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技术规范-2008版,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5
DX/WS-08清洁剂与消毒剂管理规程1. 目的:建立一个清洁剂与消毒剂管理的规程,减少污染和交叉污染,保证产品质量。
2. 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 适用范围:生产区清洁剂与消毒剂的使用,储存,更换。
4. 责任:生产操作人员应认真参照本规范执行,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实施。
5. 内容:5.1. 本公司批准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的种类:5.1.1.清洁剂:洗手液,洗衣液,洗洁精。
5.1.2. 消毒剂:75%酒精,新洁尔灭溶液,巴氏消毒液。
5.2. 清洁剂、消毒剂的采购与验收:5.2.1. 由生产部根据生产的消耗量及库存量,及时做申购计划。
5.2.2. 清洁剂、消毒剂必须符合质量要求。
5.3. 消毒剂的用途及定期更换5.3.1. 为防止耐药菌的产生,洁净区使用的消毒剂每月更换一次,更换后的消毒液,应清除出洁净区,退库或在车间暂存。
5.3.2. 75%酒精主要用于物品进入洁净区前的消毒擦拭,进入洁净区前对手与手套的消毒,洁净区内对手的定期消毒,洁净区设备及环境的消毒。
5.3.3. 新洁尔灭主要用于进入洁净区前对手的消毒,洁净区设备及环境的消毒,与75%酒精定期轮换使用。
还用于洁净地漏的消毒与液封。
5.3.4. 巴氏消毒液主要用于洁净地漏的消毒与液封,与新洁尔灭定期轮换使用。
5.3.5. 定期替换的消毒液的定期更换使用。
5.4. 清洁剂、消毒剂的配制:5.4.1.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正确的方法配制。
5.4.2. 配制用水应与使用环境的洁净级别相适应。
一般生产区用自来水配制,十万级洁净区应用纯化水配制,万级洁净区应用冷却的蒸馏水配制,无菌万级使用的消毒液应经除菌过滤。
5.4.3. 配制清洁剂、消毒剂应有复核。
消毒剂一般宜现配现用。
5.5. 清洁剂、消毒剂的贮存:5.5.1. 配制后的清洁剂、消毒剂应在容器外醒目位置贴挂标签,标明名称(包含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期、配制者及复核者签名。
《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2.5.12 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效果鉴定试验2.5.12.1 目 的验证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灭菌柜对细菌芽孢的灭菌效果。
2.5.12.2 实验器材(1)实验菌株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孢,抗力鉴定合格嗜热脂肪杆菌(ATCC 7953)芽孢,抗力鉴定合格(2)染菌载体 不锈钢片、钢针、聚四氟乙烯片等,必要时可增用或改用其他载体,载体回收菌量为1×106cfu/载体~5×106cfu/载体 (3)培养基 TSA 见附录ATSB 见附录A溴甲酚紫蛋白胨培养液 见附录A(4)中和剂 0.1% 的硫代硫酸钠(5)含中和剂的TSB(6)磷酸盐缓冲液(0.03mol/L,pH 7.2)(7)模拟医疗器械管腔 材质、内径和长短应与厂家提供的说明书中最难灭菌的消毒对象相一致(8)不锈钢管腔 内径约为1.2cm~1.5cm,长度为3.0cm~5.0cm,两端有接口,可与模拟医疗器械管腔连接,不锈钢管腔内体积应小于或等于模拟医疗器械管腔内体积,管腔一端应有可密封的接口,便于放置染菌载体(9)满载用物品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物品2.5.12.3 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强度的测定按有关规定进行。
2.5.12.4 灭菌效果测定操作程序(1)将染菌载体放入模拟医疗器械管腔中间位置,或不锈钢管腔内,两端分别连接模拟医疗器械管腔,置专用等离子体灭菌包装袋内。
(2)灭菌于满载条件下进行。
(3)将放有染菌载体的专用包装袋分别置于灭菌柜各层最难灭菌的位置,关闭柜门。
(4)按说明书的要求加入规定量及规格的过氧化氢。
(5)设定半周期灭菌程序, 并启动该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试验。
(6)灭菌程序结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染菌载体,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载体放入含中和剂的TSB培养液,37℃培养,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载体放入溴甲酚紫蛋白胨培养液,56℃培养,作为试验组。
(7)将同批试验用 2 个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载体分别放入含 5.0mL 稀释液试管中,各振打 200 次;将同批试验用 2 个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载体分别放入含 5.0mL 稀释液试管中,各振打 200 次。
消毒管理办法最新版2024规定
消毒管理在医疗卫生行业和食品加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食品污染。
为了规范和加强消毒管理工作,保障公众健康,特制定本规定,有效管理消毒工作。
一、消毒品选择
1.选择消毒品应根据使用场所、被处理物品种类等因素合理选择。
2.消毒品应符合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不得使用过期或质量不符的产品。
二、消毒操作规范
1.消毒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和培训,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操作前应按照说明书比例稀释消毒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
行消毒。
三、消毒管理制度
1.单位应建立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消毒操作流程、责任部门和人员。
2.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避免交叉污染。
四、消毒效果监测
1.每批物品消毒后应进行效果监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2.如发现消毒效果不佳的情况,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并采取补救措施。
五、消毒记录保存
1.每次消毒操作均需记录消毒品种、使用量、操作人员以及消毒效果情
况等信息。
2.消毒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备查。
结语
消毒管理办法最新版2024规定,对消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监管,旨在提高消毒工作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各单位应切实落实规定,加强消毒管理,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一、理化特性: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
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
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
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
五、腐蚀性: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
六、稳定性: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
七、使用范围: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1、液体消毒:饮用水、生活污水和饮料水的净化消毒。
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消毒技术规范2009消毒技术规范4.1常用消毒方法4.1.1煮沸消毒法4.1.1.1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不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
4.1.1.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
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 min~30min。
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
亦可用0.5%肥皂水,或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
4.1.2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4.1.2.1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
4.1.2.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
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也充满消毒剂溶液。
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
