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字(字或画)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文字大全]中国古文字一:[中国古文字]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中国的方块文字是全世界最有趣、最美丽的文字,下面我们来讲讲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吧!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小篆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
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
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
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
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楷书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
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了。
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
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关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格》、《宣示》、《荐季直》诸帖始。
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
”他说的真书,就是楷书。
六朝以来,这种新字体被称为真书、正书。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
宁夏发现中国最老文字近日,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
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
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
(文远)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并有许多论著。
据出土的刊本和写本,西夏人编撰有〈文海〉〈文海杂类〉〈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等有关语言文字的著作多种。
〈音同〉刊印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成书的时间则可能还要早些。
收集六千一百多字。
它仿〈切韵〉的分类,以每个字第一个子音的次序排列。
子音又分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牙音、喉音等九类。
每一类中又将含有相同发音系数的字,依次归纳成同一小类,所以在同一类中,只要知道其中某各字的读音,其余各字的音也就可以随之读出。
〈文海杂类〉排列方法和〈音同〉按韵排列的方法相似。
每字下有三部分注释。
一是分析字形,二是解释字义,三为反切注音。
〈文海〉残缺很多,今只存有三千字左右,依韵排列,也分字形、字义和字声三部分。
〈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乾佑庚戍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xx项人骨勒茂才所著,它是一部汉文和西夏文对音的字典。
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这本书供西夏人学汉文、汉人学西夏文用,以达到互通语言,增进xx项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什么时候文字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从早期文字的发现至今已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那么您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发现的时间,历史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历史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文字的历史和演化过程①1、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
2、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具体为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
拓展资料: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
由大篆简化而成。
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5、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6、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②汉字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七个阶段:1、甲骨文(商及商之前)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周)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小篆(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9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文字。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篇1字,或文字,它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些符号刻或写出来的具体形象就是字体。
书,包含书写、字体之义。
汉字的符号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字体。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至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更便于书写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个过程,从象形图画文字到秦统一文字为小篆,期间,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朝代。
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简书、帛书为代表。
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两汉400年间,字体的发展很快,现有的字体在当时几乎都出现了。
隶书体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不是处处用它,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不需要庄重、规整的日常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为使书写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这一“行”一“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
便逐渐推动了正统隶书笔法和形体的改革,到晋魏之际,终于改成了取代隶书的新的正统书体——楷书。
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草书早早地在晋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体的发展,字体既定之后,不同的字体运用在书法艺术中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字体或书体。
书法从书体上来分,主要有:真(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风格流派亦多种多样,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
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本文导读: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酒”字去掉三点水是酉,就像是没有了酒的酒瓶了,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属于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
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局限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
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展开全文1.古埃及象形文字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里也出现了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之一的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由法老王那默尔的铠甲关节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记起(公元前3,100年),到现在用在教堂内的古埃及文字。
1798年,拿破仑将军远征埃及,这场对尼罗河谷的出征可谓损兵折将,然而却使世人得以重见歌珊地湮没2000年的珍宝。
法国远征军先在开罗的一处神庙附近发现了后来被称作“埃及艳后之针”的方尖碑。
随后在1799年,法国远征军官布夏尔在埃及罗塞塔地区附近,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碑体为磨光玄武岩,上面刻着三段文字,分别由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体文字、希腊文组成。
由于埃及象形文字是神圣的,那个时代的作家们把它想象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术式的,秘传的,神秘的知识。
这种自尊心导致的不是好奇心,而是无视。
虽然这种文字系统尽管复杂但却合理。
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即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2.楔(xie)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发源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西亚地区使用了3000多年,传至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各时代,是人类文字中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
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方式很奇特,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叁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楔形文字也发生了表音和表意的变化。
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
再后来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文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简介】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4、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5、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书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7、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扩展资料:汉字的国际影响1、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
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
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
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
阳光之美全脑思维绘画第二学期
第二十二课《古老的文字(字或画)》
授课时间:90分钟
本课知识点:题材、材料的多面认识和表现应用
课程类型:纸浆画纸版画
准备材料:板卫生纸白乳胶水粉颜料牙签粗记号笔桶准备教具:纸浆画的范画有关古老文字的ART图卡
教学目的:1、学生学会纸浆画的制作方法。
2、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从古至今的类别。
3、认识和学会纸浆画的绘画形式。
教学重点:1、对纸浆画制作方法的过程讲解。
2、讲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及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用纸浆绘制汉字。
教学流程:
1.感情互动(3分钟)
2.导入主题(5分钟)
3.讲解过程(12分钟)
4.学生绘画辅导及创作过程(50分钟)
5.学生作品的展示与点评(15分钟)
6.视野拓展(5分钟)
1.感情互动(3分钟)
教师:又是一周的绘画时间,大家准备好了吗?
2.导入主题(5分钟)
教师: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老师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
学生:水墨画。
教师:那谁还记得水墨画要用什么工具?怎么用呀?
学生:......
教师:你们喜欢水墨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大家在家要多练习啊!
学生:......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个(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字。
教师:(在写一个篆书的“字”)那这个呢?
学生:......
教师:(在写几种其他不常见的字体)那这些呢?
学生:......
教师:这些呀,都是“字”,是我们中国不同时期的字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我们子安在普遍使用楷书。
中国的文字就有这么多种,中国人是不是特别聪明呀!
学生:是。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问字和一些历史文化。
3.讲解过程(12分钟)
教师:1、欣赏不同类别的汉字作品,及绘画作品,让学生们感受不一样的绘画题材与绘画方式。
2、讲解纸浆的作法:
a、将废报纸撕碎浸泡在水中约一小时。
b、搓揉至报纸变成浆糊状。
c、将浆糊状的报纸捞起,拧干水分,与适量白乳胶搅拌。
d、得到好像水泥一样的灰色纸浆,不需再加胶水,可直接粘入在图案中。
3、讲解纸浆画的制作方法:
a、将自己喜欢的一幅图案画在硬纸板(木板更佳)上,注意图案要简洁饱满,便于我们将纸浆填进去。
b、将制作好的纸浆像填颜色一样一部分一部分地填进画好的图案中,纸浆要填得立体饱满才好看。
c、用水粉颜料给填入纸浆的部分涂上颜色。
d、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整幅画完成,注意要分配好凹凸的地方,比方说图案部分可将纸浆填得立体一些,背景部分可填得薄一些以便突出主体物。
e、放置几天待纸浆完全干透,用黑色笔勾线、完善整个画面。
4.学生绘画辅导及创作过程(50分钟)
1、学生制作纸浆,教师提示制作方法。
2、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样与文字,进行制作或创作。
3、熟悉纸浆画的作法步骤并开始制作。
(温馨提示:老师要不点段提醒制作步骤和方法,多让学生自己实践,以达到最好的学习和认识的效果。
)
5.学生作品的展示与点评(15分钟)
1、让学生们回忆和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查看是否记住。
2、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评画,多点优点,提示需要进步的地方。
3、针对课堂纪律或绘画表现好的同学作奖励,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尽力超赶。
6.视野拓展(5分钟)
欣赏各种字体类别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