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横滨港未来21区
- 格式:docx
- 大小:17.04 KB
- 文档页数:2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01-0006-02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经验及启示收稿日期:2011-08-29作者简介:柏晨露(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硕士,讲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岳阳414000尹建强(1965-),男,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柏晨露尹建强摘要:通过对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经验总结,结合岳阳市洞庭湖段的开发设计,从滨水区的功能区分、公共空间的构建、亲水空间的打造、交通系统的组织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滨湖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滨水区开发,国外案例,滨湖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和市民都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1]。
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城市滨水区项目开发,许多滨水区的开发都很成功,例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滨水区景观规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等。
下面结合几个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成功的案例[2],对岳阳滨湖区的规划建设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及经验总结1.1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1)巴尔的摩内港区开发。
巴尔的摩内港区以振兴商业和发展旅游业为重点进行更新开发,导入新兴的旅游休闲娱乐空间,成功吸引了外地游客与本地消费者。
内港区重点发展医疗、生物科技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港口区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展馆区和旅游观光区四大功能区,成功实现了内港区的功能转型,带动了后工业时代巴尔的摩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2)伦敦码头区改造。
伦敦码头区的再造以再建一个CBD 和分解中心城CBD 的压力为目标,早期以住宅开发为主,形成了以超高层办公楼集聚为核心、以多层公寓和小住宅环绕的地区,而后期实行综合开发,包括商务办公、会展、酒店、零售商业、娱乐及居住等功能,实现了城市衰落地区机能和形态的重塑为伦敦城市的经济振兴、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和发展机遇。
全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经典一览法国巴黎下水道系统巴黎当前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造于19世纪的下半叶,因其系统设计巧妙而被誉为现代下水道系统的鼻祖。
巴黎的下水道总长为2484千米,拥有约3万个井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有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这个庞大的系统排出城市。
设计之初,管廊里同时修建了两条相互分离的水道,分别集纳雨水和城市污水,使得这个管廊从一开始就拥有排污和泄洪两个用途。
如今,这些管廊已经不仅是下水道,巴黎人的饮用水系统、日常清洗街道及城市灌溉系统、调节建筑温度的冰水系统以及通信管线也从这里通向千家万户,综合管廊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施工挖开马路的次数。
特点:总长已达2100千米,并已制定所有大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
日本日比谷地下管廊1926年,日本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完成了包括九段坂在内的多处长约1.8千米的共同沟。
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日比谷地下管廊建于地表以下30多米处,全长约1550米,直径约7.5米。
