穴在地下水的冲刷下逐渐扩大,形成了惊人的地下迷宫,如中国的九寨沟。
同时,地下水通过溶洞进入地下河流系统。
这些地下水流经岩层的间隙和裂缝,不断切割岩石,并形成了着名的地下河流。
这些河流也会在地下洞穴中汇集,形成地下河谷。
例如,斯洛文尼亚的普拉什卡河谷是一个迷人的地下河谷。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有塌陷现象。
当地下溶洞被地质构造活动或湖泊水位的变化等因素破坏时,地表会发生塌陷。
这种塌陷发生后,地表会形成凹陷的地形,被称为陷落洞。
墨西哥的陷落洞“大洞”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二、水文地质特征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在地表和地下水层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的存在对地下水的补给至关重要。
地表水和降水通过洞穴和地下河流渗入地下水层。
因此,地表水的供应对维持地下水的丰富至关重要。
其次,喀斯特地区有独特的地下水储集系统。
由于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石,地下水以溶解和侵蚀的方式储存。
这种地下水储集系统能够储存大量的地下水,并且对当地的水资源起着重要的补给作用。
例如,中国的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山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有独特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地下水流动主要通过溶洞和地下河流进行。
这种地下水流动系统使地下水能够在地下层中重新分布,并不断补给各地区的地下水。
而这也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的基础。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水文地质特征密不可分。
地表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同时地下水的储集和流动系统为喀斯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农民群众的闭锁心理和的思想观念、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喀斯特贫困;原因;对策贵州的经济开展滞后且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经济更加。
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农民群众中存在的闭锁心理和思想观念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外,区域地理环境的劣势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表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山高林密,坡度陡峭,岩多土少。
二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极易造成植被破坏,使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而出现石漠化。
喀斯特地质地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和其他影响因素一起造成了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
因此必须了解造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帮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一)客观原因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喀斯特贫困”的主要原因。
1、土地瘠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喀斯特地区岩多土少,坡度陡峭,道路崎岖,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低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农民只能采用牛耕马驮锄头挖等传统耕作方式,一些缺乏牛、马等生产资料的特困户只能靠人工操作,还有一些农民甚至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土地瘠薄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成了农村经济开展的主要障碍,在贵州的喀斯特腹地——瑶山和麻山地区这种状况尤其严重,农民也最贫困,全省大多数地区都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地区。
2、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喀斯特地质生态很脆弱,过度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
长期以来过度强调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滥砍乱伐、过度采伐森林和不合理采石采矿等“短期行为”是造成石漠化的罪魁祸首。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
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
单位组织:衢州市第一中学报告人:郑开怀;刘妍;穆香山;林涛;余琴;杨紫欣指导老师:黄冬梅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一:导语二:摘要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2. 喀斯特地貌成因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五:参考文献三:正文(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治理与保护措施包括:
一、实施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
采取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和发展活动,以减少喀斯特地貌的损害和破坏,维护其独特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二、强化监测管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监测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可能危及喀斯特地貌的因素,以防止其受到破坏。
三、建立保护核心区。
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划定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核心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加强科普教育。
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普教育,让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和保护价值,从而提高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意识。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 X10 4 km 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袁道先,1997 ;杨明德,1998)。
该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熊康宁、黎平等,2002 ;王世杰、李阳兵等,2002)。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关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等文件精神,西南岩溶石山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其中贵州省有78个(市、区)进入全国451个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县。
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为十二五”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以78个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为规划区,结合野外训练场,首先建立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对应的遥感影像特征,保证了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然后运用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与遥感信息和工程信息叠加分析,建立了具有3S ”集成技术创新特点的石漠化与工程布局空间数据库,从多角度提高了遥感数据的正判率;通过GIS集成管理,较好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与工程布局报表生成数据的集成,使全省石漠化数据与工程布局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归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地矛盾为线索,以县和乡(镇)行政区为基础,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
喀斯特地区矿物资源开发环保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和金属消费国之一,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而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是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
但是,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环保问题的研究也变得十分重要。
一、喀斯特地貌及其矿产资源喀斯特地貌指的是石灰岩、石膏等石质地层在水、风、生物等作用下产生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生物群落。
其地貌类型形态奇特、风格各异、景观艳丽,可以被称为自然界最美的景观之一。
而这种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石灰岩及其溶解物质易被水溶解,形成了许多陷洼、峡谷、地下溶洞等自然奇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喀斯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石灰石、铅锌、铀、重晶石、熔剂乳化剂等矿产资源。
其中,铀矿石是喀斯特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地下溶洞、孔洞为铀矿石的区域性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富集条件。
