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疾病
- 格式:pptx
- 大小:14.58 MB
- 文档页数:26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36-0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多见于下肢,患肢常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高发病率、严重的并发症[1]及病因多元性[2]等共同导致该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及较高的死亡率[3],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全方位的规范护理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我科于2008年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cord blood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 ,cbsc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37例(37条患肢)。
男28例,女9例,年龄43~88岁,平均67.2岁。
体检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均明显减弱,皮温低于正常。
其中合并有高血压30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4例,长期吸烟(>20年)31例。
1.2 移植方法:①术前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对于有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的,对症给予抗炎、换药处理,待皮肤初步愈合,同时给予凯时20μg每日1次静滴;②脐血干细胞移植:在手术室硬膜外麻醉下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cobe6. 1 spectra v ersion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和分离干细胞,将采集的干细胞配制成 1×108/ml 左右的细胞混悬液, 根据缺血范围按2 cm 间距进行肌肉注射, 每个穿刺点0.5 m l, 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调整穿刺点位置及数量。
③术后无菌纱布包裹患肢,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3天即可出院,术后1、4、12周复诊。
干细胞在周围血管闭塞症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介绍关于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治疗外周血管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方法: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结果: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更新、高度增生及多向分化能力的特殊原始细胞。
相关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血管闭塞症已经取得了成功。
结论:肢体周围血管闭塞缺血性疾病需要靠新生血管才能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移植相关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带来疾病治疗的新变革。
关键词:干细胞周围血管闭塞症移植治疗【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26-02周围血管闭塞症在临床上表现疼痛,感觉异常,溃疡或坏疽。
现传统药物及手术方法效果不佳,有多数病人因此而面临截肢。
干细胞在周围血管闭塞症治疗方面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克服的难题,现就干细胞在周围血管闭塞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有关干细胞的研究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更新、高度增生及多向分化能力的特殊原始细胞。
根据不同干细胞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胚胎干细胞(es)和成体干细胞(hb)[1]。
1.1es细胞。
es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因此可从人早期胚胎中分离提纯出的多能干细胞,并于体外长期分离培养及扩增。
它不但具有向各个胚层发育的能力,同时还能在体外分化扩增成胚胎外的体细胞。
这种多向分化及增殖潜能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发展奠定基础。
1.2hb细胞。
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
成年个体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病理状态或在外因诱导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关键词】干细胞移植;慢性下肢缺血;治疗;临床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99-02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皮肤内血管成形术及药物治疗。
然而对于下肢动脉流出道差,无动脉转流术适应证者,或体质差无法耐受搭桥手术者治疗办法则较少,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最终难以避免高平面截肢。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多学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下肢缺血的临床运用越来越深入[1]。
干细胞移植技术能够促使动脉缺血性肢体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症状,降低截肢率或截肢段面,为此类疾病的患者带来希望。
1 基础与临床研究1.1 基础研究①提供细胞材料与成血管细胞因子:目前已经证实,体外细胞培养时多种骨髓源性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细胞标记物显示植入体内的骨髓源性干细胞结合进缺血组织侧支动脉和毛细血管管壁内[2]。
这些结果提示干细胞可能作为细胞材料参与血管壁的组成。
②促进血管生成与动脉生成:前者是指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在原有的血管上以出芽的方式生长出新的血管;后者是指在原来没有血管系统的情况下,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和造血干细胞产生血流的新通道[3]。
1.2 临床研究 2002年tateishi yuyama等[4]首次报道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2003年起谷涌泉等[5]首次报道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虽然国内外研究报道的结果稍有差异,但多数报道临床效果较好,且目前暂未发现相关手术并发症,说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
2 适应证与禁忌症国内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肢体缺血性疾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需经大病例、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根据目前报道,总结如下。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症进展作者:赵楠吴南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02期【摘要】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血液恶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以其简捷、副作用小,造血重建速度明显优于骨髓移植等特点,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多分化性,给更多的疾病治疗带来可能。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1(b)-0181-02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移植应用的进展,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应用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得以肯定,并且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的日趋成熟与简捷,给很多病人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1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分类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为各种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等,并且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增殖能力,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形成干细胞池,其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致使造血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
