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公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部分对于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来说,做到不丢分是很容易的。
至少我就很少丢分,几乎不丢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公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公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字音:郢[yǐng]犀兕[xīsì]鼋鼍[yuántuó]鲋[fù]鱼文梓[zǐ]楩[pián]楠长[pián]木B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大全文言文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其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湖北中考文言文实词常见
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
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4.被:影响(被于来世)
5.鄙: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9.长:zhǎng,头目。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11.诚:如果,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
可兴))
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13.驰:骑(愿驰千里足)
14.出:发、起(方其出海门)
15.辞:推托(辞以军中多务)。
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第二册《桃花源记》1.复前行,欲穷其林——欲罢不能、欲盖弥彰:想要。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听君便:全、都。
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不足为奇:值得。
4.后遂无问津者——无人间津:渡口。
《口技》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絮絮叨叨:连续重复。
7.—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原形毕露:全。
8.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莫名其妙、莫可名状:说出。
《孙权劝学》9.蒙辞以军中多务——义不容辞:推辞。
lo.自以为大有所益——受益匪浅:好处。
《伤仲永》1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大书特书:写。
1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一蹴而就:成。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理万机:每天。
《愚公移山》14.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与虎谋皮:商量。
15.吾与汝毕力平险——锋芒毕露:全。
16.出人之迂也——迂回曲折:绕远: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兵折将:削减。
18.且焉置土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哪里。
1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挑、扛。
20.甚矣,汝之不惠——欺人太甚:过分。
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己见:顽固。
22.操蛇之神闻之——稳操胜券:拿,掌握。
2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荆请罪:背。
《短文两篇》24.惟吾德馨——惟我独尊、惟利是图:只。
25-南阳诸葛庐——初出茅庐、三顾茅庐:房屋。
2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寡廉鲜耻:少。
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事不宜迟:应当。
《黔之驴》28.虎大骇——骇人听闻:惊恐。
29.益习其声——习以为常:习惯。
《工之侨献琴》30.工之侨以归——视死如归:回家。
31.匣而埋诸土——付诸东流:“之于”合音。
第四册《公输》3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据理力争:争辩。
33.义不杀少而杀众——取义成仁、见义勇为:道义。
34.舍其文轩——舍己为人:放弃。
35.虽杀臣,不能绝也——灭绝人性、斩尽杀绝、弹尽粮绝:尽。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根本篇目考点1.七上?论语十那么?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屡次进展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屡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老实。
[传]教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诲。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指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顿。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到达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教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指导与解读(含真题)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它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实词和虚词,只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很好地读懂文意,所以平时同学们必须注重词汇的积累,虽然现在文言文的考试有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趋势,致使有些同学产生错误认识:文言文不考课内的,学了,记了也没用,事实并非如此,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从何而来?其实还是来自于对课内知识的领悟和积累,有了足够的课内知识的积累,你才有能力去应对课外阅读。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年河北省中考涉及的课外文言文考试内容。
【中考真题回顾】一、【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没成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加冠:古时男了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益:更加)译文:到了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二、【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⑧之。
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台多的内容,而且比较繁琐,下面老师简单概括了一些知识点,比较调理清晰。
文言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的特点(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二、文言虚词(一)之(二)其(三)以(四)而(五)何(六)于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四、文言固定句式(一)表陈述语气(二)表疑问语气(三)表反问语气(四)表感叹语气(五)表揣测语气五、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最高标准:信、达、雅(二)文言翻译的一般原则:逐字对照,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文言翻译的常用方法:留、换、删、补、调等总结: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虚词等等内容,在这里老师就不多介绍了,请看上面讲解的吧。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