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尽管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矿产资源开发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薄,具有易侵蚀、易流失、易污染等特点。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传统的开采方式,不仅会使土壤受到破坏,还会使污染物质沉积在土壤中,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次,采矿和冶炼过程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可能加重地下水污染,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挖掘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声、光、震等污染也会导致生态骚扰,影响附近的宅基地、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
三、矿产资源开发环保措施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喀斯特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需要采用一系列环保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采矿技术上应采取地下开采代替露天开采,采用低污染的流程技术进行矿石的深加工,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对于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采取生态修复技术,如采用绿色植被、盖石、固碎等方法,还可以在污染源处设置适当的防治措施,防止有害物质流失。
中国喀斯特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卢小玲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前沿》
【年(卷),期】2024(14)2
【摘要】喀斯特(karst),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潜蚀、冲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喀斯特环境最多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在喀斯特环境中表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但是由于喀斯特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
发和利用,使得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退化地区的恢复与保护管理,但是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本
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广西、贵州、
云南东部等西南地区,在此基础上探讨喀斯特环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加
强环境管理,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一定的方向。
【总页数】6页(P348-353)
【作者】卢小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与喀斯特环境
2.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3.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综述
4.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摘要】喀斯特石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探讨了生态恢复与修复措施、植树造林、草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和农田水利措施等治理方法。
这些措施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减缓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速度,稳定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结论部分强调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持续推进治理工作,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植树造林, 草本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工程, 农田水利措施, 喀斯特地貌特点, 石漠化问题严重性, 治理工作, 发展趋势, 持续推进。
1. 引言1.1 石漠化问题严重性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丧失肥力和植被,进而形成裸露的岩石表面,严重危害土地生态环境的一种现象。
石漠化问题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土壤质量较差以及人类活动过度,石漠化现象较为普遍。
土地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使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沦为荒漠。
石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裸露的石漠化地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雨水冲刷岩石表面土壤,导致土地肥力流失,水资源浪费,甚至形成沙漠化土地。
石漠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随着植被的丧失,原本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严重损失。
这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严重性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予以治理。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1.2 喀斯特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石灰岩、石膏岩等易溶岩石构成的地貌,因其具有独特的溶蚀、开洞、崖壁等特征而得名。
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结果及文献一、引言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地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提供相关文献的参考。
二、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表岩石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在喀斯特地貌中,溶蚀作用使得地表形成了一系列特征,如溶洞、天坑、石柱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溶蚀作用、地下水流动和岩溶坍塌等。
三、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1.美国喀斯特地貌研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即佛罗里达州的卡尔斯特地貌。
研究人员通过对佛罗里达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多年的研究,发现了其独特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岩石溶蚀作用。
相关文献包括《佛罗里达州卡尔斯特沉积学研究》(作者:Jo hn Sm it h)和《卡尔斯特地貌的地下水动力学模拟》(作者:M a ry Jo hn so n)等。
2.中国香港喀斯特地貌研究中国香港也存在着一些喀斯特地貌,如大澳岛和鱼涌。
近年来,香港的地质学家们对这些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人员通过地质考察和试验研究,解释了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相关文献包括《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李明)和《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岩溶作用研究》(作者:王红)等。
3.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研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研究人员通过对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相关文献包括《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动力学研究》(作者:D av id Br ow n)和《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水文地质分析》(作者:J en ni fe rD av is)等。
四、结论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还为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地质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喀斯特地貌分布规律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1.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2.地形: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1、世界喀斯特研究权威专家
M·斯威婷博士
斯威婷博士于70年代初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了她的《喀斯特地貌》专著。
这部著作影响深远,为以后的喀斯特研究者广泛引用。
80年代初,她编辑出版了一本极为重要的论文
集,该论文集收入了自上世纪末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喀斯特研究经典文献,其中包括J·Crijic、A·Grund、W·M·Davis,A·Bögli的论著,以及她自己和她的学生D·C·Ford、P·w·williams的论著.:这本文集向我们展示了80拜洲弋以前世界喀斯特研究进展的主线,对我国研究者在科技复兴以后迅速了解国外喀斯特研究的历史和动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帮助极大。
Williams P W et al.Geomorphic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er karst[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G, 1987,12(5): 453~465.
THE ROLE OF THE SUBCUTANEOUS ZONE IN KARST HYDR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1983,61 ( 1-3): 45-67.
2、世界上主要的喀斯特研究国家
世界研究喀斯特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德国、中国、瑞典、法国、意大利等
下表截图为web of science 上有关喀斯特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下表截图为web of knowledge 上有关喀斯特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3、世界上喀斯特主要分布地区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