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哲学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主要贡献是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认为,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接受未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检验之前,在逻辑上必须能够被证伪。
换言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如果实验证明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并要作出修正或被放弃。
波普尔认为,无论是宗教、伦理学还是其他领域中所持有的观点,都不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因为它们无法指定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他认为,宗教性质的观点属于纯粹信仰,而不是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然而,波普尔并不是完全排除了科学之外的所有哲学问题,他认为所有哲学问题都应该遵循证伪主义的原则,因为它们都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例如,一个哲学问题可能是,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波普尔认为自由意志是可能被证伪的,因为它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可能会被某些事件所否定。
然而,这样的观察十分困难。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哲学领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科学哲学中。
它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标准方法。
然而,在后续的发展中,证伪主义遇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第一个是基于证伪主义在语言上的假设。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然而,实际上,我们的观察和实验也是由语言规则所支配的。
因此,对于许多科学理论的实验结论,他们是受一定的语言规则的制约,不能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完全自主。
第二个批评是指证伪主义无法解释科学知识的增长。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证伪或修正旧的理论来实现的,但是科学中有很多新知识是通过尚未被证伪的新理论来得到的。
此外,证伪主义也无法解释一个理论为何被认为是优于其他理论。
总之,证伪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科学理论必须指定明确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不能被其他理论所解释。
证伪主义什么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的观点,它强调通过证据和逻辑来推翻或反驳某个理论或观点。
证伪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科学理论都应当具备证伪性,即能被验证或被证伪。
它与验证主义相对立,后者认为一个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被证实。
证伪主义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领域。
波普尔主张,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它所期望的观察结果,并容许这些结果通过实证事实的测试来证伪。
当某个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时,该理论就应该被推翻或修正。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通过制定假设和进行观察实验来建立知识的过程,而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好的科学假设应当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它能够明确地预测某些观察结果,并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或推翻。
证伪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黑天鹅理论”。
黑天鹅是指意外事件或非常规事物,其存在或发生是无法预测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不在于其能够解释已知观察结果,而在于其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
只要一个理论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黑天鹅事件,它就可以被视为可靠的科学理论。
证伪主义的意义与应用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使科学研究更加专注于提出可被实验和观察测试的假设。
这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避免了主观臆断和不可证实的理论。
其次,证伪主义提供了一个评估和筛选科学理论的标准。
通过对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我们可以识别出哪些理论是可靠的,哪些理论是需要修正或放弃的。
这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此外,证伪主义也对科学实践和科学社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应当保持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怀疑态度,并主动寻找可能的证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证伪主义[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学说]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
可以举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
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
以下是能够支持我的论点的几个历史上的例子。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测而被证明为伪。
几乎经过五十年,才把这个被证明为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
后来人们知道,这同一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摈弃这个理论。
事实表明,要用一种保护牛顿理论的方式把这种证伪解释过去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二个例子和波尔的原子理论有关,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相符合,即: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核运动。
但是根据波尔当作前提来接受的那种经典电磁理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
这种辐射将使电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
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
幸而波尔不顾这种证明为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
第三个例子涉及到气体运动理论,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那个理论的创始人明确地承认理论一提出就被证明为伪的情况。
当麦克斯韦在一八五九年第一次发表气体运动理论的详细内容时就在同一篇论文中承认,这个理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结果所证明为伪。
十八年以后,他在评论气体运动理论的后果时写道:“有一些和我们现今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一致因而无疑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的,但是也还有一些却很可能会把我们从心安理得的状态中惊醒过来,而且也许会把我们最终从一向借以获得庇护的全部假说中驱赶出来,使我们进人成为一切真的知识进展前奏的那种彻底自觉的无知境界。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科学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个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科学观
