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 (第五、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6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包含思政内容)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311107B中文名称:体育保健学英文名称:sports healthcar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二、课程简介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各种内外因素,并能制定相应的体育保健措施。
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的评定方法,为合理安排、组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
掌握常见运动性伤病的病因、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手法和应用和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手段和应用。
三、课程目标目标1:具备处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常见运动损伤和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毕业要求1-2L:职业道德修养】目标2:关心爱护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价值观、人生观。
【毕业要求2-2M:教育情怀】目标3: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3-1H:学科素养】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体育运动与健康(2学时)(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3,第一节支撑课程目标2、3,第二节支撑课程目标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和步骤。
熟悉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了解健康相关行为及健康体适能。
2.能力目标:根据所学内容,能够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并提出改进措施。
3.素养目标:结合实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锻炼习惯,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和步骤。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开课学期:06-07学年第二学期总学时: 36学时讲授学时:36学时编写单位:编写日期:2007年3月3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主要内容:体育保健学的研究对象、课程性质、课程的内容体系。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任务、要求及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学的目的、内容和任务;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明确体育保健学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第一章运动与营养(一)主要内容:第一节营养素1、蛋白质与运动2、脂肪与运动3、糖与运动4、维生素与运动5、无机盐与运动6、水与运动7、纤维素第二节热能1、概念2、影响人体热能消耗量的因素3、热能供给量的标准(二)教学要求介绍人体所需7种营养素的营养功用、供给量和来源。
了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掌握影响人体热能消耗的因素和测定方法,以及运动员的合理营养,比赛期间的营养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一)主要内容:常用生理指标1、脉博a、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况b、评定训练水平c、反映运动量的大小d、反映运动强度等级e、控制训练间歇时间2、血压a、评定训练强度b、评定身体机能状况3、压变化的机理(二)教学要求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训练医务监督及常用指标。
第三章运动性疾病(一)主要内容:第一节过度训练1、原因(1)训练安排不当(2)比赛安排不当(3)其他原因2、发病机制3、症状与体征四、处理五、预防第二节过度紧张1、原因2、类型:(1)单纯虚脱型(2)晕厥型(3)急性胃肠综合症(4)脑血管痉挛型(5)运动中心血管意外3、预防第三节运动与晕厥1、原因与发病原因:(1)血管减压性晕厥[单纯性晕厥](2)直立位低血压(3)重力性休克(4)胸内压和肺内压高(5)低血糖症(6)心源性晕厥2、症状与体征3、处理4、预防第四节运动员高血压1、运动员高血压的原因(1)运动性高血压(2)青年性高血压(3)反应性血压增高(4)原发性高血压病2、诊断和鉴别诊断3、预防和治疗第五节运动性腹痛1、原因与发病原因:(1)肝脾淤血(2)胃肠痉挛或功能紊乱(3)呼吸肌痉挛2、症状与特点3、处理4、预防第六节运动员贫血1、原因与发病原因:(1)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2)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3)血红蛋白再合成减少2、症状与体征3、诊断和鉴别诊断4、处理5、预防第七节运动性血尿1、原因与发病原理(1)肾损伤(2)肾脏缺血、缺氧(3)肾静脉高压(4)膀胱损伤2、症状和特点3、诊断和鉴别诊断4、处理5、预防第八节肌肉痉挛1、因与发病机理:(1)寒冷刺激(2)电解质丢失过多(3)肌肉舒缩失调(4)运动性肌肉损伤2、症状与体征3、处理4、预防第九节中暑1、射病:(1)原因与发病机理(2)表现(3)处理(4)预防2、日射病:(1)原因与发病机理(2)表现(3)处理(4)预防3、热痉挛:(1)原因与发病机理(2)表现(3)处理(4)预防第十节溺水1、原因与发病机理2、表现3、处理4、预防(二)教学要求常见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诊断、处理及其预防措施。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专业)课程编码: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第学期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无教学手段:课堂讲课、自学、辅导答疑及实验实践。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和运动水平的各种内外因素,并能制定相对应的体育保健措施。
2、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的评定方法,为合理安排、组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
3、掌握常见运动性伤病的病因、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4、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手法和应用;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手段和应用。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具有自我监督和在教学、训练中实行医务监督的水平,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身体特点,合理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言(一) 目的要求:熟悉并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学的意义2、研究体育保健学的目的3、体育保健学的任务4、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三)重点、难点:体育保健学学科概念、任务、内容。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学习方法和要求”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准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对立统一观点;部分与整体、先天与后天、机体与外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
第一章健康概述(一)目的要求:使学生队健康有一个全面理解和理解,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
