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镉砷铬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旨在全面解析中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污染状况,并探讨可能的环境影响。
重金属,如铅、汞、铬、砷等,因其对环境和生物的毒害作用,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农田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重金属含量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本文首先对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包括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污染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质量以及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农田土壤污染方面,由于其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近年来,中国学者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许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南方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还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等。
农⽥⼟壤重⾦属污染管控标准
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农⽤地⼟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征求意见稿)》,替代现⾏的
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
风险管制值。
《⼟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新标准制定了农⽤地⼟壤污染风险管控两级标准:风险筛选值
以此为依据,按照⼟壤中所检测出的污染物含量,酸性、中性、碱性农⽤地将明确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类、严格管控类共3种类型。
农⽤地实施3级分类管理
⼟壤重⾦属明确限量指标
当前,农⽤地⼟壤重⾦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镉、汞、砷、铅、铬、铜、镍、锌。
其中: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污染物主要是镉、汞、砷、铅、铬;影响农作物⽣长的污染物主要是铜、镍、锌。
现⾏《⼟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壤污染物指标有10 项,包括8 种重⾦属(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和2种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
⽽在新标准中,增加了致癌物---苯并[a]芘指标作为选测项⽬。
在新标准中,按照农⽥⼟壤pH的不同,分别规定了不同重⾦属的污染风险筛选值、污染风险管制值。
整体来看,⼟壤酸性越强,所限定的污染风险筛选值、污染风险管制值愈加严苛。
以pH低于5.5的⼟壤为例,重⾦属镉的限量指标为0.3mg/kg,远低于pH超过7.5的碱性⼟壤。
有机肥标准
有机肥、⽣物有机肥标准均规定了重⾦属砷、镉、铅、铬、汞的限量指标。
有机肥中所有重⾦属限量指标仅能够国家现有的有机肥、⽣物有机肥标准
满⾜碱性或中性⼟壤中的要求,可划分为“安全利⽤类农⽤地”类型。
但在酸性⼟壤中,重⾦属镉的限量指标⾼于污染风险管制值。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与治理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所谓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污泥施肥、污水灌溉、含有重金属的废物的堆积、金属矿山的酸性废水污染等。
随着工业的日趋发展,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土壤重金属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发达地区,重金属则来自于工厂,国内三十几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称,IT企业重金属污染居首。
一项由原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
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倾,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倾,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国家相关部门最近的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km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的污染面积达35.9%。
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万km2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达5500km2,污染率超过50%,其中,汞的污染面积达1257km2,污染深度达到地下40cm……那么,土壤重金属究竟有何危害?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 而易于积累, 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就是指比重大于5.0g/cm3的金属元素,主要包含锌(zn)、银(pb)、镉(cd)、铜(cu)、铬(cr)、镍(ni)、汞(hg)和科东俄金属砷(as)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活动、矿产的采矿和炼钢、城市垃圾的处置、污水烧概、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杀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量等人类活动引致大量重金属以各种相同的形式步入土壤,引发环境质量轻微转差。
由于重金属难于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互换中水解,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遏制作物生长发育,催生作物早衰,减少产量,并且还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天然、传达,危害人体身心健康。
尤为轻微的就是,有害重金属在土壤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备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旦有害污染物步入土壤,则极难清扫出。
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激化,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病原体事件频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原问题逐渐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逐渐沦为土壤及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目前,人类活动是造成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来源。
比如,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通常会使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累积;农业活动中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以磷肥为例,由于磷矿石成分复杂,含有多种重金属,比如zn、cr、pb、cu等,在施入过程中一同被带入土矗进而在土壤中富集。
2.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环境危害程度不仅与其总量相关,还与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关。
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更大程度的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有效性。
根据修复手段,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其中,物理修复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稀释、热挥发或者移除等,比如客土法、电热法等;化学修复是指通过外源添加修复材料或土壤自身物质改变土壤环境引起化学反应来达到治理的效果,比如淋洗法、添加改良剂等(凯迪电厂的炭化物就属改良剂的一种,属生物炭);生物复原即为利用生物体去同时实现土壤重金属的搬迁转变,比如说微生物复原、植物复原等。
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对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监测和标准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这些重金属一旦超过一定的含量,就会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针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监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和土壤质量标准分别为,铅(Pb)的背景值为35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200 mg/kg;镉(Cd)的背景值为0.3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0.6 mg/kg;汞(Hg)的背景值为0.15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0.3mg/kg;铬(Cr)的背景值为50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150 mg/kg;铜(Cu)的背景值为30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300 mg/kg;镍(Ni)的背景值为20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60 mg/kg;锌(Zn)的背景值为100 mg/kg,土壤质量标准为300 mg/kg。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植物毒性和环境毒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是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在实际工作中,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监测需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和分析测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了解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除了监测和标准制定,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工作。
这包括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的治理,严格控制固体废物的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措施。
