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19
清明节祭祖来历清明节,有祭祖的风俗,那么,你知道祭祖的由来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祭祖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和清明祭祖的来历1、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清地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祖先就用“清明”来称呼这一节气。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历史悠久,诸葛长青认为源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经过炎帝黄帝等五帝推行,遍布全国。
可以考究的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清明节祭祖的来历。
清明节祭祖起源于何时?诸葛长青研究认为,清明节祭祖始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分封天下之后,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祖先,所以提出了过年、清明祭祖的要求。
后来,历代帝王,都开始祭祖。
文字记载说清明祭祖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古代帝王作为国家领袖,需要让自己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就在清明节(新的一年农作物种植即将开始)这天,到祖宗陵园祭祀祖先,追思祖先、感恩祖先,祭祀祖先,请求祖先护佑,保佑自己的国家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作物丰收。
古时候,民间祭祀需要领袖、族长组织进行。
后来这一做法传播到民间,民间也在这一天开始同步祭祀自己祖先,祭祖扫墓,追思祖先,请求祖先护佑家族。
清明节祭祖逐渐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后来,人们把祭祀晋朝介子推的“寒食节”和“清明”结合起来进行。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意义诸葛长青研究传统文化认为,清明节扫墓祭祖,包含了四个意思:即是:扫墓添土、追思感恩、供奉祖先、请求护佑。
一是扫墓添土。
坟墓在山野,如果去的少会杂草丛生、坟墓土堆减少,所以,此时候去应当清楚坟墓周围杂草等,对祖坟添土。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正意见。
清明节的节气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四月四日前后的时候,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有着悼念祖先和瞻仰自然的深刻寓意。
清明节的节气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缅怀祭扫祖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上扫墓,献上鲜花、食品和香烛,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这一传统代表着对家族血脉、渊源的重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力量,同时也能增加对历史的敏感性和珍惜生活的意识。
二、瞻仰自然与感受春天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味着春天已经到来。
在这个节气里,大地回春,草木萌发,春意盎然。
人们可以借助清明节的时机,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机。
这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摆脱繁忙的生活节奏,还能够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生态意识,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提醒人们顺应季节清明节恰逢春季,是时候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正是合理安排时间,追求健康与平衡的最佳时机。
清明节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也需要随之调整。
此时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锻炼身体,调整作息时间等,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
四、警示人们珍惜生命清明节除了缅怀祖先外,也提醒着人们要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
清明节是一个反思、深思和审视的时刻,在面对生死的边缘,人们更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通过祭扫祖先和追思逝去的亲人,人们能够更好地珍惜眼前的生命,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总之,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承载着悼念祖先、瞻仰自然、调整生活和珍惜生命的节气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能够回归自然,思考生死,感悟生命的本质。
希望人们能够在清明节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从而照亮自己的内心,为未来的日子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清明节的计算方法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祭祖节日之一。
它通常于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前后进行,离春分点实际日期较近。
然而,由于农历与阳历存在差异,因此计算清明节的日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清明节计算方法。
传统农历计算法在传统农历中,清明节是根据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进行计算的。
根据《太阳历编写原理及农历计算方法》的记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位置的变化来划分的。
其中,春分点是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的节气,而清明节就在春分点前后十五天左右。
然而,由于农历年份与公历年份之间的差异,通过传统农历计算方法来确定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相对较为繁琐。
这种方法需要结合每年太阳运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复杂的历法计算。
因此,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阳历来计算清明节。
定气历法计算法定气历法是一种结合太阳位置与节气的方法来计算日期的历法体系。
根据国家授时中心的资料,定气历法是根据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进行计算的,节气时间是通过观测太阳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角度,结合天文学方法来确定的。
根据定气历法,每年春分点近似为阳历3月20日左右,清明节则是在春分点前后十五天左右。
相比传统农历计算法,定气历法计算清明节的日期更加精确,并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历法计算。
阳历计算法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习惯使用阳历来进行日期计算。
根据阳历计算法,每年的清明节大致在阳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
在数值上,这个时间段与传统农历计算法所得结果相仿,但实际上两者是基于不同的计算原理。
黄曆计算法除了传统的农历和阳历计算法,还有一种常见的计算清明节日期的方法是使用黄曆。
黄曆是一种结合阴历与阳历的综合历法,它兼具两种历法的优点,并且在计算节日的日期上较为准确。
黄曆中明示了每年清明节的具体日期,使人们可以方便地了解该节日的时间。
利用科技手段计算清明节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互联网网站等各种工具来方便地计算清明节的日期。
小学语文清明试卷题目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主要习俗是()A. 赛龙舟B. 吃月饼C. 扫墓祭祖D. 赏花灯2. 下列诗句中,与清明节有关的是()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清明节的日期通常在农历()A. 正月十五B. 五月初五C. 三月初三D. 八月十五4. 清明节期间,人们通常会进行的活动是()A. 植树造林B. 放风筝C. 吃粽子D. 赏月5. 下列关于清明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
B.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C. 清明节是农历新年。
D.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7.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是人们外出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机。
8.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进行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9. 清明节的习俗中,除了扫墓祭祖,还有________(填一种习俗)。
