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知识-3
- 格式:doc
- 大小:51.47 KB
- 文档页数:16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技术初级(士)基础知识(组织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下列由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的结构变化,错误的是A.管径变小B.管壁变薄C.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减少或消失D.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变成单层纤毛柱状E.平滑肌纤维增多正确答案:D解析:小支气管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知识模块:组织学2.一个肾小叶的组成是A.两条髓放线之间的皮质迷路B.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C.一个肾单位D.一个肾锥体E.相邻肾锥体之间的皮质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组织学3.微绒毛最发达的部位是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近直小管D.远直小管E.弓形集合小管正确答案:A解析: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电镜下可见刷状缘由密集排列的微绒毛组成。
知识模块:组织学4.关于肾单位所含的结构,错误的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近端小管D.远端小管E.集合小管正确答案:E解析:集合小管不属于肾单位,它与肾单位的肾小管共同构成泌尿小管。
知识模块:组织学5.肾间质结构包括A.血管B.结缔组织C.神经D.肾间质细胞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组织学6.集合小管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由单层立方增高为单层柱状B.腔面有刷状缘C.胞质色淡而明亮D.细胞分界清楚E.核圆,居中正确答案:B解析:集合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少量的微绒毛,不能构成刷状缘。
知识模块:组织学7.下列结构不属于排尿器官的是A.输尿管B.膀胱C.尿道D.肾小管E.肾盂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组织学8.受精最常见于输卵管的A.峡部B.壶腹部C.漏斗部D.间质部E.间质部与峡部之间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组织学9.关于输卵管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有黏膜皱襞B.黏膜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C.管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组成D.黏膜上皮不随月经周期变化E.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正确答案:D解析:输卵管黏膜上皮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随月经周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致力于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以及病理变化。
通过对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病理学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病理标本的获取和病理报告的编写等。
一、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形态学改变的学科。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分析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病理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二、病理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病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解剖病理学:主要研究病理标本的形态学结构,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器官病理学。
2. 细胞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细胞学改变,通过细胞标本的观察来辅助诊断。
3. 免疫病理学:研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等技术来观察和分析。
4.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
三、病理标本的获取病理标本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可以是组织标本、细胞标本或者体液标本。
病理标本的获取需要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1. 组织标本: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获得,对于较大的病变可以直接切取相应组织。
2. 细胞标本:通过细针穿刺或者刮片等方法采集,适用于细胞学检查。
3. 体液标本:包括血液、尿液、胸水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四、病理报告的编写病理报告是病理学的重要成果,它用于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病理报告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1. 病理标本信息:报告应包括标本的类型、标本大小、标本采集部位等基本信息。
2. 形态学描述:对病理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如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学改变等。
3. 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给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或可能的诊断意见。
4. 辅助检查结果:如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检测等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诊断。
病理学技术初级(师)基础知识-试卷3(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下列不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是(分数:2.00)A.老年人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萎缩B.老年妇女子宫、卵巢萎缩√C.饥饿引起的肌肉萎缩D.骨折引起的相应的肌肉萎缩E.尿路阻塞时尿液潴留于肾盂中引起的肾组织萎缩解析:解析:老年妇女子宫、卵巢萎缩属于生理性萎缩。
2.下述各种细胞中,再生能力最强的是(分数:2.00)A.神经细胞B.心肌细胞C.软骨细胞D.神经胶质细胞√E.骨骼肌细胞解析:解析:神经胶质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活跃的增生、吞噬功能。
3.关于创伤一期愈合增生和瘢痕形成正确的是(分数:2.00)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解析:解析:一期愈合无感染,但因有少量的组织破坏和出血,可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
表皮再生在24~48小时内便可将伤口覆盖,肉芽组织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边缘长出,并很快将伤口填满,5~6天胶原纤维形成(此时可拆线),2~3周完全愈合,留下一条线状瘢痕。
4.心血管内膜受损时,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内皮下胶原B.组织因子C.纤维连接蛋白D.凝血酶E.大量幼稚血小板√解析:解析:心血管内膜受损时,内皮下胶原暴露,促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
而纤维连接蛋白有助于血液细胞和纤维蛋白原黏着在暴露的血管壁上,凝血酶和组织因子也参与这一过程。
大量幼稚血小板在血液高凝状态下出现。
5.随血流的异物堵塞管腔的现象称为(分数:2.00)A.血栓形成B.栓子C.栓塞√D.梗死E.血栓解析:6.下述关于梗死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双重血供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D.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解析:解析:大量失血、严重贫血、休克和心力衰竭时,血氧饱和度降低,在对缺氧耐受性低的心、脑组织,一小支血管的部分栓塞就可以出现梗死。
