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知识整理_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538.50 KB
- 文档页数:2
溶解简介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食盐倒入水中,很快看不见食盐了,过滤时滤纸上没有食盐,说明食盐溶解了;而沙子倒入水中,沙子沉到杯底,过滤时在滤纸上留下沙子,说明沙子不溶解;面粉加入水中,慢慢沉淀,呈现牛奶状,过滤时在滤纸上留下面粉,说明面粉不溶解。
取用药品时必须用小匙2.过滤实验的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实验时,在往漏斗中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3.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时沉降路径上出现紫色飘带状条纹,水底的高锰酸钾周围出现环状深紫色团纹,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最后溶解。
5.胶水进入水中时,以液滴的形式在重力作用下迅速下沉入烧杯底,再慢慢扩散溶解6.醋、酒精等进入水中迅速扩散溶解,食用油不溶解,浮在水面上。
7.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
溶解能力强是指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物质多。
9.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水中的动物或植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0.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11.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12.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3.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14.分离食盐和水用的仪器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水溶解物质的过程,以及溶解的规律。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水溶解物质的过程,了解溶解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乐于合作,勇于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水溶解物质的过程,溶解的规律。
2.难点:溶解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茶叶,牛奶等。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漏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茶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使得这些物质分散到水中?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质溶解的过程,以及溶液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规律,如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搅拌对溶解的影响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如:什么是溶解?水溶解物质的过程是怎样的?溶解有哪些规律?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制作饮料、制药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的概念、过程和规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复习题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题一、填空:1.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有搅拌、加热和细碎三种。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部、外部和蓝色三部分,蓝色的温度最高。
3.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析出。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4.水除了能溶解盐和糖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勺子或夹子。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里的氧气。
7.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热水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8.溶液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9.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溶解的过程。
10.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1.水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可乐”里面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C)2.不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淀粉。
(C)3.高锰酸钾能够溶解在水里。
(A)4.酒精灯熄火应该用灯帽盖火。
(B)5.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A)6.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___最快?用舌翻动搅拌。
(B)7.一小匙食盐溶解在一杯水中,杯里的物质叫做溶液。
(C)8.下面哪一种物体不会溶解于水?食用油。
(B)9.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食盐。
(A)10.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浮在水面,不能在水中溶解。
(A)1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A)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一杯水不可以无限制的溶解盐,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
√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的相关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解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溶解的相关概念。
2.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溶解度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同时在旁边标注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3、水能溶解固体、液体和少量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8、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9、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0、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13、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4、加热完毕需要熄灭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火。
15、盐能够(溶解)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晶体。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面粉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
2.面粉和沙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透明、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2.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3.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4.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的快与慢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1)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汽水静止时瓶内没有气泡,摇晃后瓶内有气泡产生,在摇晃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
(2)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有气体逸出;再往回推活塞,气泡不见了,即重新溶解在水中。
4.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5.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①增加水温②搅拌③将水果糖碾碎四、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量简、烧杯、搅拌棒、1袋食盐、天平、小匙、透明玻璃杯等。
3.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人透明玻璃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
③将食盐一份一份地放入玻璃杯中,待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添加第二份,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④记录添加食盐的份数,完成实验记录单。
4.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牛奶、油等一些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比较它们的不同,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细致、客观地观察习惯、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在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活动中,重点指导三点:1、液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2、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搅拌静置之后,液体溶解了吗?教学准备:每组学生: 5毫升ep管4个,分别装牛奶、油、糖浆、红酒各5毫升;50毫升烧杯5个,内装30毫升水,玻棒一根等。
教师准备:烧杯、玻棒、小药勺、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调查前概念1、谈话:你知道咱们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料吗?2、简介:傣族泡鲁达。
3、制作一杯泡鲁达:将椰子粉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椰子粉的溶解情况。
讨论:还需放入牛奶,会发生什么现象?4、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建立新概念1、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1)出示油、牛奶、咳嗽糖浆、红酒,请学生观察液体特点。
(2)猜测:以上四种液体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3)讨论实验方法:倒入后要怎么观察,观察倒入液体的哪些方面?需要搅拌吗?怎么搅拌?搅拌后,需要静置吗?为什么?(4)教师示范搅拌方法。
(5)小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6)逐一汇报实验现象。
(7)视频展示:水银倒入水中的实验。
2、分析归纳,形成科学概念(1)请按照实验和视频中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把液体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2)教师小结:像牛奶那样放入水中会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油那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没有溶解。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
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
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4、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是一样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15、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跟(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溶解能力就越好,溶解的就越多;压力越小,溶解能力越差,溶解的就越少。
所以在密封的注射器中的雪碧,在活塞往外拉时(压力减小),可以看到气泡增多。
往里推时(压力增大),又可以看到气泡减少。
16、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汽水中的气体是指(二氧化碳)。
1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8、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后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2、【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
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
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
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
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
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这个方法叫“日晒法”。
28、【加热蒸发实验】29、【酒精灯的构造】
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31、酒精灯操作注意事项: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②熄火时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重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③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④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