10. 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填诗人名字)的《清明》。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1.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2.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13.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何联系?14. 清明节期间,人们为何要进行扫墓祭祖?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21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起源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前后,即农历清明节气当天或前后几天,也就是农历初四或初五。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尊重先祖、承传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旨在纪念祖先并扫墓祭拜。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人们通常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悼念和扫墓。
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因为这一天天气宜人,适合户外活动,许多人会选择出行郊游或踏青赏花。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比如,有的地方会在清明前后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家族成员齐聚一堂,烧香献花,祭拜祖先并向他们表达敬意和祝福。
同时,许多人还会将祭品摆放在祖先的墓前,如鲜花、水果、糕点等,以示怀念和感恩。
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也是人们倡导绿色环保的时刻。
很多人会在这个节日里到郊外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
一些城市还会倡导绿化活动,组织群众植树造林,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在古代,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踏青赏桃。
因为清明节正值春季,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很多地方会举办赏花游园活动。
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结伴而行,赏花、品茗,享受春天的美好气息。
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对于清明节的重视和纪念依然存在。
人们在这一天仍然会扫墓祭拜祖先,并且在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出行。
同时,清明节也成为了人们与家人团聚的好时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许多人都会选择回家探亲,与家人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时刻,也是人们纪念历史、感恩在世的亲人和朋友的时刻。
同时,清明节还倡导环保、绿色出行,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和珍爱自然。
通过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人们更加感受到了家族、生命和自然的珍贵,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节日】2024年清明节习俗介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之处引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人们会追忆先祖、祭拜逝去的亲人,扫墓祭祖,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清明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汇之处,它既寄托了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和亲情的祭奠,又体现了现代人们对于健康、环境和家庭的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清明节的习俗,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1.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文王之子重耳因受到迫害而流亡,他的忠臣蔡伦为了救他,假装疯癫,装作糊了墙上的漆。
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贡献,人们设立了寒食节来纪念他。
到了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
2.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和祭奠亲人。
这个习俗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族的尊重。
人们会为祖先烧纸钱、烧香、献花等,同时还会为坟墓清理杂草,修缮墓碑。
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3.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人们会结伴出游,赏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不少人会选择去公园、山区或者风景名胜区,放松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踏青郊游也是现代人们对于放松和享受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有利于推广旅游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4. 清明祭祖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祭祖是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祭祖还是传递家族血脉、弘扬家族美德的重要方式。
同时,祭祖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感悟生命的短暂,珍惜眼前的亲情和友情。
5. 清明节与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清明节期间,人们对于烧纸的习俗进行了一些改变,不再大规模燃放,而是逐渐倡导环保祭祀。
清明节是农历
《清明节是农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这一天也是中国的传统踏青祭祖的习俗日。
之所以叫清明节,是因为这一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扫除冰冷的意思。
清明节是农历中的节日,因此日期并不固定,它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
由于农历与公历的日期并不是一对一对应的,因此清明节的日期在公历中会有所浮动。
不过,无论日期如何变化,清明节的风俗和习惯都是不会改变的。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为他们的魂灵烧纸、烧香、撒钱,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此外,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赏春游玩,春游一方面是祭祖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享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虽然它是农历中的节日,日期并不固定,但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和敬仰是不会改变的。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的时刻,更是春天里的一个美好回忆,它凝聚着人们对祖先的牵挂和对家国的热爱。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清明上河图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1]清明节有人在先祖亡亲墓前垂泪,也有人在爱宠坟前掩泣。
不止是人有墓地,宠物同样也有墓地。
人们为宠物扫墓也跟拜祭祖先差不多,宠物墓前有照片、有白菊、有生前至爱的玩具作陪,还有的以水泥、大理石碑筑就跟人一样。
除实体墓地外,宠物网络墓地、纪念博客也蔚然风行。
和悼念亲人的网上祭堂一样,宠物祭堂可以祭酒、献花,申请也容易,多数只需输入宠物和主人的名字即可。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2]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编辑本段相关节日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
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
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有关寒食节还存在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3]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插柳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