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说课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41 MB
- 文档页数:7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直观性和操作性较强,因此,本课的设计围绕着观察→操作→讨论→探索→发现→应用等教学活动展开。
1、逐步抽象,以旧引新。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层层递进。
2、动手实践,探索真理。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使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探索、感悟的过程。
3、从“疑”入手,巧妙指导。
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引线组织教学,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成和数学模型的构建。
二、说重难点的处理本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三角形的定义,二是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两个关键处是怎样处理的。
1、三角形定义的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层层递进。
首先出示三组图片,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到抽象出三角形的形状,再到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引起学生对以前三角形学习的回忆,并出示课题。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做一个三角形,并互相交流做法。
“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才能“做”成三角形。
通过做认识到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板书: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做三角形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围成,(明确围成是首尾相接,是密闭的。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角形的概念。
并通过一组辨析题进行强化。
(课件)然后在再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的知识,认识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有三条边;(板书:三条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认识三角形》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科普文章。
本文通过介绍三角形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首先,我将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点等。
然后,我将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形成对三角形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我将介绍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三条线段两两相交,且交点不在任意一条线段的延长线上。
通过这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三角形。
然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特点。
首先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然后是三角形的三边有特定的关系,比如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相等,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成直角等。
接下来,我将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三角形,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通过比较这些特殊三角形与普通三角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最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应用。
三角形不仅仅是一个几何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使用三角形的原理来确定房屋的结构,还有地图上使用三角测量法来确定地点的坐标等。
通过这些应用,学生可以认识到三角形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导他们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知识。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一些图片和实际例子,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一下,通过《认识三角形》,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这篇文章也能够启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位:三角形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既是前面学过线段,角等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四边形,相似性,圆等知识的基础。
认识三角形是这一章的起始课,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铺垫。
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必将服务于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力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归纳。
利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将采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教法及学法:
1.观察法。
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根据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丰富的图象,获取有关三角形的信息。
2.讨论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多媒体电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变化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有效分散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不等长的木棒。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五单元第60~61页的例1、例2二、【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三角形,能够辨认出三角形。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好,对于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整体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画三角形的高六、【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应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通过今天的课题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是谁了?没错就是三角形。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三角形我们早就认识了,见过了,那有谁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生活阅历很丰富,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能找到隐藏的三角形吗?师:看到三角形有这么多用途,那三角形怎么制成的呢?那为什么要非要用三角形呢?其他图形不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入今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