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 格式:doc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4
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胡适对儿子说的那些经典语录,感触真的好多好多呀!胡适说:“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 哇,这句话一出来,真的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以前我总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养育那就是天大的恩情,孩子就得一辈子感恩戴德。
可胡适这话,让我有了全新的思考。
他说得太对啦,生孩子养孩子,这本来就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延续,并不是为了要孩子以后怎么回报。
而孩子的到来,其实也给父母的生命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意义。
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好多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期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但胡适这话提醒我们,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也告诉我们,在亲子关系中,要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父母别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孩子也别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大家都是平等的,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胡适的这些话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啦!《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二)》嘿,朋友们!今天来跟你们聊聊我读完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后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当我看到胡适说“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我心里那叫一个感动。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好多父母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觉得这是为孩子好。
可胡适告诉我们,爱孩子不是要控制他们的人生。
就像我身边有的小伙伴,被父母逼着选专业、找工作,甚至找对象,一点自由都没有。
他们心里得多难受呀!而胡适的这句话,就像是一股清流,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去飞翔。
还有那句“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也特别有意思。
孝顺一直被我们看作是很重要的品德,可胡适却更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胡适名言名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胡适名言名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1、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3、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4、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6、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7、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8、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9、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10、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1、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
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2、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13、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14、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5、真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为怀疑所毁;而能被怀疑所毁的东西,决不会真有价值。
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篇一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读完胡适先生对儿子说的这番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在很多传统的观念里,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大如天,孩子就得无条件地顺从和报答。
但胡适先生的话,却像是一股清流,冲击着我固有的认知。
我觉得吧,胡适先生这话说得太对了!咱们很多家长老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啥都得听自己的,可孩子也是人啊,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
就像我自己,小时候想学画画,可我爸妈非说那没前途,让我好好读书。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多憋屈啊!难道就因为他们是父母,我就得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有人会说,父母毕竟经验多,为孩子做决定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在某些时候,父母的决定确实能让孩子少走弯路,可谁能保证那就是孩子想要的人生呢?说不定孩子自己闯荡,能走出一条更精彩的路呢!再说了,孩子的到来,真的只是因为父母吗?我觉得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灵魂,他们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
就像一颗种子,不是因为有人把它种下才生长,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胡适先生的这番话,让我反思自己未来如果有了孩子,该怎么去对待他。
我想,我会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让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毕竟,爱不是束缚,而是放手。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胡适对儿子说的话经典语录读后感读完胡适先生对儿子说的那些经典语录,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就被胡适先生那种颠覆传统的观点给震住了。
啥叫“我养育你,并非恩情”?这可跟咱从小听到大的“父母恩重如山”完全不一样啊!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篇一: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
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存在即合理,新出现的事物总是在一些方面超过以前的东西。
这个白,我觉得是撇去了文言文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剩下一些直白简练的,上面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为什么会干不了?相比文言文的回答胡适先生的话缺少事情的原因,我想要是一个不明白胡适先生的人看到这段话一定会追加提问这样不但增加回电数量且会给人一种狂妄浮躁无诚意的感觉,而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则不同既详细说明自身干不了的原因是才学疏浅又以恐字表达自身的谦虚不堪从命就更是增加了尊敬对方的意味,故我认为文言文并不比白话文差且在文化传承上较之更为重要。
如果在平时的语言环境中塑造一种不卑不亢柔和的氛围创造一种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那么重新恢复文明之邦的美名将不再是梦!而文言文我认为将是实现这个美梦的不二之选!。
五四胡适口号胡适在文章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1918年的春季胡适写了一篇长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来讨论文学革命的问题。
文章主题之外胡适又加了两条副题,"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也就是说文学是用国语写的,国语是写文学的语言。
本文的全篇大意是阐明不要等到用文法和字典先把"标准国语"订好[然后才来写国语文学],应该就以国语直接写文学。
等到我们有了国语的文学,我们自然就有了文学的国语了。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3.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过程中的四大事件名称、时间、目的、口号、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根本目的:巩固清朝统治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领导人:中央-奕地方-是一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领导阶级:洋务派意义: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时间:1898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着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时间:1911领导人:孙中山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建立民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篇一: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
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存在即合理,新出现的事物总是在一些方面超过以前的东西。
这个白,我觉得是撇去了文言文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剩下一些直白简练的,上面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为什么会干不了?相比文言文的回答胡适先生的话缺少事情的原因,我想要是一个不明白胡适先生的人看到这段话一定会追加提问这样不但增加回电数量且会给人一种狂妄浮躁无诚意的感觉,而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则不同既详细说明自身干不了的原因是才学疏浅又以恐字表达自身的谦虚不堪从命就更是增加了尊敬对方的意味,故我认为文言文并不比白话文差且在文化传承上较之更为重要。
