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权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1
基本人权与宪法保护人权是指人类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核心。
而基本人权作为人权的基石,属于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权利。
在民主国家中,宪法被视为保护基本人权的最重要法律文件。
一、基本人权的概念与意义基本人权是指人类出生就具备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可分割的。
基本人权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自由、尊严、平等的核心价值。
基本人权的保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
二、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护原则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文件,承载着保护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职责。
宪法通过设立特定的权利保障原则和机制,确保公民享有基本人权。
1. 平等原则:宪法要求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2. 自由原则:宪法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
3. 人身权利原则:宪法保障公民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禁止任意侵犯或剥夺。
4. 公平正义原则:宪法追求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在司法、教育、劳动、健康、住房等方面的权益。
5. 人格尊严原则:宪法保护人的尊严和个人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虐待、折磨和非人道待遇。
三、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护章节为了确保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切实保障,各国的宪法通常设立了专门章节来明确规定和保护这些权利。
1. 美国宪法中的权利法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保了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新闻自由等原则。
此外,美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和私人财产权。
2. 德国《基本法》中的人权条款: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人的尊严不容侵犯的原则,并确保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教育权利等。
3. 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法国宣言规定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平的基本原则,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民主和社会权利。
四、基本人权与国家利益的平衡尽管基本人权在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保障,但有时也会面临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国家利益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权衡和平衡。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什么是人权,中外学者界定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人权的原意是指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因而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有的学者认为: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民主权原则经宪法确认之后,人民即国家的主权者,自然应该成为享有人权的主体。
有的学者指出应从三个层次去揭示人权的内涵: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权利。
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美国伦理学家A·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指一种狭义的权利,即主张权。
这种权利的结构可以理解为:A由于Y而对B 有X的权利。
它包括五个因素:(1)权利的主体A,即有权利的人;(2)权利的性质;(3)权利的客体X;即权利指向什么;(4)权利的回答人B,即具有义务的人;(5)权利的论证基础和根据Y。
在这五个方面,都充满了学者的争论。
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的范畴。
人权有时指人,有时指人的自然性,与人道主义思潮以及其法律形式密不可分。
还有学者认为人权只能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并只能限定在道德意义的范围内。
“人权被设想为人们作为人凭借其自然能力而拥有的道德权利,而不是凭借他们所能进入任何特殊秩序或者他们要遵循其确定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拥有的权利。
” 我们认为人权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上对人的应有道德权利的期待,它充满了人的偏好或价值选择,人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最初,人权是与特定的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人权作为反对政治独裁势力和守旧社会组织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武器。
首先提出人权口号并对其予以理论证成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们从与自然法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人均有自然权利,国家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相约组成政府以保护这种自然权利。
典型案例1、甲的丈夫乙自1997年1月外出打工一直下落不明,2003年经甲申请,法院依法判决宣告乙死亡。
不久,甲、乙二人的女儿丙由丁合法收养。
2005年甲与戊登记结婚。
2007年乙突然回家,法院依法撤销了对其的死亡宣告。
现乙主张与甲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告知丁,当初收养丙未经其同意,完全由甲一人做主,是无效的,主张解除此收养关系。
问题:乙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2、郑某因上班迟到被田某当场批评,便对田某怀恨在心。
一天晚上下班后,郑某骑自行车尾随田某至一无人处,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从背后猛地刺向田某。
田某受伤后顺势抓住郑某的自行车,将其推翻在地,并喊:“杀人啦!”郑某见势,举刀再次刺向田某。
田某在躲避之际将手中的袋子甩向郑某,正砸在郑某的头部。
因袋中装有田某带回家准备刷厕所的硫酸一瓶,瓶子被砸破后,硫酸将郑某的双眼烧瞎,并导致面部大面积毁容。
人民法院认为田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问题:(1)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须具备哪些条件?(2)法院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3、甲经人介绍,在某厂做了搬运工,每月有1000元收入,平时就住在工厂的宿舍里。
由于工作辛苦,宿舍又离厂较远,甲打算从乙处花900元买一辆轻便摩托车。
此事遭到甲的父母的强烈反对,但甲还是将摩托车买了下来。
几个月后,甲因患精神分裂症,无法工作和独立生活。
由于甲今年刚满17周岁,其父母找到乙,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乙返还钱款,拿走摩托车。
请问:①甲的父母的主张有没有法律依据?②甲乙之间的买卖有效吗?为什么?窗体底端窗体顶端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
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是根本大法):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
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如我国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2)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
一般来说要求制宪机关或国家立法机关成员2/3以上或者3/4以上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的渊源体现了宪法范围的大小。
1.成文宪法(典)。
由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
*不成文宪法。