(二)主要内容:1、现代健康观2、现代体育健康观3、运动队个体健康的影响(三)重点、难点:现代健康观。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一)目的要求:理解并掌握体育锻练的卫生原则;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水平的影响及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主要内容:1、体育锻炼卫生2、环境对人体及运动水平的影响3、运动建筑设备卫生(三)重点、难点:环境对人体运动水平的影响,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水平的影响。
1适量运动:是指运动者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是运动的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2 运动应激综合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3 中暑: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点的疾病。
4 保健:对个人或集体采取预防疾病,保护并增进健康的综合性措施5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6 发育:是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7 体适能: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有足够的精力处理突发状况8 生活方式:广义(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狭义(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9 晕厥: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雪中化学物质变化所导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10 运动性病症:由于运动训练或避灾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机能异常。
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卫生条件答:1循序渐进原则 1体育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2 系统性原则 2运动后做好放松整理活动3 全面性原则 3运动后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4经常性原则 4 剧烈运动后不要游泳或冷水浴5 区别对待原则 5 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宜大量的饮水或吃冷食6进食与运动的时间应相互适应7不要在污染的环境下锻炼8注意外界的环境变化9做好自我监督2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中期的分期·表现·处理原则及方法答:早期表现:伤后24或28小时之内,组织出血,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炎症反应处理原则:止血防肿镇痛减轻炎症应急处理rice原则:r(rest)制动 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压(包扎)e(elevation)抬高(伤肢)中期表现:伤后24或48小时后,局部淤血,肿胀疼痛处理原则: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防止粘连促进愈合处理方法:热疗按摩药物针灸辅助康复锻炼3 肩关节·肘关节的解剖特点·脱位原因·征象和急救处理肩关节:解剖特点:肩关节由大而圆的肱骨头与小而浅的肩胛盂构成。
《体育保健学》理论课教学基本知识点第1章体格检查(运动员心脏)1、运动员心脏的特点;2、心脏杂音的概念、分类及生理性杂音的特点;3、运动员常见心律异常(窦性心动过缓/过速、呼吸性心律不齐、早搏)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第2章运动卫生(女子体育卫生)1、女运动员月经期的医学问题:月经初潮(概念、年龄和影响女子月经初潮的因素);经期反应类型;月经失调的概念及常见种类。
2、女子月经期卫生:经期运动的益处和一般卫生要求;经期训练比赛的合理安排;3、人工月经周期:概念和方法。
第3章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1、(1)健康分组:健康分组的依据;分组原则;注意事项;心脏杂音和血压增高分组举例。
(2)自我监督:自我监督的指标和内容--主观感觉及其内容;客观检查(基础P、体重)。
2、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常用生理指标及其意义)(1)P:(5点)(2)BP:(安静BP的变化)(3)UP:运动性尿蛋白的概念;影响尿蛋白的因素;尿蛋白在评价运动员机能状况和训练水平时的临床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第6章运动性疾病1、晕厥:概念;原因和原理;主要征象;急救方法。
2、运动性贫血:概念;原因原理;诊断;特点;处理。
3、运动中腹痛:腹部脏器的解剖位置及体表投影;常见腹痛的原因原理、部位、性质;处理方法。
4、肌肉痉挛:概念;原因原理;处理方法;陆地及水中发生小腿抽筋的处理方法。
第7章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1、休克及其急救:休克的概念;运动引起休克的原因(出血、休克)、征象和急救原则。
2、关节脱位及临时急救:概念;分类;征象(肩、肘脱位的畸形特点)和临时急救。
3、骨折及临时固定:概念;分类;原因;征象(完全性骨折的特点);骨折临时固定的原则。
4、*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真死的征象。
(录象课)5、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中、后期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伤后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体育保健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体育运动与健康第一节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个包含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完整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可以具体描述为:1. 生理健康: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包括良好的身体发育、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能力。
2.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状态稳定,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体验。
3. 社会健康:指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 道德健康:指个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二、健康的重要性1. 个人层面:健康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保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2. 社会层面:健康的社会成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
3. 经济层面:健康可以减少医疗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4. 国家层面:国民健康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健康评价标准1. 生理健康标准:- 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体型等。
- 生理功能:如心率、血压、肺活量、视力、听力等。
- 免疫力:如抗体水平、白细胞计数等。
2. 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状态:如情绪稳定性、情绪调节能力等。
- 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 社会适应: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
3. 社会健康标准:- 社会参与:如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
- 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
- 社会支持:如获得社会帮助和资源的能力等。
第二节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生理健康的影响1. 心血管系统:- 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提高每搏输出量。
- 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