护理三基题病理学基础知识复习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科学之一,是研究疾病的起因、机制、发展过程以及病理变化的科学。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护理三基题病理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其在疾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界屏障,负责保护细胞和调控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存储了遗传信息。
二、组织学基础知识组织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由多种组织构成,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上皮组织覆盖在体表和腔道内部,能够保护组织免受损伤和感染;结缔组织提供了支持和连接,维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肌组织负责运动和收缩;神经组织则是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关键。
三、炎症与免疫炎症是人体对于异物和损伤的一种反应,炎症过程包括炎性介质的释放、细胞的浸润和局部血管的扩张等。
免疫是机体对抗感染和肿瘤的重要保护机制,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形式。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免疫反应的两个主要方面,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参与,而体液免疫则涉及到抗体的产生和作用。
四、肿瘤学基础肿瘤是指细胞的异常增生,它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转移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对机体造成巨大的威胁。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免疫状态等。
了解肿瘤的基本特征和发病机制,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提供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护理三基题病理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学基础知识、炎症与免疫以及肿瘤学基础等方面的学习,护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病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病理学基础知识:
-细胞病理学:研究细胞在疾病中的异常变化,如细胞增生、凋亡和异型等。
-组织学:研究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及修复。
-免疫病理学: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异常,如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
2. 疾病分类与诊断:
-疾病分类: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将疾病进行分类,如遗传疾病、感染病、肿瘤等。
-病理诊断:通过病理检查(如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分析病变特点,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3. 炎症与免疫病理: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血管变化、炎细胞浸润和局部组织损伤等。
-免疫病理: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或异常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等。
4. 肿瘤病理学: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如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期等。
-癌症病理学:研究癌细胞的形态特征、遗传变异和治疗靶点等。
5. 器官病理学:
-心血管系统病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呼吸系统病理学:研究肺部和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消化系统病理学:研究消化道器官疾病,如胃溃疡、结肠癌等。
-泌尿系统病理学:研究肾脏和泌尿道疾病,如肾炎、膀胱癌等。
以上只是病理学中的一部分重点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疾病和器官的病理学内容。
病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理三基题病理学基础知识病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了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各种疾病情况。
本文将介绍护理三基题病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疾病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一、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机制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疾病组织和器官的研究,病理学能够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程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病理学的分类病理学根据疾病特征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 解剖病理学:研究疾病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大小、颜色和组织结构等。
2. 临床病理学:将病理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方案。
3. 实验病理学: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等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为药物研发和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支持。
4.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分子基础,包括疾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突变和功能改变等。
三、疾病发生机制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和机制,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常见的疾病发生机制包括:1. 遗传因素:包括遗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基因表达异常等,导致某些疾病在家族中遗传。
2. 环境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毒素曝露和不良生活方式等,通过损害器官功能或激发免疫反应引发疾病。
3.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或功能失调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 代谢因素:代谢紊乱或缺陷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
四、常见疾病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对护理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疾病的简要介绍:1. 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病理上可观察到心肌组织坏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变化。
2. 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病理上可观察到骨髓和外周血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以及淋巴结和脾脏的肿大。
临床病理学基础知识临床病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对于促进医疗质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临床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一、定义临床病理学是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1. 疾病组织: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和动物的疾病组织,包括组织细胞及其构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2.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镜下观察和分析,研究病理变化的特点、程度和范围,如炎症、坏死、增生等。
三、研究内容1. 病理诊断:临床病理学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疾病的病理诊断,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炎症的性质、坏死的原因等。
