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内容理解与概括

题型一:情节梳理

方法指导

1.审题干。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2.明范围。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1.合段意。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结构。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

方法指导

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题型一:句子理解

方法指导

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题型二:句子赏析 方法指导

2. 句式赏析。

3. 修辞句的赏析。

段落的作用

关键句子 作 用

起始句 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结尾句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收束全文。 过渡句 承上启下。

议论句 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抒情句 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引用句 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呼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

描写句

运用……描写手法,具体写出了……,表达(现)了……

句 式 作 用

疑问句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反问句 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感叹句

抒发强烈的情感。

修辞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

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致描绘出)……(1分),表现(表达)了……(1分)。

拟人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1分),赋予……人的思想、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1分),表达了……(1分)。 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1

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1分)。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

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方法指导

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赏析

概念解说

这里的“词语”一般是关键词语,如含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及其他特殊含义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包含深刻思想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指代性的词语等。 方法指导

1.看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本义之外的深层含义。

2.看位置。要求理解词语的指示义时,要结合指示词临近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3.看效果。从词语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及其他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节奏、口语还是书面语等)入手,落脚到人物的情感、文章的主旨上。

一般答题模式

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

感悟主旨(标题、线索)

题型一:感悟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

主旨,指文章的写作意图,通常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精神追求等。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记叙文的主旨:(1)抓住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阅读时要理解文章所包

结 构

1.开头句、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

垫伏笔。

2.中间句、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句、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 容

1.开头句、段:点明(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句、段: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句、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或抒情句、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2.小说的主题:(1)抓住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3)把握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4)结合时代大背景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的感情(或:揭示了……道理)。

题型二: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指导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指出标题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的含义、点明的对象等。

(2)深层含义:①分析修辞义。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②把握象征义。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③把握情感。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内容;(2)交代行文线索;(3)点明写作对象;(4)点明主旨或突出中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题型三:行文线索 知识放送

方法指导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了解线索的特征:(1)贯穿全文;(2)有明显的文字标志;(3)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3)注意抒情句、议论句,抒情句、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4)注意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知识放送

线索

分类及举例

作用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李森祥《台阶》。 ①贯穿全文。 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散步》。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⑥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知识与作用(详见以上“知识放送”)。

2.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考查,最常考的就是记叙与描写。在分析其作用时,不能只回答“知

识放送”中提出的单纯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知识放送

1.表达方式及作用:(详见“考点七”)

2.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见“修辞句的赏析”)

3.结构手法及作用:

结构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照应(首尾

呼应、

前后照应)

……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悬念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伏笔(暗示)

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下线索。当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内容合情合理。

详略

详写有利于更生动地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依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铺垫

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情节发展之中)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象征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突出了……特征,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2.解题时要注意:

(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布局谋篇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议论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不同语言环境通常所用写作手法也不同。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拓展延伸

方法指导

个性表达题属于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或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言、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

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

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题型五:综合运用题

类型:提建议、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获奖感言等。

思路:①要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②体例形式要规范,如建议要合情合理,广告词要简洁醒目,对联要工整,解说词要准确、有条理,颁奖词、获奖感言要有真情、重文采。

题型六:质疑答疑题

要求:结合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

思路:①从内容切入;②从情节切入;③从人物形象切入;④从中心或主旨切入;⑤从写作

手法切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