只有在源头上加强治理,才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测工作对于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安全范围内,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战略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这些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一旦进入土壤,就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且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程度、污染范围、主要污染源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治理战略和措施。
文章还将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及未来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本文旨在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策略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我国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
其中,以镉、铅、汞、砷等为代表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尤为突出。
这些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城市污水灌溉等多种途径。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的工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壤也开始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例如,镉污染会导致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中的镉含量超标,长期食用会对人体肾脏造成损害;铅污染则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
面对严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
然而,由于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难以修复性等特点,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和监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战略,以保护我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挑战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这使得治理工作变得复杂而困难。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哪些元素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镉(Cd)、铅(Pb)、汞(Hg)、铬(Cr)、砷(As)这五种。
1.镉:土壤中镉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铅、锌、铜的矿山和冶炼厂的废水、尘埃和废渣,以及电镀、电池、燃料、塑料稳定剂、涂料工业废水等,污水灌溉和污泥的施用等也会带来镉的污染。
镉不是人体的必要元素,毒性很大,土壤一旦受镉污染后不仅可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还容易引起蔬菜、稻米等农产品中镉含量超标。
2.汞:土壤中的汞主要来自水泥生产、有色金属、钢铁、水银法氯碱、电池、电子等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而排放大气中汞的沉降也是土壤汞的一个重要来源。
汞是毒性较大的元素,土壤受汞污染后可导致作物减产,在较高浓度下甚至可导致作物死亡。
3.铅:土壤中的铅主要来自铅冶炼厂、铅蓄电池生产、汽车尾气以及工业燃煤产生的废气等。
铅也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土壤中的铅可使植物的呼吸与光和作用受阻,产生植物毒性。
4.砷:土壤中的砷来自砷和含砷金属的开采、冶炼,用砷或砷化合物原料的玻璃、颜料、纸张的生产、含砷农药的施用以及煤的燃烧过程等。
土壤中的砷及砷化合物通过水、大气、食物等途径侵入人体后,除由尿液、消化道、唾液、乳腺中排泄外,就蓄积于骨质疏松部、肝、肾、脾、肌肉、头发、指甲等部位。
5.铬:土壤中的铬主要来源于冶金、镀铬以及含铬矿石的开采等。
六价铬的毒性要远高于三价铬。
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1. 引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进程中,土壤质量对于保障农业发展、环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旨在保护土壤质量,确保人民的生活环境安全。
2.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和影响重金属是一类具有较高密度和相对较高毒性的金属元素,常见的有铅、镉、汞、铬等。
它们通常来自于冶炼、矿产开采、化学品生产、废物处理等人类活动。
过量的重金属积累在土壤中,会对农作物生长、地下水质量、食物链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的制定为了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其中包括了对11种常见重金属的含量限制。
这些重金属包括锌、铜、铅、镉、铬、砷、汞、镍、硒、锑和铊。
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壤,标准规定了相应的容许限量。
对于一般农田土壤,铅、镉和砷的含量上限分别为110 mg/kg、0.3 mg/kg 和20 mg/kg。
4. 标准的实施与监测为了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机构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进行相应的治理措施。
农田土壤质量监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数据,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
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过量含量的问题。
5. 对标准的深入解读5.1 限量标准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的制定基于科学研究和大量实验数据。
标准的制定不仅考虑了农作物吸收和人体摄入的限值,还结合了土壤类型、地理特征和环境背景值等因素,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2 标准的比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属于相对严格的范围。
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并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行业和企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更为环保的生产方式。
ECOLOGY区域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刁杰摘要:土壤污染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也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土壤环境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到耕地质量、农产品的安全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1-0116-0002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还会发生进一步扩散,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易被发现,治理和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势在必行。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含义土壤污染是指土壤的种植功能受到影响,严重的土壤污染还可以导致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行传播,危害生物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就可以被农作物产品吸收,通过食物链进行一步一步的富集,人类食用被重金属污染的农作物或者肉类产品,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主要包含两类重金属:一类是微量即可造成污染,例如汞、铅、铬等重金属,这类金属需要严格防控其含量,还有一类是过量可造成环境污染,而正常含量有益于人类健康,例如铜、锌、铬等重金属。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中,我们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防控结合,减少重金属污染。
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技术和管理措施来降低工业污染,从而让工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料符合我国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例如推广无毒无害工艺、闭路循环等技术,来严格管控工矿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密度大于5g/m3)含量过高,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化肥与农药的大量施用、矿床的不断开采,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等,环境问题开始显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重金属污染是其中危害极大的一类,常见的对土壤造成污染的重金属包括锌、铜、铬、镍、铅、镉、汞等元素,它们不仅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还会通过径流和淋洗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并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000万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三项合计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
耕地污染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在此背景下,土壤的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日益成为环境、土壤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1﹑土壤中重金属危害的特点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土壤也是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重金属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产生污染的过程具有普遍性、隐蔽性、长期性、不可逆性和迁移转化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土壤中汞污染会导致水俣病的发生,糙米中含镉量超标会引起“骨痛病”的产生。
2﹑植物修复技术2.1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吸收、分解、挥发或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有效态含量,从而降低其对生物的危害。
其实质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忍耐和超量积累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后可将重金属移出土体,以达到治理污染与恢复生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