2. 病因研究: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研究,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病毒感染、遗传突变等。
3. 病理生理学研究:临床病理学研究疾病组织异常改变的生理学意义,探究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发展。
4. 治疗反应评价:临床病理学通过对治疗前后疾病组织的比较研究,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四、应用领域1. 临床诊断:临床病理学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组织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结果。
2. 治疗指导:临床病理学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病理变化的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疫情监测和研究: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研究,掌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监测疫情变化,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临床病理学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和动物的疾病组织,研究内容包括病理诊断、病因研究、病理生理学研究和治疗反应评价等。
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病理诊断方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变过程和病理变化。
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与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病理诊断方法。
一、病理学的基础知识1. 病变的分类病理学中的病变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组织、器官或整个身体的异常变化。
病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病理过程分类可分为炎症、增生、萎缩、变性等;按病因分类可分为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遗传性等;按器官系统分类可分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2. 病理标本的种类病理标本是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病理标本包括手术切除标本、活组织检查标本、穿刺标本、切片标本等。
手术切除标本是指通过手术切除的组织样本,例如切除的肿瘤组织;活组织检查标本是指直接从患者身体中取出的活体组织,例如肝穿刺活检;穿刺标本是指通过穿刺技术获得的组织或液体,例如脑脊液穿刺;切片标本是指将组织标本切割为薄片并染色后进行病理学分析。
3. 病理诊断的基本步骤病理诊断是通过病理标本进行的,其基本步骤包括标本处理、镜下分析和报告撰写。
标本处理是指将取得的病理标本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等处理,以便后续镜下分析。
镜下分析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以及异常变化,从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报告撰写是指根据镜下分析结果和病理学知识对病变进行描述,提供病理学诊断和建议。
二、病理诊断方法1. 组织学检查法组织学检查法是病理学中最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和活组织检查标本。
在组织学检查中,经过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以及异常变化,并根据病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诊断。
2. 细胞学检查法细胞学检查法主要应用于液体标本和穿刺标本的诊断。
在细胞学检查中,采用细针将标本中的细胞抽出并制成涂片,然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下观察,以确定细胞的形态和异变情况,从而确定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为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通过对疾病发展和变化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病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了解病理学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
1. 病理学定义和目的病理学是对疾病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在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上的异常变化,并探索与疾病相关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病理学的目的是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病理学分类病理学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
人体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的本科学科,通过对临床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描述和解释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
实验病理学是利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模拟人类疾病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3. 病理学的发展历程病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源远流长。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通过尸体解剖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到18世纪,病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现代病理学则在20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病理学技术的进步,如组织切片、染色和免疫组化,使得病理学的研究更为精细和准确。
(1)病因学: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生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2)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引起的生理变化和机制。
这些变化可以是细胞代谢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等。
(3)病理形态学: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例如,肿瘤的增生、炎症的渗出和纤维化等。
(4)病理诊断学:病理诊断学通过对组织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5. 病理学的实践方法病理学的实践方法包括病理标本的制备、观察和分析。
病理标本通常是手术切除的组织或病变物,通过组织固定、切片和染色等步骤,制备成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
病理学家可以通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染色反应和免疫组化标记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
病理学技术(师)考试:2022病理学技术基础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3)共618道题1、黄色脂肪组织多见于()。
(单选题)A. 肌腱B. 真皮的网状层C. 皮下组织D. 黄韧带E. 淋巴结试题答案:C2、膜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常表现为下列哪种疾病?()(单选题)A.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B. 肾病综合征C. 慢性肾炎综合征D. 急性肾炎综合征E.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试题答案:B3、下列哪种癌症发生与亚硝胺无关?()(单选题)A. 结肠癌B. 肝癌C. 食管癌D. 胃癌试题答案:E4、免疫荧光检查见肾小球系膜内有颗粒状荧光分布,不可能是()。