《桃花源记》
1.复前行,欲.穷其林——欲.罢不能、欲盖弥彰:想要。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听君便:全、都。
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不足为奇:值得。
4.后遂无问津.者——无人间津.:渡口。
《口技》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
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絮絮叨叨:连续重复。
7.—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原形毕.露:全。
8.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莫名其妙、莫可名.状:说出。
《孙权劝学》
9.蒙辞.以军中多务——义不容辞.:推辞。
lo.自以为大有所益.——受益.匪浅:好处。
《伤仲永》
1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大书.特书.:写。
1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一蹴而就.:成。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理万机:每天。
《愚公移山》
14.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与虎谋皮:商量。
15.吾与汝毕.力平险——锋芒毕.露:全。
16.出人之迂.也——迂.回曲折:绕远:
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兵折将:削减。
18.且焉.置土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哪里。
1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挑、扛。
20.甚.矣,汝之不惠——欺人太甚.:过分。
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己见:顽固。
22.操.蛇之神闻之——稳操.胜券:拿,掌握。
2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荆请罪:背。
《短文两篇》
24.惟.吾德馨——惟.我独尊、惟.利是图:只。
25-南阳诸葛庐.——初出茅庐、三顾茅庐.:房屋。
2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寡廉鲜.耻:少。
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事不宜.迟:应当。
《黔之驴》
28.虎大骇.——骇.人听闻:惊恐。
29.益习.其声——习.以为常:习惯。
《工之侨献琴》
30.工之侨以归.——视死如归.:回家。
31.匣而埋诸.土——付诸.东流:“之于”合音。
第四册
《公输》
3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据理力争.:争辩。
33.义.不杀少而杀众——取义.成仁、见义.勇为:道义。
34.舍.其文轩——舍.己为人:放弃。
35.虽杀臣,不能绝.也——灭绝.人性、斩尽杀绝、弹尽粮绝.:尽。
《核舟记》
36.罔.不因势象形——置若罔.闻:没有。
37.尝贻.余核舟一——贻.人口实:给。
38.佛印绝类.弥勒——画虎类.狗:像。
3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恶贯满盈.:满,
4O.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茂林修.竹。
俊眼修.眉:长:
《唐雎不辱使命》
41.秦王色挠.——不屈不挠.:屈服
42.徒.以有先生也——家徒.四壁:仅、只
《短文两篇》
43.荔枝生.巴、峡间——寸草不生.:生长
44.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二日者云——似曾相识.:认识。
45.相顾.惊疑——不屑一顾.:看。
46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没有。
..——化为乌有
《陈涉世家》
47.辍.耕之垄上——中途辍.学:停止
48.怅.恨久之——怅.然若失:失意、失望
49,屯.大泽乡——屯.兵百万:停驻。
50.度.已失期——审时度.势:揣度、估计。
51.度已失期.——不期.而遇:约定的期限。
52.吴广以为然.——不以为然.:对。
5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罄竹难书.:写。
54.吴广素.爱人——素.昧平生:向来,一向。
55.广故.数言欲亡——明知故.犯、故.弄玄虚、欲擒故.纵:故意。
《韩愈短文两篇》
56.一食或尽粟.一石——沧海一粟.:谷子。
5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可忍,孰不可忍:这。
58.策之不以其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59.执.策而临之——执.牛耳:拿、握。
60.郁郁适.兹土——无所适.从:往。
61.可以出而仕.矣——学而优则仕.:做官。
《与朱元思书》
62.负.势竞上——负.险固守:依仗;倚靠,,
63.望峰息.心——川流不息.:平息、停止。
《西湖游记二则》
64.才一举.头——举.目无亲、举.手投足:抬起:
65.一日之盛,为朝.烟——朝.令夕改:早晨。
第六册
《鱼我所欲也》
66.故不为苟.得也——蝇营狗苟.:苟且。
67.故患.有所不辟也——防患.未然、后患.无穷、养虎遗患.、有备无患.:祸患。
68.贤者能勿丧.耳——闻风丧.胆、玩物丧.志:丧失。
69.蹴.尔而与之——一蹴.而就:踏。
《隆中对》
70.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叶公好.龙:喜爱、爱好。
71.谓为信.然——信.誓旦旦:可信、确实。
72。
此人可就.见——行将就.木,因陋就.简:接近、趋向。
7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尽。
74.则名微而众寡.——寡.不敌众、寡.廉鲜耻:少。
75.然操遂能克.绍——克.敌制胜:战胜。
7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弃旧图.新、贪图.享乐、救亡图.存、励精图.治:谋取、谋求。
7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以资.鼓励:资助、给予。
7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身.试法:亲自、亲身。
《出师表》
7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道听途.说:途。
8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多事之秋.:时期,时候。
81.若有作奸犯科.——金科.玉律:法律条文。
8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臭名昭.著、罪恶昭彰:显示。
83.悉以咨.之——咨.询:问。
8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兴夜寐:早。
85.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之地:不长庄稼。
..——不毛
86.以彰其咎.——引咎.白责:过失。
87。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感激涕零.:落下。
《墨池记》
88。
以临.于溪——临.渴掘井:接近。
89.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喋喋不休.:停止。
《曹刿论战》
90.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军队。
9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足智多谋.:计谋。
92.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恩惠。
93.忠.之属也——忠.于职守:尽心竭力。
94.下视其辙.——如出一辙.、南辕北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95.夫大国,难测.也——莫测.高深:推测、估计。
96。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倒下。
《上枢密韩太尉书》
97.以知.天地之广大——知.彼知己、知.人善任:了解。
98.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有恃.无恐:依靠:;
99.将以益.治其文——精益.求精:更加。
《送东阳马生序》
100.余幼时即嗜.学——嗜.杀成性:爱好。
101.手指不可屈.伸——首屈.一指:弯曲。
102.录毕.,走送之——毕.其功于一役:完成。
10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无朋:大。
104.援疑质.理——质.疑问难:询问。
105.俟.其欣悦——俟.河之清:等待。
106.假诸.人而后见也——诉诸.法律: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