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共47页
- 格式:ppt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47
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批判摘要: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的主要特色,在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代表的技术理性的扩张是对人主体地位的进攻,也是统治阶级实行的新的控制手段,所以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批判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84-01科学技术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在带来物质上极度丰盈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前危机。
由此发端,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然而,由于立足点和视角的不同,这思考又凝聚为两股截然相反的思潮:科学主义的乐观派和人本主义的悲观派。
作为人本主义之一的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无疑是人本主义的悲观派。
对于科学技术,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事实上,20世纪的发达工业社会就是一个技术的社会。
技术理性的扩张,人的主体地位的退缩,以及统治阶级实行的新的控制手段……这一切使得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极度彰显,而积极的一面则无足轻重。
所有这些决定了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绝望与幻灭!法兰克福学派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把科学技术定性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霍克海默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一文中最先指出:“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评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后者之所以也复如是,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就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更确切地说,就是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如何执行意识形态职能的研究。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__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
然而海德格尔在《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
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
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
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解读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技术哲学思想摘要:人类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地位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同时它的作用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对此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即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理论,本文试图对这种全新的理论观点作一简要的解读。
关键字: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政治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著名哲学家、理论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
哈贝马斯是一位多产作家,他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是1981年问世的两卷本的《行为理论》。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哈贝马斯1968年8月问世的一本重要论文集。
其中大多发表于1963年至1968年。
只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是这年7月为纪念马尔库塞70诞辰写成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关系日益紧密。
特别是从十九世纪的5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掀起不同程度的科学革命,而革命的结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也开始不断地显现出来,那么究竟我们持技术悲观论呢还是持技术乐观论呢?哈贝马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命题。
但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科学技术作意识形态并且认为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职能并不是由哈贝马斯创见的。
第一个试图揭示专门科学知识与政治传统之间联系的是M·韦伯。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这一观点。
在哈贝马斯的这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论文中,由于有一部分写作目的是为了纪念马尔库塞诞辰七十周年,因此,在书中作者对马尔库塞的理论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批判。
马尔库塞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技术理性批判,即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通过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来得以阐述。
[1]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技术哲学理论更多的是把技术与政治实践相结合,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证明政治的科学化或技术化。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研究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研究哈贝马斯是一位德国社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认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社会的运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征哈贝马斯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文化范畴,它具有如下特征:1、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知方式。
它基于科学的原则和技术的手段,探索和改变世界。
2、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它影响着人们对道德、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3、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和历史性,它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改变,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作用1、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指导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物质世界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挑战以往的政治传统和制度,如何平衡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是政治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4、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应用,对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平衡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挑战和难题。
三、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科技进步和应用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对社会结构和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现代工业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分工和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是,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精神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
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
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作者:闫欣刘友田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索与反思,可以知其局限、晓其价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是哈贝马斯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语境而做出的判断。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众所周知,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虽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科学技术出现了异化,逐渐变成新型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来源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还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的一些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多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其结果是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巨大的财富。
从中我们可以确定,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
那么,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吗?马克思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工艺学可以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意识形态理论”文件汇整目录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四、意识形态理论的视境传媒作为权力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之二五、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相关。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反映了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形式,如宗教、哲学、艺术等,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引导和观念塑造,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框架。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塑造社会成员的观念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操控来维护自身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可能通过意识形态的觉醒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所在。
通过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工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
”[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
”[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读书笔记——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读书笔记——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摘要:由于水平所限,本文仅就《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关于科技进步对社会影响的新变化,就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与发展的作用略表见解与心得。
理解不当之处恳请老师指正!关键词:意识形态,科技进步,技术统治,合理性一、生平和著作简述尤尔根·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名的理论家之一,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被认为是"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哲学、解释学、历史科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还是这些学科中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社会哲学理论不仅在联邦德国青年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是"联邦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而且对某些西方国家的哲学界和社会学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雷克斯认为,哈贝马斯的造诣之深可与黑格尔相媲美;彼得·威尔比则直接称哈贝马斯是"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由此可知哈贝马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大影响。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哈贝马斯的一本论文集,出版于1968年8月,其中所收集的大部分论文发表于1963——1970年。
其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马尔库塞70诞辰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对其他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同时也是与马尔库塞科技进步观的辩论。
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成了人的工具化”。