(单选题)A.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 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D. 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试题答案:C5、下列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是()(单选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淋巴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肝Kupffer细胞试题答案:E6、关于左心室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单选题)A. 位于右心室的左前方B. 房室口周有三尖瓣C. 室壁厚约为右心室的3倍D. 流出道为动脉圆锥E. 流入与流出道的分界为室上嵴试题答案:C7、下列组织发生的肿瘤不能称为癌的是()(单选题)B. 血管内皮C. 甲状腺腺上皮D. 乳腺导管上皮E. 膀胱移行上皮试题答案:B8、在炎症中,下列不属于血道扩散的是()(单选题)A. 微生物沿淋巴管蔓延至淋巴结B. 微生物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C. 微生物入血,但未产生毒素D. 微生物入血,并繁殖、产生毒素E. 化脓性细菌入血,并繁殖,产生多发性小脓肿试题答案:A9、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多见于()。
(单选题)A. 肌腱B. 真皮的网状层C. 皮下组织D. 黄韧带E. 淋巴结试题答案:B10、关于炎症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单选题)A. 损伤必然导致炎症B. 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C. 任何有机体均可发生炎症D. 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E. 理化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炎因子试题答案:D11、下列哪项不符合肿瘤的特点()。
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病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病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病理学各章节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细胞和组织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器的功能。
2.组织学基础: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其结构特点、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二、炎症和修复1.炎症概述:包括炎症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2.炎症的类型: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其病理变化。
3.细胞损伤与修复:包括细胞损伤的类型、损伤机制及细胞的修复过程。
三、血管和淋巴系统病理学1.血管和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2.血管病理学: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影响。
3.淋巴组织病理学:包括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的疾病等的病理变化和影响。
四、新生物学与肿瘤学1.细胞增殖与分化:包括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2.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肿瘤的发生原因、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发生机制。
3.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包括肿瘤的分类方式、肿瘤分级和分期的意义。
4.肿瘤的病理变化和影响: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生长方式、侵袭和转移等。
五、器官系统病理学1.心血管系统病理学:包括心脏病、动脉病、静脉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2.呼吸系统病理学:包括肺炎、肺结核、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3.消化系统病理学: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4.泌尿系统病理学: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5.生殖系统病理学:包括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6.神经系统病理学: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六、免疫病理学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及其功能。
2.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免疫反应的类型、机制、免疫系统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基础知识解析一、病理学基础知识解析病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研究疾病的本质、发展机制和变化规律。
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病理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1. 病理学的定义和分类病理学是对各种异常生理状态和疾病过程进行系统观察、描述、分析和总结,并通过组织学技术等方法来确定这些异常与正常生殖现象之间的关系。
根据其具体内容与对象,可以将病理学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细胞病理学:主要研究细胞层面上发生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恶性程度评估等。
(2) 组织学:主要关注组织器官水平上的异常结构与功能改变,并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组织切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 系统解剖病理学:侧重于了解器官或系统整体异常的改变,如器官发育障碍、萎缩或增生等。
(4) 分子病理学:通过研究基因与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变化,揭示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 病理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病理学是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病理学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1) 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镜下检查、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析,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特定的疾病,并与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加以区分。
(2) 预后评估: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治疗反馈监测: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组织标本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治疗的效果、肿瘤恶化或复发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科研探索:病理学还提供了临床医生进行科研探索的基础。
通过对大量标本进行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预防与干预策略等重要信息。
3.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合理应用和理解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1) 识别及鉴别诊断能力:医生需要具备对常见和罕见疾病进行识别和鉴别诊断能力,结合临床信息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
病理学基础知识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主要通过病理检查和病理诊断来揭示疾病的本质、病变过程和病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病变部位、范围和形态特征,通过对尸体的解剖和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寻找病变的特异性改变,同时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初步解析。
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的病变机制、生理功能异常和相关代谢改变,通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病理检查对疾病进行明确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病理学还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疾病的病因和发展规律,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病理学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切片制备、组织染色、免疫组化、电镜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病理医师可以观察和分析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并综合临床资料,提供完整的病理报告。
