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等,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欣赏《朝花夕拾》中的优美文字,了解其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欣赏《朝花夕拾》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文本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完成课后习题,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进生策略1. 关注后进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夕拾"朝花”,手留余香——《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野草》。
(二)文体特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是多篇散文集成的书。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朝花夕拾》收录了1926年鲁迅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10篇散文,加上1927年创作的《小引》与《后记》,共12篇散文,1928年由北平(今北京)未名社结集出版。
(三)作品价值《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追忆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等的不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境遇的思考。
此作品的学习价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心路历程、审视当下。
1.心路历程童年时的鲁迅曾因得到一本《山海经》而欢欣雀跃(《阿长与《山海经》》),因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玩耍而获得无限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时,在经历前往异地求学。
青年了父亲延医不治、家境衰落的境遇后(《父亲的病》),他离开家乡时,经历了仙台“观影事件"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藤野先生》)批判旧教育制度,批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换汤不换药的民国社会《范多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农》)……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迹承载了他的温馨回忆,蜕变。
2.审视当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正遭受“正人君子”们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正是1926—1927年的社会缩影。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简介《朝花夕拾》的背景和主题。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分享对《朝花夕拾》的初步了解和阅读期待。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问题。
第二章:作品梗概与人物介绍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的作品梗概。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2 教学内容:概述《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介绍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作品梗概。
学生阅读选段,了解人物形象。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作品梗概的理解。
收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问题。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读成果。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过程。
收集学生的解读成果和问题。
第四章:作品主题与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探讨《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
学生分享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主题理解和思考深度。
收集学生的感悟和问题。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活动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深入阅读和探究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阅读和研究的建议。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2、关于《朝花夕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3、解题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说课教案一、说教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学艺术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教案选取了其中的几篇代表性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学习方法与思维品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
2.分析教材(15分钟)。
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代表性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情感、文学风格等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阅读与讨论(30分钟)。
让学生阅读选取的作品,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思考与写作(30分钟)。
让学生就所阅读的作品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展示与交流(15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6.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说教学手段。
最新最全《朝花夕拾》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朝花夕拾》这本名著。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朝花夕拾》全书共十个章节,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前三个章节,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详细内容:(1)《狗·猫·鼠》:鲁迅先生以狗、猫、鼠三种动物为载体,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
(2)《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学会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名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个章节,了解主要内容。
3. 例题讲解:(1)分析《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思想的。
(2)从《阿长与<山海经>》中,体会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鲁迅先生对知识的渴望。
4. 随堂练习:针对三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插图或者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有了解过此书的内容,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入,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状态。
第二章:整本书介绍在这一章节中,教师会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总体介绍。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作者鲁迅,以及书中所涵盖的时代背景和主题。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文学作品等形式,让学生对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章:分章节阅读在这一章节中,教师会将课堂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对应书中的一章或几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抽取部分内容进行课堂朗读,并深入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这个章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同时,教师在这一章节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讨论,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技巧。
教师可以选择鲁迅的一些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比如《狂人日记》或者《阿Q正传》。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片段,并进行文本分析、情感诠释等活动,以便加深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或者片段,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六章:主题讲解与整理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对《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主题进行总结和讲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等元素,并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
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作家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结语通过本整本书阅读展示课,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朝花夕拾》这本书。
他们将能够对鲁迅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作者对童年时读书生活的回忆,反映了旧式教育的一些弊端,同时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PPT、课文打印稿、红色马克笔、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使用红色马克笔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突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作业设计:(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3)鲁迅先生对中国旧式教育有哪些批评?2. 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朝花夕拾》说课稿《<朝花夕拾>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朝花夕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十篇文章。