-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2. 呼吸系统:- 增强肺通气量和肺活量。
- 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增加氧气摄入量。
- 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本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学年学期09-10学年第一学期任课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任课班级 2008级任课教师体育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常规1.准时上下课,并在课前提前准备好所需器材,下课后如数交回,如有丢失损坏应写明情况。
(1-3分)2.因事、因病不能上课者应提前一天请假,并将教学进度送教研室主任以备代课人按教案上课。
不请假或请假未准或私自找人代课、调课者按旷课论,事假每次课(3分),旷课按有关规定处理。
3.严格执行经过教研室和学院批准的教学进度,同一年级同一课程要使用同一教学进度。
如需调整进度,应提前报教学秘书和系主管主任批准。
(1-2分)4.课前应认真编写教案。
教案应在上课前一周写好,系、室不定期抽查教案。
无教案不准上课,每缺一次教案扣2分。
5.教师上课应保持良好仪表,男教师不准留长发,女教师不得化浓妆,术科教师要穿着便于运动的服装,鞋袜(并不得赤背或只穿无袖背心)理科教师热天不得用扇子。
任何场合不得在授课中吸烟,除年老体弱教师,不得坐着授课。
(•1-3分)6.上课开始教师应向学生问好,并认真记录出勤情况,按时将学生出勤上报教务办公室。
(1-2分) 7.上课应首先向学生概述本次课的内容、要点、任务、要求,术科还应安排好见习生的活动。
(1-2分)8.教师授课中语言要文明,不得使用粗俗语言和比喻,不得过多谈论与授课无关的内容。
(1分) 9.注意安全,消除事故隐患(1分)。
10.爱护场地器材和教学设备、教学用具(1分)。
11.认真布置和检查、批改作业。
(1-2分)12.认真作好课后小结(1分)。
注:私自停课、调课、找人代课按旷课论。
每学期中,第一次旷课从评估总分中扣10分,第二次扣15分,第三次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定为不合格,每次旷课除按规定扣分外,按一次教学事故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定为教学工作不合格者,按前述教学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处理方法处理。
体育学院教师编写教案基本内容一、术科教案基本内容:1.上课时间、课次(1分);2.教学内容(1分);3.教学目标(1分);4.教学步骤(2分);5.教学方法(2分);6.练习形式(2分);7.关键技术(2分);8.易犯错误(2分);9.纠正方法(2分);10.保护帮助及安全措施(2分);11.图示 (2分);12.课后小结(1分)。
第一章健康的慨述1身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组织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身体健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主要脏器无疾病,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心理健康: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3社会适应健康: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
4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可以把健康分为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
个体健康是指个人的综合健康状况,个体健康是评价个人生存质量的最基本指标。
人群健康是指不同地域或不同特征的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
人群健康是以个体健康为基础,个体健康的提高能促进整体健康的水平。
5适量运动中,(心率在110次/MIN以下的运动负荷,机体血压,心电图等多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MIN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当心率随运动负荷增加到160-170次/MIN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只有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波动,锻炼时间达到20-60MIN,每周至少运动3-5次,才能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6 本体运动感知觉:对空间位置的感觉。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1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的共同特征是:必须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终止就意味死亡的到来。
2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
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3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环境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在干燥的空气中大约含有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其他的惰性气体约占0.001。
4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个方面。
五、体育保健学概念-------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运用医学、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进行保护和指导,使其能正确地进行锻炼,尽量避免运动伤害,同时对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伤病进行治疗的一门科学,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治伤、病,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其内容包括运动卫生常识、体育运动保健指导、体育运动医务监督、体育运动营养需求、运动伤病的防治和运动创伤及意外的急救。
第一章运动卫生常识一、运动后不宜立即进食,饭后不宜立即进行运动。
因为运动时主管骨骼肌、心肌运动的大脑皮质中枢处于一种相对兴奋状态,而其他部位则处于一种相对的抑制状态,大量血液分布在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较少,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功能下降,即便停止了运动,在短时间内仍会保持以上状况,所以运动后立即进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身体不利,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肠胃疾病。
饭后由于胃内有大量食物,妨碍膈肌活动,呼吸受到很大影响,这不但不利于运动,而且还容易牵扯肠系膜,造成腹痛和不适,甚至会出现胃下垂。
正确的方法是:在运动后休息半小时进食,饭后1.5小时以后进行运动。
二、早晨空腹不宜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
长时间剧烈运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血糖的氧化。
早晨空腹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无充足的血糖补充,易发生低血糖症状。
另外,空腹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可使胃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胃痛,久而久之会产生胃炎疾病。
正确主方法是:晨起空腹运动,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强度不宜过大。
三、刚睡醒后不宜做大强度的锻炼人在刚睡醒时,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才过去,内脏活动趋于缓和,各器官呈隋性,全身肌肉还处于软弱无力的松弛状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强度的锻炼,不仅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可能因用力过急、过猛,超过身体所承受的负荷量,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发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