指既有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有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构成,而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的宪法。
2.宪法性法律: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3.宪法惯例。
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涉及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问题的,并由公众普遍承认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总和。
4.宪法判例。
是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普通法院或专门法院在适用宪法审判案件时形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先例。
宪法的基本原则:所谓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宪和行宪之中的基本精神。
1.人民主权原则。
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国民主权”原则,其在理论上所要解决的是国家权力即主权的归属问题。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国旗下我们呼唤人权保障在国旗庄严升起的时刻,每一个国民都肩负着捍卫人权的使命。
人权是普世价值,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和见到人权被侵犯的种种现象。
为了呼吁保障人权,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与人权人权保障的基础在于教育。
只有通过普及人权教育,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才能真正推动人权保障事业的向前发展。
教育系统应当加强教师对人权知识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将人权观念与道德价值观融入到教育过程中。
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
二、法律与人权法律是维护人权的重要手段。
只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人权得到切实的保护。
在国家层面上,应当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同时,对于侵犯人权的行为,应当加大惩治力度,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环境与人权社会环境对于人权保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唯有一个充满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环境,人们才能自由发展,并享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中存在的歧视、贫困等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例如,推动性别平等,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减少社会贫困现象等等。
四、国际交往与人权保障人权不仅是每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际交往中,各国应当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人权,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人权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各国也应该关注人权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人权保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个体与人权每一个个体都应当以身作则,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并帮助那些被侵犯人权的人群。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作为一个国民,我们有责任呼唤人权保障。
只有在国旗下,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权的尊严和重要性。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公平、平等、自由的社会而奋斗!。
初步认识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是指个人在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范围内所享有的合法权益,是公民作为国家成员所具备的基本权力。
每个国家的公民权利在其宪法和法律中予以保护和规定,旨在保障公民享有平等、自由、尊严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就公民的权利进行初步的认识和介绍。
一、人权的基础公民的权利源自于人权的基础。
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自由和有尊严的权利,而这些权利属于每个人之所有。
人权的基础包括不可分割的权利和人类的尊严。
不可分割的权利是指每个人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权利,不得因任何理由而被剥夺或侵犯。
它涵盖了生存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平等权利、受教育权等多个方面。
人类的尊严是指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不受歧视和虐待。
无论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特征,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
二、基本权利的内涵公民的权利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权利:1. 生存权: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源、居所、医疗等。
2. 言论自由:公民有权言论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包括言论、新闻自由以及互联网的自由使用权。
3. 宗教信仰:公民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不受迫害。
4. 平等权利: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和公正的待遇,不受种族、性别、国籍、财富等因素的歧视。
5. 法治原则:公民享有依法治国的权利,法律应公正、透明地实施,以保护公民的权益。
6. 教育权利: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基本教育和进一步的教育培训。
7. 参政权:公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决策,如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8. 人身自由:每个公民都有保护其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权利,不受非法拘留或虐待。
三、权利的限制尽管公民有权利,但这些权利并非无限制的。
权利也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受到一定的限制,以维护公共秩序和保护他人的权益。
限制公民权利的方式包括:1. 公共利益:权利可能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例如针对防止犯罪或保护国家安全的措施。
第一章(基本理论)答案一、名词解释宪法,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反映阶级力量对比的关系,是国家的根本法。
附带性审查: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提出对所用的法律、法律和法律刑文件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所进行的合宪性审查。
附带性审查往往以争议事件为前提,所审查的也是与诉讼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
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如《日本国宪法》。
不成文宪法,是指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而且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
不成文宪特征在于,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钦定宪法,是由君主或以君主的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它奉行主权在君的原则,往往产生于封建势力还很强大,资产阶级虽有一定力量但还不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