这部作品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教材将《朝花夕拾》纳入必读名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发展,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含蓄深刻,时代背景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然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他们是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2)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含蓄深刻的语言和复杂的情感。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推荐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经典名著,《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儿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其中不少篇目已编入初中语文课本,这些内容有趣而不失思想深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本课将从作者,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重要片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知识,并且已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和《朝花夕拾》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赏析部分重要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对散文、整本书的把握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本课还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对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重要篇目。
2.借助略读与精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品析典型人物,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索。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所以,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反讽手法。
(2)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阅读感受。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相关篇章。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反讽手法及其现实意义。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朝花夕拾》的感悟。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朝花夕拾》的自主阅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朝花夕拾》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朝花夕拾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朝花夕拾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阅读材料。
通过朝花夕拾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生活、人情与故事的知识。
在本次说课中,我将针对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为同学们介绍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朝花夕拾》,该文是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趣事和他对家乡的回忆。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将了解到作者的感受、家乡的风景以及生活中的琐事。
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学习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能够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细节。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通过学习和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花朵和黄昏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到朝花和夕拾的美丽场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期待和兴趣。
活动二:背景知识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老舍和他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该文是老舍先生回忆童年的作品,是一篇表达情感的散文。
活动三:全课阅读(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全文,鼓励他们尽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并在读后整理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活动四:整体理解(15分钟)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和作者的感受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作者为什么对那个黄昏的场景记忆深刻?他在家乡的生活中有哪些愉快的回忆?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活动五:重点段落分析(15分钟)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以及传递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说课稿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共收入10篇作品。
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二、学情分析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一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篇目的同时对《朝花夕拾》产生兴趣。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说课前准备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我安排了他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六、说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新课导入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说课稿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共收入10篇作品。
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一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篇目的同时对《朝花夕拾》产生兴趣。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说课前准备
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我安排了他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
1927年鲁迅写下:1.我常想在芜杂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2.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
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及背景的了解。
(二)了解写作背景
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遭遇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在惨案中牺牲的就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的22岁的刘和珍,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困
苦的日子里毅然完成《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在那里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又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与之前创作的五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释题
鲁迅先生说,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
他在心境芜杂的中年,回忆起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朝花夕拾》这个题目的理解,进而过渡到整本书的理解。
四.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
.浏览整本书,思考: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
2.《朝花夕拾》原名是什么?一共有多少篇?每一篇的篇名是?
略读整本书,根据呈现的内容悟一悟这是哪篇文章?
因为鲁迅的文章不大好读懂,为了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我设计了如此环节:呈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猜文章题目,希望孩子们以一份轻松的心情走进这本书,了解主要内容。
教师过渡:
百草园里有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三味书屋里不“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无味;急切盼望着盛大的迎神赛会,父亲的一句“背不出《鉴略》,就不要去看会!”让他从头冷到脚;幸而有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给他买来了“三哼经”;知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就着辣椒吃花生米看《天演论》,探求真理,乐此不疲;然而故弄玄虚、勒索钱财的庸医却让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于是立志赴日学医,遇见可亲可敬的藤野先生;一位正直倔强的范爱农,却备受打击迫害,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以虚幻的无常来安慰自己寂寞悲凉的心。
本应可爱温顺的猫,却天生一副媚态,言在此而意在彼,他以冷静的笔触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闲来翻看《二十四孝图》,发现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中国儿童的可悲可叹。
十篇文章,各有特色,
这个环节是我自己对本名著的理解,从鲁迅的童年开始到他的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写作这本名著的用心,进而学生有信心走进《朝花夕拾》。
接下来是精读环节
挑出你喜欢的文章,精读,小组内交流并展示。
方法指导:
1.勾画圈点
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标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标在课文生字或用的好的词语下面;“?”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的地方;“!”标在需要注意或有感想的地方;“~ ”(曲线)标在优美语句下面......)
2.赏析
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赏析。
3.摘录
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教师过渡:各种各样的名著,都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来读:
五.阅读方法总结:
(1)先读小引、目录和后记。
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2)浏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3)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圈点勾画,概括大意,摘抄,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有课内的方法引导到读所有名著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
浏览+略读+精读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的呈现了名著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