病理学还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等,共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总之,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变过程和机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医学进步和提高临床医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基础知识精选病理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疾病与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
它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选取一些病理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一、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受到内外因素刺激后,细胞自我调节性地发生死亡的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对于维持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发育过程。
然而,在某些疾病中,细胞凋亡的异常调节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细胞体积缩小、DNA断裂、胞浆内形成嗜伊红小体等。
二、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结合,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对异常因素的适应性反应及代偿能力的改变。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如代谢紊乱、循环功能改变、免疫调节失衡等。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致病因子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以保护机体免受继续损害。
炎症反应的特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
炎症反应的过程包括炎症介质释放、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修复等。
四、肿瘤学基础知识肿瘤是指机体组织中某一细胞类型的异常增生,它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肿瘤细胞的特点包括无限增殖、自主生长、浸润性和转移性等。
肿瘤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肿瘤发生机制、肿瘤分类、肿瘤诊断和肿瘤治疗等。
五、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机体对于特定抗原产生的一种过敏反应,它可引起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变态反应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分为Ⅰ型至Ⅳ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皮炎等多种常见过敏病。
了解变态反应的机制和分类对于临床过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掌握其基础知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理学基础知识-3(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总题数:50,分数:50.00)1.下列关于上皮内瘤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指的是上皮性恶性肿瘤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B.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统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C.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与浸润癌同时存在D.属于一种早期癌E.用于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连续过程(分数:1.00)A.B.C.D. √E.解析:2.不参与肿瘤免疫的细胞是A.细胞毒性T细胞 B.B细胞C.肥大细胞 D.NK细胞E.巨噬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细胞免疫反应中的效应细胞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CTL)、巨噬细胞和NK细胞;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通过体液免疫因素发挥作用。
因此不参与肿瘤免疫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在于肿瘤的A.大小 B.分化程度C.组织来源 D.生长方式E.生长速度(分数:1.00)A.B. √C.D.E.解析:病理学上主要依据形态学指标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即肿瘤的分化程度或异型性,良性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
4.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A.钙化 B.黏液样变C.坏死 D.恶性变E.出血(分数:1.00)A.B.C.D. √E.解析:5.关于肿瘤免疫逃逸的描述错误的是A.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B.恶性肿瘤细胞的抗原性增强C.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D.极少数恶性肿瘤自行消退与宿主免疫功能增强有关E.肿瘤细胞可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分数:1.00)A.B. √C.D.E.解析:6.下列不符合良性肿瘤特点的是A.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B.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C.极少复发D.可发生转移 E.可恶变(分数:1.00)A.B.C.D. √E.解析:7.不符合非典型增生细胞形态特点的是A.细胞大小形态不一B.细胞核DNA增多,浓染C.核分裂象增多D.核仁数目增多,体积变小E.细胞排列极向消失(分数:1.00)A.B.C.D. √E.解析:非典型增生的细胞形态特点主要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质比例增大、核仁增多、体积增大,核分裂象增多(多为正常核分裂象)、细胞极向排列消失(紊乱)等。
8.下列最符合交界性肿瘤的是A.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肿瘤B.癌前病变C.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D.同时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E.肿瘤中既有鳞状细胞癌成分,又有腺癌成分(分数:1.00)A.B.C. √D.E.解析:交界性肿瘤指的是一些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有些交界性肿瘤有发展为恶性的倾向;有些的恶性潜能目前尚难以确定,有待通过长时间随访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行为。
9.下列属于交界性肿瘤的是A.良性瘤局部恶变 B.分化好的恶性瘤C.性质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D.混合性肿瘤 E.癌前病变(分数:1.00)A.B.C. √D.E.解析:10.非典型增生是指A.损伤因子刺激下的反应性增生B.间变性肿瘤细胞的生长特点C.细胞异型增生,未累及上皮全层D.肿瘤细胞的异型性E.无浸润、无转移的肿瘤性增生(分数:1.00)A.B.C. √D.E.解析:非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主要用于上皮组织的增生。
根据异型性大小和累及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较小,累及上皮层的下1/3;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中等,累及上皮层的下2/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较大,累及上皮2/3以上但未达到全层。
11.下列不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的是A.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B.核与胞质的比例增大C.核深染、核仁肥大 D.胞质嗜酸性增强E.病理性核分裂象(分数:1.00)A.B.C.D. √E.解析: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细胞核上,胞质的改变为嗜碱性染色增强。