日比谷地下综合管廊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承担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市政公共服务功能。
特点:采用盾构开挖,在大深度地下建设综合管廊网络系统。
中国上海浦东张杨路人行道地下管廊上海于1994年在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造了两条宽5.9米,高2.6米,双孔各长5.6公里,共计11.2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容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等管线。
特点: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的运营地下管廊。
新加坡滨海地下管廊新加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有详细规划设计的:地表以下20米内,建设供水、供气管道;地下15米至地下40米,建设地铁站、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实验室等设施;地下30米至地下130米,建设涉及较少人员的设施,比如电缆隧道、油库和水库等。
滨海地下管廊距地面3米,全长3.9千米,工程耗资8亿新元(约合35.86亿元人民币)。
特点:容纳供水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甚至垃圾收集系统。
德国耶拿地下综合管廊前东德城市耶拿的第一条综合管廊建于1945年,内置蒸汽管道和电缆,以更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
世界各国城市滨水区开发掠影横滨21世纪滨水区横滨市开发的这个创造21世纪新城中心区的宏大工程,以其卓越的规划、城市设计和有效的开发实施而举世闻名。
这一带原是临海的造船基地,1983年底开始填海造地和开发建设。
规划开发范围186公顷,其中110公顷利用旧船坞和仓库,76公顷填海造地。
其位置西南紧靠现有市中心,东北滨海,面对海湾大桥,景观壮丽。
土地区划中贸易、商住用地87公顷,公园旷地46公顷,道路、铁路42公顷,港口11公顷。
作为21世纪新区,规划以贸易和国际交流为核心,配置了商贸大厦、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电讯港及多元信息中心、美术馆、海洋博物馆以及滨水步行绿化系统,与原有市中心结合,形成中央商务区。
建筑规模达300~400万平方米,连同毗邻地区改建,可达400~500万平方米。
估计耗资140亿美元。
整个规划以新的基点,新的价值观,新的理论方法创造跨世纪的新城市中心。
提出经济开发、历史文化、城市设计三者紧密结合,摒弃那种牺牲历史文化遗产、无视城市风貌特征、城市空间场所感、城市环境质量,只求城市开发短期最大经济效益的做法。
横滨新区没有把代价昂贵、区位优越的“宝地”用作纯商务中心区开发,而是在中央地区布置美术广场,请丹下健三大师设计横滨美术馆;安排象征横滨历史文化的“日本丸”公园和海洋博物馆;划出总用地25%作公园绿化和居民住宅,以保持和谐的城市综合功能。
横滨将城市设计与立法结合,规定开发用地的容量、规模、高度、步行系统网络和外墙后退界面,达到宏观控制。
例如,规定建筑高度由纵深地带主楼300米,商贸建筑100米,中央地带文化设施45米渐次跌落到近海地带国际交流设施31米乃至滨海地带20米。
让滨水地带向公众开放,组织尽可能长而连续的滨水绿化步行系统,并引向腹地纵深,使之与水保持良好的视觉的和直接的联系。
横滨未来21世纪新区的规划实施,在时间空间上组织得十分有效,如一面填海造地,一面动迁和改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与基础设施同步开发。
日本横滨21世纪未来港概况“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是一个开发与环境结合的成功案例,其卓越的规划、城市设计和有效的开发实施举世闻名。
它是透过重建横滨市中心部分地区建构而成的海滨都市,简称MM21,是横滨博览会旧址上兴建起的一座未来城,建筑规模达300-400万m²,耗资140亿美元,目前是一个融合了观光旅游、商务、购物、会议、展览、博物馆于一体的新城市前区综合体。
规划目的重建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日间就业人口,建立支援东京的居住都市之外,也希望引企业进驻城内,港未来区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环保都市作基本方针。
规划方案规划策略PART 1 保留历史遗迹红砖瓦仓库•红转瓦仓库始建于1911年,曾作为横滨港的物流基地并发挥了很大作用。
之后经过震灾、战灾等得到了繁荣发展,由于海上运输形式的变化等,于1989年停用。
•维护:“以旧修旧”•改造:创意商场、红砖瓦公园•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红砖瓦仓库群,经重新改装后,外观上保留其原貌,内部则以招商方式,林立着一家家小巧商店或餐厅,从老字号到一流的店铺一应俱全。
•仓库规模较小却显得精致,有大厅、多功能场地、餐厅、许多特色商店及具Live音乐和啤酒的餐厅。
•不仅保留了历史遗迹,有了新的用途,还为这块地增添了不少活力。
日本丸、海事博物馆•走在路上,每一个建筑、道路都在讲述它的故事,这个城市的故事。