如果在平时的语言环境中塑造一种不卑不亢柔和的氛围创造一种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那么重新恢复文明之邦的美名将不再是梦!而文言文我认为将是实现这个美梦的不二之选!。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喝到了一杯冰爽又透着茶香的凉茶,那叫一个通透畅快。
胡适先生说起读书,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又妙趣横生。
他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大哥,拉着你的手说:“读书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啊。
”他提到读书要博,这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盯着一种菜吃,得什么菜都尝尝,这样营养才全面。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读书,净挑那些小说看,尤其是那种热血的冒险小说,其他的书就像被打入冷宫似的,碰都不碰。
读了胡适先生的话才明白,这就像吃饭只吃炸鸡腿,虽然过瘾,但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
读书也得广泛涉猎,历史、科学、哲学啥的都得沾沾边儿,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是个“瘸腿”的。
而且啊,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去逛街买东西,不能摊主说啥你就信啥。
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要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看。
就像有些历史故事,以前书上怎么写,大家就怎么信,可现在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才发现原来有些是被误传的。
要是没有这怀疑精神,咱们就只能一直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多傻呀。
再说说读书和人生的关系。
胡适先生把读书当成是塑造人生的一把神奇的刻刀。
每一本书就像一小片精致的材料,被这刻刀精心雕琢后,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一个人要是读了很多好书,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身绚丽又结实的铠甲,在人生的战场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从他的话里我还感受到,读书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就像给一盆花浇水施肥一样,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浇水施肥,让它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让爸妈高兴,现在才知道,读书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无数智慧灵魂的对话。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这些话,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得重新审视我的读书计划了。
我可不能再让那些好玩的手机游戏、无聊的短视频把我的读书时间都抢走了。
介绍胡适的文章胡适啊,那可是近代史上一个超有个性、超有影响力的人物。
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记得我第一次真正对胡适感兴趣,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
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闲逛,突然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映入眼帘。
我随手拿起来一翻,就被他的故事给吸引住了。
胡适这人可聪明啦,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
据说他小时候读书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啥知识都能快速吸收。
他还特别勇敢,敢于挑战一些传统的观念。
就像他大力提倡白话文运动,在那个时候,文言文可是主流,大家都习惯了之乎者也的表达方式。
可胡适偏不,他站出来大声说:“咱们得用白话文,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读懂文章,获取知识。
”这就好比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颗大石头,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大家在讨论胡适的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有个同学就讲了胡适写的一些白话文诗歌,虽然在格律上可能没有古诗词那么严谨,但却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比如他的《两只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诗读起来通俗易懂,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把那种淡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胡适的感情生活也很有意思。
他的婚姻是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式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没什么文化。
但胡适并没有因此就对家庭不管不顾。
我听说有一次,胡适在外面和一些朋友聚会,玩得有点晚了。
江冬秀在家里等得不耐烦了,拿着个扫帚就跑到门口等着胡适。
胡适一回来,看到这架势,吓得赶紧认错,乖乖地跟着老婆回家了。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但也能看出胡适在家庭关系处理上的一种态度。
他在学术上也是个大忙人,到处讲学,和各界的名人交流探讨。
他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把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传播到各个角落。
我想象着他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眼镜,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演讲的样子,台下的听众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被他的话语所打动。
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多面的人物,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成就,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说胡适是个“书呆子”,没有一丝一毫的贬意。
毕竟,古往今来,爱读书的人数不胜数,而能像胡适那样读出那么大名气的少之又少。
说他是个“书呆子”,只想说明他是个读书种子,爱读书,读了很多书。
胡适读的第一部书,据说是父亲胡传生前为他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
胡传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有很大寄托,遗嘱里就要他“努力读书上进”。
母亲冯顺弟很不起眼,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
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的胡适就读了《原学》《律诗六钞》《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
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
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响甚大。
毫无疑问,胡适的读书天赋在他小时候就展现出来了。
到他14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读书之多、之勤,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说,胡适后来的成功是天才加上努力的结果。
这话不假。
有天才而不能苦干不行;没有天才,光是苦干也不行;既没有天才,又不能苦干,那就更糟。
于胡适而言,知道自己有天才可恃,却又唯恐被天才所误。
所以,越焦虑,
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有为。
日后成为学者、诗人、教授、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种种,委实不让人意外。
胡适读书之广,有目共睹。
他曾为清华学生开列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说是“最低限度”,可里面的《三侠五义》《九命奇冤》等连国学大师梁启超也不曾见闻。
他
对胡适说:“我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
浅陋,但说连最低限度也没有,我不服。
”而徐志摩见了书目,更是自叹不如:“十本书里有九本是我不认识它的……
我是挺佩服胡先生的,关于别的事,我很听他的,但如其他要我照他定的书目用功,那就好比要我生吞铁弹了。
”
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胡适呢,可无肉,可无竹,但绝不能无书。
他信服的是宋代黄山谷所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
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胡适读书
有“三好”:一是好夜读;二是好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
是好连贯式读书。
他在美国时,一部袖珍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就是在坐地下电车或上厕所时读完的。
胡适曾给一位年轻人写过一首互勉诗,很有意思。
诗曰:“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
”
怎样才算“一日当三日”?怎么会是“人活五十他活百五十”?原来,胡适是连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读书和做事。
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晚上可爱。
那是我最好的时间。
我可以任
意的东摸摸,西摸摸,看我自己想看的书,做我自己要做的事。
”
1959年4月9日,胡适因背部肉瘤手术后出去演说,无意中挥动手臂,导致刚拆线的伤口迸裂出血,于是又住进医院,可随身也要带一本书。
几天后,他开始读《基度山恩仇记》,并在日记里道明缘由:“我觉得闲着可惜,所以有空就看书。
”
到了晚年,大概感觉时间更为宝贵,胡适读书到了不要命的程度。
他逝世的前一年,有一天心脏病突发,脉搏微弱,呼吸困难,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总算保住了命。
翌日,助手走进病房看他,只见刚刚从死亡线逃回来的胡适,竟然坐在病床上看报。
助手连忙劝阻,而胡适却抱怨,这是剥夺他的自由。
他对前来检查的医生说:“我是有看书习惯的人,看书不吃力的。
请你跟院长商量商量,让我看些轻松的东西。
”
《东方》杂志曾以《梦想的个人生活》为题,组织过一次征文。
胡适应征说:“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我在那里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
在那里面,我不许见客,不许见亲属,只有星期日可以会见他们。
可是我可以读书,可以向外面各图书馆借书进来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书搬一部分进来用……”可惜的是,胡适一生游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踩着两只船,顾此而失彼。
如果集中读书,“书呆子”胡适的成就一定更显赫。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