目前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分为骨髓移植(BMT)、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者不同又分为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其中异体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最容易被捐献者接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一种采集与移植方式。
我国1995年底首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与移植,并获得成功。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相比,具有采集方便、捐献者容易接受、造血恢复快、可短期进行多次采集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规定,凡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经血液检查ALT≤25单位,HBsAg阴性,抗-HCV阴性,抗-HIV阴性,梅毒试验阴性者都可成为异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造血干细胞采集后1~2周供者体内的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2]陈中升,芦 军.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附9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6,8(13):20.[3]王立华,朱飞英,孙网保.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50例临床观察[J].蛇志,2007,19(2):150-151.[4]罗雪挺,胡有志,冯德勋.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血栓与止血学,2007,13(5):212-215.[5]赵季璇.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08,8(12):31-32.[6]韩 凌,陈金良,苗永国,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88-90.(收稿日期:2012-03-04)·综 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92088)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通讯作者:王效增,E-mail:wxiaozeng@163.com都晓沫,王效增摘要:下肢缺血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药物治疗疗效甚微,且有些病人无法行血运重建治疗。
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已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干细胞移植文章编号:1008-0074(2012)05-560-03中图分类号:R543.5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0074.2012.05.34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甚至闭塞,主要包括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c,CLI),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bitter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 orBuerger′s diease)以及糖尿病足。
·影像与介入·2012年11月第9卷第31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老年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管腔内出现不规则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继发血栓导致动脉闭塞,形成糖尿病足。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 )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近年来较新的方法之一,作为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疗效。
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采用PBSCT 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33例,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对移植前后患者下肢动脉管腔及血流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老年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共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60~77岁,平均(67.1±6.2)岁。
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肢足发冷发凉,运动后下肢疼痛、酸胀无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周方平白艳杜丽佳吕勇辛于航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电诊科,吉林吉林132013[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彩色超声多普勒对自体干细胞移植(PBSCT )前后下肢动脉病变的改善情况,探讨超声多普勒在评价PBSCT 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的临床价值。
方法确诊老年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3例,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150μg/d 皮下注射,进行干细胞动员并分离,将干细胞悬液肌内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3×109细胞/肢)。
术后观察3个月~1年,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移植前后管腔内径大小、内膜-中层厚度(IMT )、斑块直径并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踝臂指数(ABI )。
结果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8.08±2.66)vs (10.44±3.58)]及ABI [(0.67±0.19)vs (0.89±0.12)]有所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30例临床研究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因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的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管炎、糖尿病足病等,中医属脱疽范畴.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文献资料统计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下为3%,60—75岁为17%,75岁以上高达20%。
据此推测我国现有患病人数约为2000万,年递增60万左右。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危害性大,存在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的经济、心理和医疗的负担,目前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此类患者的介入治疗或血管移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经典的治疗方式,但其仍存在治疗的局限性. 干细胞移植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方式. 现已在国内外临床开展,并日益受到学者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6月来至今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14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患者均来自我科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8 --84岁,平均年龄64.3岁,其中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脉管炎2例,糖尿病足17例,所有病例全部经彩超和cta明确诊断并经严格药物治疗而效果不理想,且无支架置入或血管架桥手术适应症。
且符合干细胞移植手术适应症。
2 治疗过程2.1 术前评估干细胞移植手术适应证: (1)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影像学检查示病变血管无流出道,无法行手术搭桥治疗; (2)内科保守治疗无效;(3)尽管有较好的流出道,动脉有搭桥成功的可能,但因年老体弱而无法耐受手术打击的患者。
禁忌证: 干细胞移植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有: (1)各种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2)有严重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
(3)各种仪器及设备检查证实仅有大、中血管病变。
2.2 手术方法骨髓采自患者自体髂后上棘,在局麻下采取骨髓200ml,经我院干细胞治疗中心、分离、纯化后获得干细胞悬液为120--140 ml。
干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数量达108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