念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波普尔反对了那种试图证实理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寻求证实,而是通
过不断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真理。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提出假设,并试图用实证观察来检验
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只有当一个假设经受住了严格的实证验证后,才能作为真理得到确认。
这种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不断质疑和挑战已有的理论,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对科学伦理提出了一种要求,即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
的态度。
他强调科学家应该欢迎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批评,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修正
和改进。
只有在批判和争论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与此波普尔也警告了科
学家应避免陷入信仰体系或意识形态的陷阱,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
他认为,科
学理论应该以严格的实证验证为基础,而不应该由信仰或主观偏见决定。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科学的真理是
通过不断的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的,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和开放的态度。
证伪主义也
提醒科学家要始终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避免陷入信仰或主观偏见的陷阱。
只有坚
持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才能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证伪主义简介卡尔·波普尔(1902-1994)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
[1]主要思想科学哲学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证伪主义思想是其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对于科学方法论的独特贡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受到实证验证的约束,而不是通过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
本文将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我们需要了解波普尔对于科学理论的看法。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实验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这与传统的科学方法论中所倡导的验证性方法不同。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正确性,而波普尔则认为,科学理论应当经受住实证观察的考验,即能够被观测事实推翻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波普尔的这一思想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塑性和变动性。
科学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验和观察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它强调了实证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理论不能脱离实际观察而独立存在,而是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正确性。
它也提醒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被证伪,因此科学研究必须保持谨慎和谦逊的态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也对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证伪主义思想强调了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信赖科学理论,而应当保持怀疑和开放的心态。
在政治学领域,证伪主义思想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相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应当以实证验证为基础来判断其合理性。
在实际应用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也引起了众多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证伪主义思想过于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导致了一些人对于科学的怀疑和否定。
另一些人则认为,证伪主义思想对于科学研究的启示作用和推动作用难以估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了解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重点探讨其基本观点、科学方法和对于科学发展的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关键在于“证伪”而非“证实”。
他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一系列观察事实来被证实,只能通过被观察事实的反驳(也称为“证伪”)来被认为是真理。
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推翻,而不能被世界上的任何可能的观察事实证实。
证伪主义批判了旧的经验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可以被无限地证实。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否抵御反驳,而不是其被证实的次数。
他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天鹅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因为被观察到的天鹅都是白色。
当观察到一只黑色的天鹅时,这个理论被证伪了。
波普尔认为,关键是要能够反驳错误的理论,而不是仅仅通过观察来证实理论。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理论的不断反驳和替代。
波普尔认为,科学并非通过不断证实现有理论来发展,而是通过不断证伪旧理论并提出新理论来推动。
他提出了科学方法中的“猜测与反驳”原则,认为科学家应该通过提出假设并通过观察或实验证据来反驳这些假设,从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新的理论。
证伪主义还对于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强大性提出了要求。
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越是具有可证伪性,越是能够通过反驳来不断改进,越是具有科学的价值。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范围和界限的,即通过实验或观察能够明确规定其适用的范围,而不能是一般性的、不加限制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无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进行检验,因此无法成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被反驳的重要性,提醒科学家们要保持理论的谦虚和改进的态度。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或假设如果要成为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证伪,而非通过实验证据来证实。
这与过去的科学观点不同,过去的科学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实验证据来证实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科学理论应该在实验中被证伪而不是被证实。