•这些壁画反映了日本当年开港时候的一些洋人和日本人混杂生活的情况。
•帆船是横滨的象征,无处不在。
•滨水之歌PART 2 开发强度•《21未来港城市建设基本协定》规定土地所有者可以自主决定一些城市建设的原则,对基本的构想进行共同协调,推进建设城市为目的。
PART 3 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为确保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广场和适宜人行的街道是不可缺少的,而尺度适宜的广场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
•滨海的甲板给人们提供了活动的空间、玩耍的空间。
PART 4 绿色环保理念无处不在的分类垃圾箱,从点点滴滴将垃圾分类贯穿在生活中,并且他们已经习惯;而且在标识系统方面很系统形象。
横滨港未来21区
地址:日本横滨
开发商: MM21开发公司与当地的地主
设计师: Farshid Moussavi & Alejandro Zaera Polo, 师渡边邦夫和他的结构设计集团SDG等
规划开发范围186公顷;
内容:贸易、商住公园、道路、铁路、港口、
建筑规模达300~400万㎡,连同毗邻地区改建,可达400~500万㎡;
预计耗资140亿美元
开发思路及定位:
政府希望将新区建设成24小时川流不息的国际城市,迅速适应世界经济的每一动向;以一个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与继承并存的现代化城市面向21世纪。
规划以贸易和国际交流为核心,配置了商贸大厦、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电讯港及多元信息中心、美术馆、海洋博物馆以及滨水步行绿化系统,与原有市中心结合,形成中央商务区。
开发模式及可借鉴经验:
横滨新区没有把代价昂贵、区位优越的“宝地”用作纯商务中心区开发,而是在中央地区布置美术广场,请丹下健三大师设计横滨美术馆;安排象征横滨历史文化的“日本丸”公园和海洋博物馆;划出总用地25%作公园绿化和居民住宅,以保持和谐的城市综合功能。
这个计划其中有一项比较特殊的执行机制就是由公、私部门合组的第三公正单位,MM21开发公司(Yokohama Minato Mirai 21 Corporation);可以简单叙述以上这些权利义务人的权责,公部门投入基盘建设和辟建公共设施,MM21开发公司则负责规划与沟通协调,使订定的Master Plan能有计划的且符合公、私利益的状态下完成,并在执行的时候负责行销MM21计划与这个区域的招商,而拥有土地的私地主,则就其区位与土地利用进行个别的商业开发与住宅兴建。
所以说,填出几十公顷的海埔新生地后,于1988年开始投入横滨市国际展览会场、会议中心与旅馆的兴建,1993年三菱地所公司在原来船坞的位置领先投入兴建地上70层地下3层,当时世界第一高楼的Landmark Tower,随之而起的是周边MM TOWERS的集合住宅大楼与Pan Pacifi c Yokohama Bay Hotel Tokyu 国际观光酒店,而日本最大复合式商业机能的Queen's Square也于1997年开幕;当然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是2004年初MM21港湾地铁未来线的开通,不仅串连起MM21计画区内与横滨旧市区人口的移动,更可串联至东京市涉谷区,这对竞相投入的商业设施需要大量往来的人潮有着极大的助益
The Landmark Tower超高层复合大楼
这座超高层大楼是由三菱地所公司所投资兴建,高296m总楼地板面积有392,885 ㎡,主要分为船坞纪念广场、宴会厅栋与塔楼栋,塔楼栋又依楼层做立体的区分,
其中包含了一般事务办公室楼层、会议室专用楼层、饭店专用楼层、百货商场楼层,其中另外有艺文展演厅、第69层的瞭望台,和第70层的高空酒吧。
可说The Landmark Tower不仅是当时工程技术的突破、也发展出先进的防灾与物业管理系统,是MM21计画要扬名国际名符其实的敲门砖。
Queen's Square商场与旅馆
这个大型开发计画是由三菱地所、日挥株式会社等几个大公司所共同投资兴建,占地44,400㎡,总楼地板面积有496,000㎡;其内容包含了3栋办公大楼、复合式商店街、步行购物中心、485房的国际观光饭店和餐厅,以及可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
Queen' s Square超大量体的开发中,创造出大型户外人工平台作为Queen's Park,让人车分流的同时,也让各栋的人潮自由的游逛;而在规划设计同时也考量到未来将有地铁线直接贯穿,因此在商场中预留了候车月台与上下接驳的动线。
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从中餐、西餐、日本料理、连锁速食、超市与甜品店应有尽有,在购物方面从流行品牌专卖店、童装、男女装、化妆品、生活饰品也是一应俱全,也举办各种不定期展览以及特定节日、季节性的活动,可以说Queen's Square已兼具了微型城市的缩影。
红砖瓦仓库
红砖瓦仓库位于新港区,前身是作为仓库与码头办公室使用的空间,后来经修复再生并于2002年开幕,占地14,000㎡,在MM21计画中这个保存着历史意义并且成功再生的旧建筑物非常具有指标的意义,象征着港口区内亦可以有结合文化与零售卖场的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