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波尔图大学建筑系馆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29
试谈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关系r——以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为例汤超【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西班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作品与现实背景,基于具体典型的案例,运用建筑批评学的评价手法(文化批评模式、形式批评模式、类型学批评模式),探究其建筑与区域场地的协调共生关系,并试对其建筑场地思想的形成与操作手法做归纳与阐述.【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阿尔瓦罗西扎;区域场地;历史;地域;共生【作者】汤超【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著名建筑师,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地域人文特征。
西扎的设计重视场地阅读,遵循着一个“实际场地感知——草图推敲,深化感知——场地再加工”的构思过程。
建筑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在与周边环境协调共生的同时,也具有丰富建筑形态。
他强调满足实际功能的同时,也重视设计“直觉”的重要性。
场地与感知是西扎建筑两个关键点,他的建筑从场地开始,最终又归于场地。
如何与区域场地协调共生是其众多作品中长久不变的课题。
1 设计思想形成的影响要素1.1 场所体验与历史文脉西扎建筑与区域场地协调共生,得益于其长期对于场所与历史的重视,他强调有意义的生活空间塑造,而不是抽离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几何空间构型。
这和建筑现象学有着极大的契合,强调场所而并非是场地来思考建筑。
一方面,他重视场所体验,其大量设计草图中我们能看到这种体验过程,(图1)画面外的手、跳跃的人、视线游离不定、构造节点寥寥几笔、生活要素穿插出现。
这种动态而整体的过程结合着理智的物质分析和内在暧昧的“直觉”感知,通过不断取舍,由模糊到清晰,最终完成形态的生成。
另一方面,他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这或许和其执业初期葡萄牙建筑界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无关系。
其建筑在场所的营造上涉及到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解读,重视一种地域人文主义的“场所氛围”,这种文脉延续的思想在具有“共时”的结构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历时”的线性脉络,通过汇集特定情境中的各种意义,完成对于历史的连续性的展现,从他的作品中能大量看到这种历史与现在的并置与再现(如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对于“遗址”的阐述和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对于修道院“围墙”的重现)。
Oval事务所设计葡萄牙波尔图的Cebes 学校建筑
Oval事务所设计的Cebes中学新建筑坐落于葡萄牙波尔图市的Foz do Douro。
学校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即单户家庭的豪华房屋,配备了阳台和屋顶平台。
为了在Marechal Gomes da Costa大街上保持非常独特的形象,学校建筑结合了流行和现代设计的元素,看上去很像是一座住宅楼。
其玻璃开口就是按照住宅来制定的。
学校建筑高分为3层,布局非常简单。
地下层设置了餐厅、厨房、员工室、等侯室以及为教职员工准备的设施。
底层是接待处、5间教室和卫生间。
二层是5间教室、特别用途的房间以及卫生间等。
地下层的附属建筑中有淋浴室和卫生间,底层的附属建筑中有学习室、图书馆、培训室以及多功能室等。
建筑师西扎的建筑思想解析当我们在探讨建筑美学和设计理念时,不得不提及一位著名的葡萄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西扎(António Gaudi)。
这位备受赞誉的建筑师以其独特的思想和风格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西扎的建筑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
安东尼·高迪·西扎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西扎的建筑风格却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相径庭。
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创造力,展现出对环境、文化和历史的深度理解与。
西扎的建筑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的尊重与融入:西扎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而不是独立存在。
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光线、景观和室内的空间流动相互结合,使建筑物成为环境的延续。
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扎的建筑作品中充满了对葡萄牙文化和历史的与致敬。
他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建筑材料,将历史元素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为建筑物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对历史的与表达:西扎认为,每个建筑都应该有其历史背景和故事。