哈贝马斯的这篇文即从出版到1981年的短短13年间,再版了11次,共发行了11万册,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挪威文、法文、荷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塞尔维亚文和波兰文等多国文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简述摘要哈贝马斯发展性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的是论证科学技术在现代已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起着“合法化”、“合理化”的作用,从而社会批判理论应由政治经济学批判变为科学技术批判。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合法性批判哈贝马斯在1968年为纪念马尔库塞诞辰70周年的演讲中率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他把“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一体视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根据和重要标志。
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科学从潜在的生产力到现实的生产力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即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过程。
这一转化过程的完成快慢,直接决定着科学技术在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实行宏观调控,全方位激化和开拓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与能力,使转化的速度、规模与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趋势,清楚地说明了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现代技术之母,而现代技术又直接决定着生产的周期和内容,科学技术已成为指导和控制生产的发展趋向和速度的关键,所以,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
那么作为头号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有什么地方值得批判呢?哈贝马斯在指出科学技术是头号生产力的同时,他还接受了马尔库塞的一个极其关键的思想: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并且,他进一步拓展了马尔库塞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只有成为头号生产力,才能扮演意识形态的角色。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科学技术之所以遭此批判,主要不在于它作为生产力,而在于它作为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一旦成了第一生产力,它也就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即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仅履行生产力职能,而且履行意识形态职能。
他说道:“技术和科学今天具有双重功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怎么样履行其意识形态职能的呢?对此,哈贝马斯是通过论述科学技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合法化”来加以说明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批判的宗旨不是对理性的拒斥,而是对理性的重建。
理性文化的危机在于理性的片面化,只有充分发挥理性和现代性内在的潜能,才能真正找到克服理性危机的途径。
因此,正是通过技术理性批判这一主题,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合理化的核心思想。
哈贝马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他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生产力’。
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他认为它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属性,即它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为统治提供合法性的异化力量。
哈贝马斯断言,科学技术在当代已经“具有了一种辩护的功能”,已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即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它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同样具有辩护的功能。
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并非意味着科学技术在一般的意义上简单地转变为意识形态,而是说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哈贝马斯不是一般地断言技术与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是作出了许多限制与限定。
哈贝马斯则认为,不能停留于对技术理性异化的一般批判,也不应从理性之外寻找理性危机的根源,而应当在理性的平台上,从理性的内在机制去揭示理性异化的原因以及重建理性的途径。
通过以兴趣为主导的认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在方法论上为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技术理性批判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把认识从单纯的知识论的静观引向社会生活的自我反思,打破了工具性的技术理性对理性范畴的控制,拓宽了理性的范畴,从而首次把批判理论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即建立在解放性的认识兴趣的理性概念之上;同时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技术理性异化的问题,并且从理性的内在潜能中确立重建理性的基础。
具体说来,理性文化的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技术的认识兴趣的发达及技术成果的滥用,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危机,给人类带来了不幸和灾难。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概述作者:王煜琪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爆炸式地向前发展。
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的生产生活,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给予了普遍的关注。
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就表述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思想。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确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力量。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一、哈贝马斯个人简介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有着丰富的著作,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许多思想都是他的发明或者与他的思想相关。
他的思想由于多样和丰富甚至难以全面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主要论作中做到基本的把握,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基本方面:技术理性批判是哈贝马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主体间性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全部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理论和商谈伦理学是交往行为理论在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
在此,我们主要对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浅析。
二、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科学与技术原本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历史的角看,科学与技术的起源不同,长期处于分立并行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正因为科学与技术有着这些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科学与技术还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近代科学还没有起到加速技术发展的作用。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作用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一定规模的科学研究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的支持,这也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明显,至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才出现了“科学技术”。
《单向度的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作者:李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3期【摘要】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异化和病态现象,都是意识形态使然。
他通过对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的异化和社会与人的单向度性,揭示了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奴役和控制人与社会的形式和手段之一。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异化;单向度性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拥堵有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无所不能的媒介世界。
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在现实中该怎样执笔书写;仅会在虚拟空间上与不认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仅会在BBS上对某件事进行评头论足,而忘记该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类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
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谈到,人的异化,认为其创造的客观的分离。
技术给人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物质世界极端丰富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分析之后,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并在实践中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与体系。
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中,作为物的因素的生产工具与作为人的因素的劳动者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被越来越弱化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此情况下体力劳动相应的减少了,物质生产越来越依赖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正在逐渐的被技术工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管理者所代替。
总之,科学技术已成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现在,自动化似乎从本质上改变着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是:生产率要由机器而不是个人的力量来决定。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深入分析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和引领作用,提出“科学是历史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础。
科学技术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价值:第一,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智力劳动”,科学技术能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大工业把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使生产成为科学的自觉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两种用法:一是指虚假的意识;二是指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即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反映阶级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马克斯•韦伯是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认为科学技术是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第一人。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工具的合理性将会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总体上推动现代社会的合理化。
但工具的合理性发展会造成物对人的统治、官僚化等消极因素。
霍克海默认为,科学阻碍了发现社会危机的真正原因,掩盖了社会的真实本性,因此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他认为:“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本身,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科学之所以是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人们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所有掩盖以对立面为基础的社会真实本质的人的行为方式,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是因为科学和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他对科学与技术所作的这些毫无掩饰的揭露和批判,明确告诉读者,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利用技术而不是利用恐怖”有效地统治着个人和“窒息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的极权社会。
他的这些思想具体体现在《单向度的人》中。
(马尔库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是以韦伯的有关理论为出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