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岑参作品专练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温庭筠作品专练经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①无言语,从此谯周②是老臣。
【注】①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
②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铁马”“云雕”“柳营”写出蜀军飞速北进、直逼长安、威震中原的气势。
B.“天清杀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妖星照渭滨”暗写诸葛亮去世。
相传诸葛亮死时,有大星坠落渭水之南。
D.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
15.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4.【答案】D【解析】“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理解错误。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蕴含着无穷感慨,诸葛亮的忠诚,唤不醒昏庸的蜀后主,“不由人”包含着对蜀国灭亡的无奈与遗憾。
15.①诸葛亮祠庙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
②诸葛亮逝后,谯周却成为重臣,表达对统治者的讽刺。
③谯周的卑劣、后主的昏庸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追怀。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
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
“象床宝帐无言语”意思为“诸葛亮祠庙里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了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
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
“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为“诸葛亮逝后,谯周成为重臣”,“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
诗人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行路难张籍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八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八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
“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王昌龄作品专练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
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
C.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
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
2.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土考查分析比较诗人感情。
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答】(1)D.“面对眼前的”错,这句是想象中的桂林之景,当时还没到桂林。
(2)第一首诗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诗人说虽然相隔很远,但是能够共沐风雨,沐浴同一片月光,所以不要那么感伤,这是宽慰之语。
第二首诗后两句“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重在表现对友人以后能够归来的期盼。
诗人想象友人在不久归来时的场景,想象他归来时身上还带着桂花香。
答案:(1)D(2)前诗重在表达对友人的宽慰。
虽然山水相隔,但能沐浴同样的云雨,共享同一轮明月,所以不必过分伤感。
后诗重在表达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诗人想象友人待在桂林时“梅花侵雪暗”,而不久的将来归来时会带着桂花香。
第一首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陆游作品专练徙倚①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
“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
“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对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表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1)C(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
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苏辙作品专练石鼻城①苏辙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魏将犹存仲达④精。
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
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
汉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
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
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达。
⑤陵迟:渐趋衰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
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
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
2.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1.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分析错误,“虎闯穴中”是比喻手法,是指汉军引水灌淹废丘,百姓受害)2.①尾联写如今石鼻城的景色,衰败一片,到处长满了野草,羊群和着风声发出声声鸣叫。
(2分)②用现在的衰败与过去的重要地位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感慨。
(2分)③以景结情,用颓败的景物描写寄寓历史兴亡之感。
(2分)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3.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4.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张祜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③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
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15.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生活中的风雨带给人的悲凄寒凉;③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④政治上的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错,白诗字面上是“读君诗”,主题却是“忆斯人”,又由斯人遭际飘零,转见自己沦落的感慨。
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
基调凄苦。
诗人以“灯”字为彩线穿起一串明珠,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
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白诗尾句“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写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既有对自然界风雨带给人的悲苦寒凉,也有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的忧虑,更有政治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 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 秋。
河山兴废供搔首,出身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
【说明】① 城北门:成国都北门。
② 幅巾:当时念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扮。
③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顶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 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疆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描述诗人装扮和出游地址,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益衰颓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代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迷恋。
C.“搔首”“倚楼”的描绘,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叹息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括着对戎马生涯已成旧事的感触。
(2)诗人的“愁”表此刻哪些方面?请简要剖析。
【答案】( 1) 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暮秋节气,西风劲吹,眼前悲凉的情况令人愁绪满怀。
② 河山陷落、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陷落故都的、忧愁之情。
③ 出身遭际,前程未卜之愁。
诗人展望自己的前程,出身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 壮志难酬的悲忿。
眺望烽火,仰望雁阵,想到光阴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分析】【剖析】( 1) B 项,“颔联巧用‘杜陵秋’ 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疆状况的忧愁和对关中领土的,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疆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边驻守过,今日登楼眺望从那边传来的烽烟,说明边疆上发生紧迫状况,作为一个踊跃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觉深切的关注和无量的忧愁;后一句是说暮秋到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期望从北方传来好信息,但此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倒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故都陷落的非常忧愁。
第9辑:比较阅读题专练练习一:意境类比较题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4.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贾岛作品专练送天台僧贾岛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 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 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 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2.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B.“乘船赶来”错,第二句是写天台僧从岳阳离开。
(2)这两首诗句都运用的是想象的手法来进行虚幻的表达,通过哀愁之景来衬托哀伤之情,这些具体的手法融入了诗人内心的具体感受,将离别之后想象的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情,从而凸显出内心的孤寂。
不同之处的是柳永的诗歌表达出是自己离别后的具体情景,这种情景是内心的一种虚幻的表达,突出人生的哀愁之感。
而这一首诗歌表达的是朋友一路上估计的具体景象,通过描绘有人估计的形象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感。
答案:(1)B(2)相同:两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来虚写,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都通过想象对离别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云天离别后的心情,让这种孤寂之情,更显得孤寂。
杜甫作品专练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
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
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③玄蝉:秋蝉、寒蝉。
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
⑥郁陶:郁闷忧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排律,首联描写深秋之景,动静结合,且“白露”“玄蝉”色彩对比鲜明。
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
C.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且运用反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之意。
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二”二字,耐人寻味。
2.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
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②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②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突兀”二字使平稳的叙述气势振作。
B.三、四句“凝未开”“不敢来”写出火云的笼罩范围和令万物震悚的威势。
C.五到八句时空交替,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
D.末尾句虽未出现人,塞外军士跨上战马奔赴沙场的场景却蕴含在不言中。
4.诗歌用大量笔墨描写火山云,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岑参作品专练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1.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2.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经火山①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②,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③,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注]①经火山: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看到火焰山的壮丽景象,顿时诗兴大发,于是创作了这首《经火山)。
②虏云:指西北的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③阴阳炭: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西汉贾谊在《鹏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突兀”意为高耸,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
B.三、四句意为: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
C.“蒸”字化静为动,夸张地写出火焰山热气由低向高,由近及远,威力蔓延远塞之猛势。
D.五、六句中有象征意味,“烧此中”影射当时边塞战乱不定的现实,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4.请赏析诗歌的后四句。
(6分)
3.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曲解诗意,此句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4.①后四句运用了衬托手法。
②作者从长安来边塞,一路上其他地方都是天寒地冻的,这儿却是热气蒸人,人马都大汗淋漓,从而反衬了火焰山的威势。
③既抒发了对火焰山奇特怪异景象的赞美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同时也激发出自己要在边塞施展宏图的豪迈情怀。
(每点2分,如果从对比的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对诗中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释该种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那,奈何。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5.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6.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
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7.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8.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28)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答(7)“如何抒发感情”即回答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是写景句,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属于间接抒情,“娇歌”反应了将士的愉悦,“笛…雁”两个意象暗含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幸”,直接表露将士们内心的欣喜,“荷”,即“承受恩惠”,直接抒发了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8)此题即分析封大夫的形象.扣住诗中的关键词,“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带领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体现了封大夫的高雅的情趣和洒脱的形象;“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然我们看到了一个威武的形象;“醉舞荷吾君”,说明他深受士兵的爱戴.
答案:
7.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答出“间接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给2分.)
8.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
点即可.)
译文: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点评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