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15例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272.40 KB
- 文档页数:2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概述•冠脉介入诊疗常见并发症•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处理策略•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预防措施•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案例分析01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概述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是指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的与诊疗目的无关的意外状况,如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等。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可分为即刻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
即刻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再狭窄等。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发生率与危险因素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根据不同研究报道,发生率在5%-10%之间。
危险因素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复杂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等。
此外,手术操作不当、抗凝药物使用不当等也是导致并发症的常见因素。
预防策略与处理流程预防策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如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抗凝药物、规范手术操作等。
同时,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流程一旦出现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即刻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等,应立即进行相应治疗,如局部压迫、电复律等。
对于远期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再狭窄等,应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或再次介入治疗。
02冠脉介入诊疗常见并发症心脏穿孔介入诊疗过程中,导管或导丝可能损伤心脏内膜或心外膜,导致血液流入心包腔,引发心脏穿孔和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介入诊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是由于心脏穿孔、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夹层等原因导致。
心包积液可能引发心脏压塞,严重时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
心脏穿孔与心包积液在介入诊疗过程中,导管或导丝可能刺激或损伤冠状动脉内膜,导致冠状动脉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状动脉破裂冠状动脉夹层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血管壁内,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介入诊疗过程中,使用导管、球囊或支架等器械可能刺激或损伤血管内膜,引发冠状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破裂或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植入后,可能由于血管内膜过度增生、药物抗凝作用减弱等原因,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
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摘要:介入性心导管术在当前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但是同时,使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心血管疾病也会造成一些血管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种类繁多,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与恢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介入性心导管术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
关键词: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引言介入手术在临床当中因为其手术成功率高,面对的患者范围广泛和手术危害小,治疗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到临床治疗的欢迎。
而介入性心导管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在当前的临床心脏治疗中,介入性心导管术已经成为主流的心脏治疗方式,并且治疗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但是无论什么手术,都会伴随着并发症的产生,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心脏和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和组织,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并发症,会造成患者的生理机能明显下降,因此在使用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
1.介入性心导管术概述介入性心导管术指的是利用微创技术,将导管从周围血管插入导管,导入心腔或者大血管各处的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心导管术,介入性心导管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用制造大面积创口,并且治疗的安全性高。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介入性心导管术有经皮冠状内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DCA)、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吸术、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术等。
在临床上尽管介入性心导管术本身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但是同任何侵入性检查一样,危险性还是存在的。
外周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总发生率约为6%,包括血管损伤、出血、动静脉瘘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等。
血管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的损伤和致残,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介入性心导管术在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股动脉穿刺术,即在股动脉进行穿刺和导管插入,利用动脉血输送的过程,将药物或者医疗器械运输到心脏中,因为股动脉相对较大,运输能力强,并且穿刺造成的损伤也较小。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作者:黄少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对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并发症情况进行护理。
结果:120例患者经过及时迅速处理,均好转,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不良反应,康复出院。
本组常见并发症情况:局部血肿或出血18例,发生率为15.0%,尿潴留14例,发生率为11.7%,术后低血压8例,发生率为6.7%,腰痛及全身不适28例,发生率为23.3%。
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加强护理观察,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士系统掌握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提高预警能力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护理措施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4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1],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医护人员能及时观察及处理,病情能迅速好转。
为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几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62.8岁。
PTCA及支架植入术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岁。
1.2方法对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者进行分析,总结护理要点。
并发症及预防护理措施:术后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与对侧肢体比较足背动脉搏动、末梢感觉、皮肤温度等,穿刺口周围有血肿的患者,要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血肿的大小,并用不易褪色笔在患者大腿部作标记,每0.5~1小时观察1次,注意局部血肿有无继续向大腿内下侧增大的趋势,每次巡视时不仅要测血压,还要询问患者的感觉,教会其利用健侧下肢适度整体性移动,以缓解疲劳不适,解除制动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更换敷料后,告知患者3 d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污染以及用力蹲起等动作,以防止出血。
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往往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些并发症,其中术后心血管并发症是较为严重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
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掌握恰当的处理方法,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1、手术应激反应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手术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2、原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患者在手术前就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心脏的功能本身就已经受损。
手术的创伤和应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原有疾病的恶化,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失血和贫血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量的失血,如果失血过多或术后没有及时补充,导致贫血,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为了满足身体的氧需求,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容易诱发心血管问题。
4、电解质紊乱手术前后,患者的饮食和体液平衡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出现钾、钠、钙等电解质的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会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5、麻醉因素麻醉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
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又可能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这些都对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6、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感染严重,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的释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7、卧床和活动减少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或脑血管,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8、疼痛和焦虑术后的疼痛和焦虑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氧耗,不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恢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心血管内科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血管造影室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当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六)重症监护室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尽管介入手术操作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但是血管并发症仍然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管病变的严重度、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方式等。