12.下列最能够体现恶性肿瘤特征的是A.出现转移 B.细胞增殖旺盛C.核分裂象增多 D.血管丰富E.对机体的影响较大(分数:1.00)A. √B.C.D.E.解析: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
13.最能体现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的是A.核大 B.多核C.核仁大 D.核分裂象E.病理性核分裂象(分数:1.00)A.B.C.D.E. √解析:14.呈浸润性生长的良性肿瘤是A.纤维瘤 B.血管瘤C.平滑肌瘤 D.神经鞘瘤E.脑膜瘤(分数:1.00)A.B. √C.D.E.解析:浸润性生长是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但一些特殊类型的良性肿瘤也可呈浸润性生长,如血管瘤,需特殊记忆。
15.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宿主内在因素不包括A.遗传因素 B.年龄因素C.营养状况 D.激素水平E.免疫状态(分数:1.00)A.B.C. √D.E.解析:16.区别子宫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主要病理学依据是A.肿瘤的数量 B.肿瘤的硬度C.肿瘤的分化情况 D.肿瘤的活动度E.肿瘤的大小(分数:1.00)A.B.C. √D.E.解析:考查间叶组织源性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其本质区别是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即异型性的大小,肉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低,呈现明显的细胞异型性。
17.下列病变中癌变可能性最大的是A.轻度非典型增生 B.中度非典型增生C.重度非典型增生 D.肠上皮化生E.鳞状上皮增生(分数:1.00)A.B.C. √D.E.解析:18.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A.发生于子宫颈黏膜上皮B.是一种早期癌C.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D.上皮内出现异型性的细胞E.可长期保持原来的结构,甚至消退(分数:1.00)A.B.C. √D.E.解析:原位癌一词通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如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原位癌,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
19.对于综合判定肿瘤良恶性来说,最关键的是A.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B.肿瘤的生长速度C.肿瘤的复发 D.对机体的影响E.肿瘤的继发性改变(分数:1.00)A. √B.C.D.E.解析:临床上肿瘤的良、恶性是指其生物学行为的良、恶性,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生长速度,是否有侵袭、转移,以及继发改变等因素的综合判定,因此正确答案应为A。
20.下列不属于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的是A.黏膜白斑 B.乳腺纤维腺瘤C.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D.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E.皮肤慢性溃疡(分数:1.00)A.B. √C.D.E.解析:21.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征是A.肿瘤生长迅速 B.细胞分化不成熟C.浸润性生长 D.复发E.出血坏死(分数:1.00)A.B. √C.D.E.解析:病理学上主要通过形态学等指标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包括肿瘤组织和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肿瘤的异型性、是否有病理性核分裂等。
恶性肿瘤在形态学上的本质特征是细胞分化不成熟,即组织、细胞的异型性明显,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
22.制订肿瘤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是A.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B.肿瘤的组织来源C.肿瘤的发生部位 D.肿瘤的大小E.肿瘤的异型性(分数:1.00)A. √B.C.D.E.解析: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是制订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医学上,常用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等统计指标来衡量肿瘤的恶性行为和对治疗的反应,这些指标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分级和分期越高,生存率越低。
23.最易发生恶变的痣是A.蓝痣 B.交界痣C.表皮样痣 D.皮内痣E.混合痣(分数:1.00)A.B. √C.D.E.解析:24.下列关于恶性肿瘤分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T代表原发肿瘤B.N代表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C.M代表远处转移D.T1N1M1表示肿瘤处于早期E.T4N3M1表示肿瘤处于晚期(分数:1.00)A.B.C.D. √E.解析:肿瘤分期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
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加,依次用T1~T4来表示;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未受累用N0表示,随着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M指远处转移(通常是血道转移),没有远处转移者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者用M1表示。
在此基础上,用TNM三个指标的组合划出特定的分期。
无论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受累多少,只要已有远处转移即M1,均为处于晚期肿瘤。
25.下列关于交界性肿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肿瘤细胞的形态介于良性、恶性肿瘤之间B.肿瘤细胞的形态上属于良性,但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C.肿瘤细胞的形态符合恶性,但没有明显的扩散转移等恶性表现D.交界性肿瘤不需手术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E.交界性肿瘤治疗既要手术切除干净,又要术后定期随访(分数:1.00)A.B.C.D. √E.解析:临床上及时正确治疗交界性肿瘤是阻止其恶变的关键。
有些交界性肿瘤需及早手术切除,有些需长时间随访观察。
26.下列属于原位癌的是A.乳腺导管内癌 B.胃黏膜内癌C.早期食管癌 D.早期子宫颈癌E.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分数:1.00)A. √B.C.D.E.解析:原位癌常见于鳞状上皮或尿路上皮被覆的部位,如子宫颈、皮肤、膀胱等处;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癌变而未侵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者,称为导管原位癌或导管内癌。
该题除答案A外其他均为早期浸润性癌。
27.子宫颈柱状上皮鳞化后发生的恶性肿瘤称A.腺癌 B.鳞癌C.腺鳞癌 D.腺棘皮癌E.癌肉瘤(分数:1.00)A.B. √C.D.E.解析:有些非鳞状上皮被覆部位,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恶变,也可形成鳞癌。
腺鳞癌指的是既有鳞癌又有腺癌成分;腺棘皮癌是腺癌组织中可见鳞状化生的上皮成分;癌肉瘤是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
28.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中,应除外A.生长速度 B.生长方式C.复发和转移 D.细胞异型性E.局部压迫和阻塞的严重程度(分数:1.00)A.B.C.D.E. √解析:29.上皮内瘤变指的是A.一种早期癌B.特指发生于子宫颈上皮内的异型增生C.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连续过程D.可长期保持原来的结构,甚至消退E.不发生浸润和转移(分数:1.00)A.B.C. √D.E.解析:上皮内瘤变用来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连续的过程,将轻度非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Ⅰ级,中度非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Ⅱ级,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最早用于子宫颈(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现已扩展到其他部位的上皮组织。
上皮内瘤变Ⅲ级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浸润性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