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用溶液。
4.1.3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4.1.3.1适用范围:家具表面的消毒。
4.1.3.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
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4.1.4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4.1.4.1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
4.1.4.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4.1.4.2.1普通喷雾消毒法用普通喷雾器进行消毒剂溶液喷雾,以使物品表面全部润湿为度,作用至规定时间。
喷雾顺序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用防护口罩和眼镜,并将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收放好。
4.1.4.2.2气溶胶喷雾消毒法喷雾时,关好门窗,喷距以消毒剂溶液能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为度。
喷雾结束30min~60min 后,打开门窗,散去空气中残留的消毒剂雾粒。
对消毒人员和物品的防护,同普通喷雾消毒法,尤其应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4.1.5环氧乙烷简易薰蒸消毒法4.1.5.1适用范围:棉衣、书信、皮革制品、电器及电子设备等耐湿、热和易被腐蚀物品的消毒。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内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的消毒第3章宾馆、饭店、茶馆、酒吧的消毒第4章商场、购物场所的消毒第5章储水容器的消毒第6章公共交通服务单位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第7章娱乐场所的消毒第8章幼托机构的消毒第9章学校的消毒第10章银行及其他货币流通单位的消毒第11章会馆的消毒第12章图书馆、书店和阅览室的消毒第13章社区活动室的消毒第14章浴业(浴室、足浴)的消毒第15章体育场所的消毒第16章美容美发店的消毒第17章空调的消毒。
第18章殡仪馆的消毒第19章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毒第20章消毒效果的检测附录A 公共场所消毒效果检验常用培养基和液体(规范性附录)附录B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控制的指标(规范性附录)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附件2 消毒管理办法附件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附件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回复后可下载pdf版本。
--------------------------------------------------------------------------------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2 11:21:11编辑过]支持(2) 中立(0) 反对(0) 单帖管理举报帖子使用道具| 引用 | 回复天山雪恋小大 2楼个性首页 |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管理员帖子:536积分:4005威望:0精华:7注册:2008-10-7 14:03:22Post By:2009-6-12 11:10:51第1章总则1.1引言为了预防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传播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简称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1 总则General Principle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消毒产品申报和监督时为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理化特性而开展的检测活动及与检测活动相关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3术语1.3.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染有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1.3.7 中和剂neutralize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3.8 中和产物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1.3.9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3.10 自然菌natural bacteria本规范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1 总则General Principle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消毒产品申报和监督时为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理化特性而开展的检测活动及与检测活动相关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3术语1.3.1 消毒 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 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 biological indicator染有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1.3.7 中和剂 neutralize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3.8 中和产物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1.3.9 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3.10 自然菌 natural bacteria本规范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消毒技术规范(一)目前参照标准▲ 2002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 2003第二版《上海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
▲ 2006版《上海市护理质控手册》。
▲ 2007年《压力蒸汽灭菌》。
▲ 2009年上海市CDC消毒科供稿《上海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试行)▲ 2009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12版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14年国卫办医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二)原则★所有物品均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完好。
★若有污染应即时消毒、灭菌。
★一次性物品按说明使用。
★本原则适合各部门,请参照执行。
总则一、室内空气及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附表各类环境消毒要求(一)紫外线空气消毒方法1、紫外线照射:安装紫外线灯管的数量为≥ / m3,距离~2.2m,时间≥30min。
2、紫外线使用寿命:(1)由新灯管的强度降低到70 μw/ cm2的时间(功率≥30w),或者降低到原来新灯管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因此,紫外线灯累计使用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灯管。
(2)每半年检测一次,<70μw/ cm2应及时更换灯管。
3、注意事项:1)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清洁,紫外线灯管每周一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专人负责,如发现灯管有灰尘时应及时擦拭。
2)室内保持清洁干燥,电压为220v,环境适宜温度在20-40℃,相对湿度为60%。
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紫外线光源不能直接照射到人,不在易燃、易爆的场所所用,照射时关闭门窗,门口悬挂警示牌。
4)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如遇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延长照射时间,两面均应照射到。
5)在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及空气中悬浮粒子多的时候,应加大照射时间。
4)紫外线消毒、灯管的强度测定、更换、清洁等均应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