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研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
过去,人们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实验证据来证实,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表明,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证伪。
这种认识的改变深刻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使科学家更加关注实验的结果,而非局限于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还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证伪主义要求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一些无法进行证伪的理论被认为不是科学理论。
这种观点使得科学理论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与此证伪主义也为科学迷信和伪科学的排除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方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点,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实验证据的验证,更加注重理论的证伪,从而提高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科学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对科学研究和知识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们在科学探究中,不能通过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假设的正确性,而是通过寻找可能证伪该理论、观点或假设的证据,以此来进行科学验证。
证伪主义最早由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波普尔提出,并在科学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波普尔认为,通过体验观察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关于世界的规律和性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永远是有条件的,在今后的观察中它们可能被证伪。
因此,科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是试图证伪理论,从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证伪主义具有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首先,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理论提出者必须给出可以用来证伪理论的条件或实验方法。
如果不能找到证伪该理论的实验结果或观察事实,那么该理论就缺乏科学性。
其次,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可预测性。
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已知的事实,给出对未来观察结果的合理预测。
只有当这些预测能够经过实验验证或观测确认,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有用或正确的。
此外,证伪主义还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遵循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通过设想一个与观察相矛盾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出一些与已知事实不一致的结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另外,证伪主义提出了一个“证伪不完全”的观点。
这意味着各种因素(如实验设备、观察方法、主观偏见等)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导致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偶然性或误差。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只能说某个理论在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没有被证伪,但不能断定它是绝对正确的。
最后,证伪主义也着重于科学研究的反思和修正。
当一个理论被证伪后,科学家们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正或放弃,并提出新的理论以取代之。
这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关键。
总结来说,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具有可证伪性、可预测性,并且重视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证伪主义、开放社会理论和三世界论。
其中,证伪主义是其最著名的理论,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在证实之前,必须首先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即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才能被视为具有科学意义。
相反,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证伪,那么它就不是科学性理论,只能是一种信仰或者迷信。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寻找错误。
科学家应该首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尽一切可能去证伪它。
如果这个假设经不起证伪,科学家就应该放弃它,并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进行检验。
这种不断证伪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理,还可以不断地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领域引起了轰动。
它与传统的归纳主义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纳主义强调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总结规律,但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存在困难和不稳定性,因为通过有限数量的实验和观察来总结规律往往没有意义。
相反,科学研究应该通过试图证伪假设来寻求真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被称为“反对证明主义”。
证明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得出。
但波普尔认为这种观点过于乐观,因为不可能有足够的实验和观察来证实一个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事实上,证伪主义并不是完美的理论,它存在着一些缺陷。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证伪主义是一种不断否定的方法,它不能告诉我们怎样找到正确的答案。
再者,证伪主义也无法解释某些科学领域,如纯数学和逻辑学,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着一些真理性命题,它们无需证实也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找错误,而不是归纳总结规律。
虽然证伪主义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理性的方法和思路。
证伪主义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一.否定归纳法:1.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2.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评: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二.理论先于观察(观察离不开理论)1.理论要指导观察:e.g:达尔文周游世界得出进化论同船的水兵什么也没有得出-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2.理论指导理解观察:观察到的东西如何理解离不开理论e.g:如何理解太阳从东边升起,由不同理论解释不同的观察评:在观察过程中带着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理解观察,两者相互促进三.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科学知识是科学世界的客观反映。
