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体系与内涵发展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918.29 KB
- 文档页数:71
内涵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年第05期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已经分领半壁江山,而且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壮大的基础上,如何让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实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内涵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言,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将重心转移到强化内涵建设上,提高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会发展得更强大,更有活力。
内涵发展,需要制度保障。
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制度上保障内涵建设顺利进行。
2010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9项制度性文件保障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包括基本办学制度、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助学工作制度和社区教育制度等。
今年,为继续加快推进制度建设,已经列入教育部规划的还有七项:一是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二是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示范性集团化学校建设的标准;三是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四是制定加快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五是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标准;六是修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七是制定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和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
内涵发展,需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在专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延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这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因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力。
当前,我省正在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正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内涵与构建策略刘克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进一步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李克强总理在作出批示时指出,要“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上明确,“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从优化类型定位,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再到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其中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集成性。
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的大背景下,未来体系的现代化应逐步由组织层面的体系化向人才培养内涵的体系化迈进,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
“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本质是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其独特之处,如强调操作技能熟练的阶段性、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对真实工作情境的体悟和对非良构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学习的支撑,更需要以实践教学为纽带,将理论整合进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这一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基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特征进行顶层设计,切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系统规划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沿着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轨道,系统性地积累知识、训练技能,培养适应工作情境的能力和素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之间形成一体化的设计思维、传承机制和发展模式,改变过去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割裂的发展现状,或中高本之间停留在组织层面的表面贯通,将一体化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和基础要素之中。
在过去若干年里,我们曾尝试通过学制层面的贯通构建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如各省市试点开展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等贯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职业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1、教育广义: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特点一是:有固定的场所或专门的教师、固定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二是: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4、职业教育: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5、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6、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 实践性- 社会性- 终身性- 全民性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为图自强而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目的催生了我国近代再早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8、教育思潮劳作教育思潮:兴起于德国- 代表人凯兴斯泰纳内容:劳作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个人活动方式培养服务于国家的有用公民是教育的目标建立劳作学校,贯彻劳作学校的精神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手段②普职整合教育思潮:美国- 代表人杜威- 以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为核心- 重视人的发展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美国核心:CBET实践形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终身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法国保罗.朗格朗- 影响是国际性的内容:P26-27第二章1、职业教育的功能智育- 德育-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功能: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在所以教育功能中,育人功能是最为根本的一项大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受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的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概述内涵式发展是指高校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2.1 教学质量与效果高校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教学过程全程质量监控,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2.1.1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2.1.2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引入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推行小班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教学。
2.1.3 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估、作业评估和综合测评等。
•针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2.2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2.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2.2.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2.2.3 倡导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提供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
2.3 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3.1 推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一)专科教育恢复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
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
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