他在设计中善于挖掘并表达出建筑的历史价值,使建筑物本身成为历史的见证。
要分析西扎的建筑思想,就必须要研究他的实际建筑作品。
以西扎的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的圣家堂(Sagrada Familia)为例,这座建筑被誉为高迪的杰作,表现了其对环境、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圣家堂的设计充满了曲线和动态感,这与高迪对自然元素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教堂内部的设计又体现了其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如对哥特式建筑的借鉴和对当地传统材料的运用。
安东尼·高迪·西扎的建筑思想是一种尊重环境、传承文化和历史的独特理念。
他的作品为现代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研究西扎的建筑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他的作品,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从波尔图建筑学院看西扎的建筑精神⽂章编号:100926825(2008)3520030202从波尔图建筑学院看西扎的建筑精神收稿⽇期:2008207231作者简介:陈世荣(19792),男,同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研究⽣,上海 200092陈世荣摘要:以波尔图建筑学院为例,从历史、材料、空间等⾓度分析了阿尔托对西扎建筑的影响,指出不论在建筑观念还是在具体的建筑处理⼿法上,阿尔托的建筑对西扎⼀⽣的建筑实践和建筑作品都起着决定性和持续性的作⽤。
关键词:建筑,历史模型,材料,空间中图分类号:TU 286⽂献标识码:A0 引⾔从1984年到1996年的⼗多年间,设计并建造的波尔图⼤学建筑学院,是西扎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项⽬之⼀。
对于建筑学院的最初构思开始于⼀个简单的形制)))⼀个围绕内院组织的单⼀体量。
它是从波尔图许多重要建筑(像离杜罗河畔有数公⾥的古⽼的巴洛克的司教馆等)的结构中提取出来的。
西扎说:会考虑将学校的校舍做成像古⽼的馆那样的风格,但是司教馆太远了。
西扎将这个封闭的内院在朝向杜罗河的⼀侧进⾏了分解,建⽴了建筑与周围景观的视线联系(见图1)。
在设计的过程中,西扎将围合成⽅形内院的⼀翼去掉,形成了其惯⽤的U 形平⾯。
可以看出设计的构思从封闭的单⼀主体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定开放性的综合体,并将更⼤范围的场地引⼊设计之中。
最后的⽅案集中体现了各种因素的综合。
通过运⽤控制线进⾏拓扑变形,主体建筑分为南北两翼,众多分散的按照两条主要的控制线来排布,形成了两翼汇聚的近似于三⾓形的⼏何形式。
朝向杜罗河较低的⼀翼被彻底分段为四个独⽴的研究室。
⽽在另⼀侧翼,从阿尔托的赫尔⾟基奥坦尼⽶技术学校中提取的半圆形构成经过转折。
早先的模式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得到延续和变换,这实际上是先前构思中的空间模式变异性的延续(见图2)。
西扎以阿尔托为⾃⼰的出发点,把他的建筑奠基在每⼀特殊地形轮廓和地⽅肌理的精细质感之中,为此他的作品都紧密地反映了波尔图地区的城市、⼟地和海景。
从波尔图学院谈建筑的漫步式体验设计田香【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7【摘要】本文从漫步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波尔图建筑学院进行解读,发现作品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通过剖析和解读建筑作品,探讨建筑漫步式体验如何运用在建筑空间要素设计当中以及空间秩序如何有效地被感知,回归到对人的关怀,对人本身的各种知觉感受,经验和记忆的尊重与引导,以期漫步式体验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实现,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lking type experie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are found in the space of a strol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walk-style experience to explore how to use the building spatial elements designs and spatial order how to ef ectively perceived, thus returning to the care of the person, respect for themselves and guide the various perceptions,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to strol style experience in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implementat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总页数】2页(P156-157)【作者】田香【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试论草图对建筑构思过程的影响r——以波尔图建筑学院为例 [J], 张晴2.波尔图建筑学院设计教学考察报告 [J], 王方戟;陈又新3.波尔图建筑学院解读 [J], 施明化4.从波尔图建筑学院看西扎的建筑精神 [J], 陈世荣5.西扎建筑方法中的“来源”概念--以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的分析为例 [J], 邢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