感觉只是信息,无法反映成理论。
有限不能到无限所有普遍性都是随意猜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
科学不是认识过程,是一个猜测过程。
四.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
理论即所谓的“一切。
任何时候。
”理论不能被证实是由证伪主义引发的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五.波普的两个约定:(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评:这种理论的软肋是不允许科学理论的伪证存在六.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如果一个理论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学e.g: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逻辑上证明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无法证伪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分界标准-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七可伪证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越是普遍的理论越容易被证伪e.g:“中国人都很聪明”“中国人的头发都是黑的”八确认和确认度:一个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和有限次与经验符合的程度任何理论不能被证实,可以被确认。
证伪主义
最近正好想写点科学史,想起来了09年的这篇旧作。
概括来说,就是证伪主义的逆向思维运用:拿来一个理论,先不要看它说的有多对,而要看它什么情况下不对,如果任何情况下都对,那么这个理论一定是扯淡的。
记得第一财经《波士堂》电视节目中有一期嘉宾是段永平,主持人问他:“你认为投资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力?”他想了想,回答是:“理性”。
每当我被那些迷信”大道至简”的投资者问及如何赚钱的时候,我常常用段先生的这两个字来搪塞。
因为我实在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十个字把赚钱的方法讲清楚,正如没有人能用寥寥数语把从小学读到大学的知识概括一下一样。
如果允许我用多一些的篇幅谈谈的话,我想我还是可以说一些的。
回想起来,我从一个对金融投资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在市场中接受了各种各样错误的理论、分析的熏陶,到成长为一个稳定盈利的投资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方法,就是证伪主义。
索罗斯的老师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辩证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让我们以牛顿惯性定律为例,来简单说明这个证伪主义的哲学思路——牛顿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假如我们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发现某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没有静止,也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牛顿惯性定律错了。
这就是“可证伪性”。
接下来的问题是,有没有这种现象存在呢?只要我们承认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就没有办法排除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这就是“理论不能被证实”。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推翻一切科学定律(猜想)。
但是,科学另有一个逻辑:只要没有人发现反例,就可以姑且把这个猜想当作暂时正确的定律来运用。
这就是“猜想与反驳”,或者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话题展开下去,可以从亚里士多德谈到爱因斯坦,那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而不是一篇投资杂谈了。
所以赶紧打住,我们来思考另一个问题——假如我把牛顿惯性定律的陈述修改一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非静止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下绝对正确了,但这是明显的废话。
绝对正确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用,有用的理论来自近似正确的猜想。
这似乎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切入正题了——用这个证伪主义鉴别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资理论。
先从一个掷硬币的游戏开始,我预测可能出现正面,或者反面,极端情况下是立着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废话。
接下来我分析连掷三次硬币的情况,根据排列组合罗列出8种可能,这
依然是废话。
接下来我把这8种可能重新包装一下,分成4种形态:
1,单边——正正正或反反反;
2,震荡——正反正或反正反;
3,震荡后突破——正反反,反正正;
4,假突破——反反正,正正反。
随便你怎么掷硬币都跑不出这几种情况,未来不过是过去的重演。
我们只要根据过去掷出硬币的正反面组合,就能预测出下一次是正面还是反面……现在你还能识破我的废话理论吗?是不是象极了技术分析理论?
技术分析理论里面,把市场状态分为单边趋势与震荡;震荡后的突破分为真突破和假突破;单边趋势分为上涨与下跌趋势;技术形态分为连续形态与反转形态;反转形态分为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
我们再来看复杂一些的,来看看形态分析里的反转形态。
顶部反转形态里有V形反转(单顶),双重顶、三重顶,如果三重顶的中间高一些就成了头肩顶,三个低点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就是三角形顶,右边向下倾斜是收敛三角形,右边向上倾斜是扩张三角形,此外还有复合头肩、圆弧、纸形……试问,你还能画出除此以外的其他图形吗?好像除了四重顶以外,都被技术分析包圆了。
或者说,任何你想象得到形状都可以是反转形态。
那么,所谓技术分析中的顶部反转形态,就可以这么说:画出一根颈线,左边涨上来,右边跌下去,并不再回到颈线之上。
至于颈线上面的形态,任何想象得出的形状都可以......这不是跟没说一样么!
当然,技术分析里也有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
例如技术分析说绝不会有四重顶。
也就是说当价格第四次达到相同位置的时候,一定会突破而不会形成第四个顶,这就是可证伪的(如果哪天我们看到一个四重顶的技术形态,那就说明技术分析理论错了,可不是我错哦)。
这条原则我们就可以加以运用。
可惜,在技术分析理论里面象这样有用的原则太少了,掺杂了太多正确的废话,所以一位朋友把技术分析理论的特点精辟地总结为:“一学就会,一用就懵。
”
除了废话理论以外,投资市场上还流行着另一类不可证伪理论:在《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面,两个自称是织工的人,声称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当那件新装具有了这个奇怪的特性以后就变得不可证伪起来:假如我们看得见这
件新装,证明它存在;假如看不见这件新装,证明我们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这件新装还在那儿。
有许许多多人声称他们掌握了投资市场上赚钱的秘诀,通常他们的秘诀都具有一些奇怪的特性:任何意志不够顽强,缺乏执行力,人品不好,不适合……的人都无法用这个秘诀赚到钱。
于是,当其他人用这些方法亏损了就只能怪自己人品不好,秘诀永远不会错;赚到钱了(即使胡乱用一种方法买彩票也是有人赚钱的)不仅可以证明秘诀好用,还能为自己加上意志顽强、好人品等等标签,于是他们更乐于传播这些秘诀。
我习惯把他们的秘诀称之为《皇帝的新装》理论。
投资市场上流行着许多看似正确的理论,顺着这些理论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得云里雾里。
无论它们包装得如何花哨,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可证伪性——跳出这些理论来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它是错的?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证明其错误,那么我们有理由对这些理论嗤之以鼻。
有时,要走出由那些流行的谬见编织的迷宫,我们仅需要一点孩童般的天真与勇气。
包不同
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