违宪审查,宪法监督机关判断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代表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反宪法的精神与规定所进行的审查活动。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民定宪法奉行人民主权原则,因而至在形式上强调以民意为依归,以民主政体价值追求。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1、C2、A 3 、A 4、B 5、B 6、B 7、D 8、C 9、D 10、C 11、C 12、C13、B 14、D 15、C 16、D 17、A 18、B 19、C 20、D 21、B、22、B 23、D 24、B 25.A 26.B 27.C(二)多选题1、BC2、ABCD3、BD4、CD5、BCD6、ABC7、ABC8、CD9、ABC 10、ABD 11、ACD 12、ABCD 13、AB 14、BCD 15、ABCD 16、ABC 17.ABD 18.BD三、判断说明题1.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对2.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宪法是法,所以,宪法也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错,尽管在近代以前,即存在“宪法”的概念,但是,并不立宪意义上的宪法,宪法是近代以后的产物。
宪法学试题(第一-第三章)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宪法的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叫作……………………………()A.刚性宪法B.柔性宪法C.不成文宪法D.协定宪法2、一个国家的宪政制度如果常常为其他国家所效仿,该国宪法就被称为“宪法之母”。
被称为“宪法之母”的是哪国的宪法? ………………………………( )A.法国宪法B.美国宪法 C.德国宪法D.英国宪法3、下列哪些原则是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所共有? ………………… ( )(1)主权在民原则(2)民主集中制原则 (3)法治原则(4)基本人权原则(5)权力制约原则A.(1)(3)(4)(5) B.(2)(3)(5) C.(2)(3)(4)( 5) D.(1)(3)(4)4、关于我国宪法修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1/5以上的人大代表有权提议修改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C.目前我国已对宪法进行了4次大修改5次小修改D.宪法修改有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之分5、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按顺序排列是………………………………………………( )A.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B.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D.序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徼、首都6、一般说来,规定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应是宪法基本内容的两个方面。
下列哪一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 ( )A.1918年的《苏俄宪法》B.1789年的《美国宪法》C.1791年的《法国宪法》D.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7、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
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8、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简述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人权与基本权利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互为补充和支持。
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平等、有尊严和自由的权利,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夺。
基本权利是指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根基。
人权的核心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是人权的具体体现,它们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基本权利的保障,人权就无从谈起。
例如,人的生命权是最基本的权利,没有生命权的保障,其他权利都将失去意义。
基本权利是人权的具体实践。
人权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只是一纸空文。
基本权利是人权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权的实践和落地。
例如,言论自由是人权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参与社会和政治讨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人权与基本权利相辅相成。
人权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而基本权利是实现人权的手段和方式。
人权的实现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基本权利的行使。
基本权利的保障是人权的具体体现,而人权的理念和价值观则为基本权利的保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人权和基本权利的关系是动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权和基本权利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
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重新审视和解决,以保障每个人的人权和基本权利。
只有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人权和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和保障。
人权和基本权利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互为补充和支持。
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根基,基本权利是人权的具体实践。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
只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人权的目标。
宪法学考研复习笔记0000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及本质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是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效力最高。
①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一般法律更为严格。
①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
②通过或批准宪法的程序严于普通法律(2/3或3/4多数)。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请愿书1、从宪法历史上看: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都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从宪法内容看:宪法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1、资产阶级宪法是伴随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没有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社会主义宪法就无从产生,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3、民主事实:普通化是宪法产生的前提。
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一)在政治力量对比中,阶级力量对比居于首要地位。
1、宪法只能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制定。
2、宪法会随统治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二)在政治力量对比中,还有在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派别和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
(三)宪法集中和全面地表现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法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一)人民主权原则1、资:规定人民主权,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首要原则。
私有制构成人民主权的障碍。
2、社: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是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发展,实质上就是主权在民。
(二)基本人权原则1、资:称“天赋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