血管并发症可以分为两类:血管机械性并发症和非血管机械性并发症。
血管机械性并发症包括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破裂或穿孔、血管搏动不等或血流淤滞等。
非血管机械性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性反应、血肿、血栓形成等。
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心绞痛加重、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等。
一旦发现有这些症状出现,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
治疗的方法包括打开梗死的肌肉组织、给予支持性疗法、保持患者平卧位休息等。
在治疗血管并发症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正确诊断。
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出血管是否狭窄、闭塞、破裂以及其他异常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一旦诊断确定,应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治疗血管并发症的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输液给予血管扩张剂和抗凝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减轻血栓形成和抑制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手术、心脏外科手术等。
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快速恢复等优点。
介入手术包括支架置入、气囊扩张、射频消融等。
其中,支架置入是常见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支架放置在受损的血管内,以扩张并加强血管结构的力量。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后的休息时间等。
在所有的治疗方法中,支架置入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由于该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患者在进行介入手术前应该仔细考虑治疗方案,以确保风险最小化。
总之,心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也伴随着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1、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预防措施:1)手术中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范执行,操作仔细,进修或培训医师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穿刺。
2)术后压迫止血应充分,嘱患者术肢制动6-8小时。
3)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杂音等,如有可适当调整压迫止血器的压迫力度及方位。
4)必要时拔鞘前行ACT监测,少于170s是方可拔鞘。
处理预案:1)如术后穿刺处出现新的杂音,应考虑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可能。
2)如杂音不明显,可调整压迫止血器或用绷带压迫止血并适当延长压迫时间。
3)如经上述处理杂音仍存在,可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明确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如为假性动脉瘤可在超声下行假性动脉瘤凝血酶封堵术,如为动静脉瘘且患者有明显的下肢肿胀,可考虑外科修补治疗。
2、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预防措施:1)注重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
术前采取讲解、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术后要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及心律、血压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等症状。
3)对于有大量出汗、脱水的病人,拔管前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液体量。
4)拔鞘时应备好急救药品,必要时鞘管周围皮下注射利多卡因,拔鞘后的压迫止血必须用力恰当,避免用力过度。
处理预案:1)介入术后患者,特别是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疼痛刺激时应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有无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2)如患者在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疼痛刺激时出现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时应考虑血管迷走反射。
3)术者应立即消除刺激因素如适当减轻压迫止血力度、暂停拔鞘等操作。
4)护士立即给予快速静脉补液扩容(视患者年龄、心功能情况而定),并准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在医生的嘱托下给予静脉推注阿托品,必要时可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心血管病介入术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和处理【摘要】目的:针对20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来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方法:针对介入治疗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给予术前健康教育,做好拔鞘前的准备,进行拔鞘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处理,以及拔鞘后的配合。
结果:20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深入了解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并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拔鞘;【中图分类号】r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019-02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vascular vagovagal reflexes after cardiac interventional therapyguo hongyi(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3201 hospital,hanzhong, shaanxi,723000)【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vasovagal reflex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fter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 in view of all th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postoperative vagus nerve reflex of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preoperat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paration before extraction sheath,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 of illness in the process pulling sheath were implemented,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after pulling sheath. results twenty cases with vasovagal reflex ha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conclusion grasping the reasons of the vagus nerve reflex and doing the preventive work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vagus nerve reflex.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1例PCI术后并发严重血肿的急救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所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常常需要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
PCI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患者在手术后通常需要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旨在介绍一例PCI术后并发严重血肿的急救护理,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病情描述患者陈某某,男性,63岁,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PCI术后第二天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肩胛部疼痛、肤色紫红等症状。
经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大面积的皮下出血,肌肉组织处可见明显的肿胀,表皮下可触及硬块。
急救护理过程1. 确认病情当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时,领导医生首先要求护士评估病人的病情。
护士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发现患者的意识清晰但左侧上肢运动障碍,猜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血肿。
2. 治疗方案确认患者出现了血肿后,领导医生立即召集专家会诊,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医生讨论,决定采用手术治疗。
3. 护理措施在等待手术时,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3.1 加强监测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2 保持安静血肿患者需要保持部位不动,避免刺激,保持安静,以减少疼痛和出血。
3.3 维持通气道监护患者的呼吸道,确保呼吸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情况及时处理。
3.4 镇痛和止血根据医生的指示给患者进行合适的镇痛和止血,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减少出血。
4. 手术治疗在病情确诊后,患者被送往手术室,进行开放性清创手术,切除血肿和减轻肌肉压迫,手术顺利。
5. 后续护理术后护理非常重要,需要护士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措施包括:5.1 观察部位护士需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发生,防止伤口裂开。
5.2 加强营养血肿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加强营养补充,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心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与处理
赵玲;韩明华;赵福海;郭涛;刘中梅;李淑敏
【期刊名称】《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所有进行心血管介入的1 015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行PCI术520例,RFA术16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01例,先心病封堵术121例,大动脉支架10例,其它29例.结果1015例患者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7.58%,其中以低血压及迷走反射为主,占2.66%,死亡率0.39%.结论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有一定风险,术前认真评估、提高术者经验、术后严密监护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赵玲;韩明华;赵福海;郭涛;刘中梅;李淑敏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
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
【相关文献】
1.心血管病介入术后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J], 周莲;蔡晓莲
2.心脏介入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J], 罗进光
3.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 [J], 黄流强;陆健;阮锡勇;聂荣军
4.心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15例处理 [J], 王学坤;姜文青
5.心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15例处理 [J], 王学坤;姜文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