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学___第一章_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正常人体解剖学》(上)导学第一章绪论掌握:人体切面术语;兴奋性;内环境;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负反馈。
熟悉: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方位术语;稳态;正反馈。
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各类上皮的分布;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的结构(光镜和电镜)及功能;肥大细胞的功能;长骨骨板的排列方式;骨单位的结构;软骨的分类及其依据;肌节的概念;三联体的组成;光镜下骨骼肌和心肌的结构特点;电镜下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的组成;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突触的概念和结构(光镜和电镜);各种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
细胞兴奋的引起和传导;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第三章血液掌握: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的结构特点;白细胞的分类及其依据。
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熟悉: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抗凝与纤溶。
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第四章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骨的形态和结构;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关节的基本结构;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前外侧群肌、臀大肌以及股四头肌的名称、位置和主要作用。
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关节的辅助结构;脊柱、胸廓、骨盆、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功能;胸锁乳突肌以及膈肌的名称、位置和主要作用。
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第五章呼吸系统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划分;喉的位置,喉软骨的组成;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肺的形态和位置;肺的导气部的组成,肺的呼吸部的组成,气血屏障的概念和组成;肺通气原理;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呼吸运动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第一章绪论正常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育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剖学姿势:眼平视,肢下垂,肢并拢,掌和足尖向前。
方位术语(理解):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
面(理解):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两方面。
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用于合成自身成分,并存储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分解自身成分,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物质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是机体活着的标志。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
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反应: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反应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兴奋和抑制。
兴奋: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当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
阈强度(阈值或阈刺激):刚刚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强度的大小反应组织兴奋性翻高低,阈值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最为重要。
第一章绪论一、 名词解释 2.兴奋性4.阈值 二、 单项选择题 1、 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对恒定 反馈信息是指 A.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 D.调定点的改变 E. E.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 2、 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外界干扰的强度 中枢的紧张性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 负反馈调节 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A.反射活动B.肌肉收缩C.腺体分泌D.神经冲动E.动作电位 破坏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下列哪一种调节不能进行A 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 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排尿反射B.减压反射C.分娩反射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周期中, 生反应: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D.五、问答题 3、 4、 5、6、 7、 哪个期内,只要是给组织阈下刺激即可产 C.超常期 D.低常期 B.细胞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2、 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什么是正负反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2、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4、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四、单项选择题 1、E 2、B 3、E 4、E 5、A 6、B 7、C 8、D五、问答题:2、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有三种。
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调节迅速、短暂而精确。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具有调节的效应缓慢、作用广泛持久的特点。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呈左、右方向水平轴,与矢状轴呈直角交叉的轴线是A.矢状轴B.冠状轴C.垂直轴D.横轴E.标准轴2.将人体纵切分为左右两半所形成的切面是A.水平面B.冠状面C.矢状面D.横切面E.纵切面3.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4.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5.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6.与人体的长轴平行,即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称为A.矢状轴B.冠状轴C.垂直轴D.横轴E.旋转轴7.下列哪些生命活动存在负反馈A. 血液凝固B. 分娩C. 排尿D. 排卵E. 动脉血压稳定8.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液9.能比较直接而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10.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脑脊液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二)填空题1.正常人体按照外形可分为、、和四大部分。
2.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
3.人体的基本组织可分为、、、四大类。
4.所谓兴奋性就是生物体具有感受,产生的能力。
5.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调节、调节和调节。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三)名词解释1.组织2.兴奋性*3.阈值4.内环境5.稳态(四)判断题1.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系统。
3.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内,两足并扰,足尖向前。
4.由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呈垂直的轴,称矢状轴。
5.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的面为称水平面。
正常人体学基础2正常人体功能学教学大纲建桥学院护理系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正常人体功能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根据本门课程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地位和对学生的要求,从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及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产生原理和调节过程。
同时掌握学习人体功能学的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理解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2、叙述某些重要生理功能产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3、能对各种生理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
4、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机体结构与国内的完整统一性,使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5、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及解剖的简单应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内容:1、生理学定义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二)熟悉内容:1、生命基本特征2、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刺激的类型;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表现形式。
3、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作用意义4、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5、神经调节的概念,特点(反射和反射弧)。
6、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三)掌握内容: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四)实验:1、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学会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与反应:通过实验,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掌握阈值与兴奋性高低的反变关系。
第四章细胞(一)了解内容1、入胞和出胞的概念、功能特点;膜的受体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概念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和传导。
《正常人体学基础》学习指导复习题单项选择题第一章绪论1.下列不属于躯干的是A.胸部B.腹部C.盆部D.会阴E.颈部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负反馈调节E.正反馈调节3.下列哪项不是非条件反射的特点A.生来就有B.数量有限C.比较固定D.形式低级E.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质4.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发射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5.“可兴奋组织”包括A.神经.肌肉.腺体B.神经.肌肉C.肌肉.腺体D.神经.腺体E.神经.肌肉.骨组织6.下列哪项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A.化学物质起到调节作用B.作用缓慢C.作用持久D.作用准确E.作用广泛第二章细胞1.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功能A.保持细胞形态B.能量工厂C.物质交换D.接受刺激E.传递信息2.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名称A.质膜B.单位膜C.生物膜D.核膜E.双层脂质液态镶嵌膜3.被称为细胞内能量工厂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B.溶酶体C.内质网D.中心体E.高尔基复合体4.被称为细胞消化器官的细胞器是A.中心体B.内质网C.线粒体D.溶酶体E.核糖体5.参与细胞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是A.中心体B.内质网C.线粒体D.核糖体E.溶酶体6.关于细胞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电镜下观察核由两层单位膜构成B.电镜下观察核由三层单位膜构成C.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组成D.核仁是合成核糖体的场所E.两层膜之间有核周隙7.关于染色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人类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B.体细胞染色体共23对C.体细胞染色体称双倍体D.体细胞染色体有性染色体1对E.成熟的生殖细胞有成对的22条染色体8.下列哪项不属于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A.高度特异性B.电压依赖性C.饱和性D.有竞争抑制E.与膜上蛋白通道无关9.参与细胞膜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A.受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免疫蛋白E.组蛋白10.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物质顺浓度差移动B.不消耗能量C.不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E.物质逆浓度差移动11.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被动转运E.出胞作用12.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肌肉收缩B.腺体分泌C.神经冲动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13.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脂质B.蛋白质C.核酸D.糖类E.糖蛋白14.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A、极化B.超极化C.除极D.反极化E.复极15.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安静时膜对K+通透大B.Na+易化扩散的结果C.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加D.膜对Na+—K+泵的作用E.膜上Na+-K+泵和Ca2+的共同作用1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A、K+内流B.Cl+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K+外流17.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A、极化B.超极化C.除极D.复极E.反极化18.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为正E.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19.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和下降支共同构成脉冲样变化称为A、锋电位B.阈电位C.局部电位D.后电位E.静息电位20.DNA复制期在细胞增殖周期的A.G1期B.S期C.G2期D.M期E.RNA合成期第三章基本组织1、下列哪项不属于被覆上皮的特点A、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B.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呈层状或膜状C.上皮细胞有极性D.上皮组织无血管E.上皮组织有血管2、下列哪种上皮耐摩擦.抗磨损,但无分泌功能A、间皮B.单层立方上皮C.单层柱状上皮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E.复层扁平上皮3、构成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细胞不包括A、柱状细胞B.梭形细胞C.锥形细胞D.星形细胞E.杯状细胞4、固有结缔组织不包括A、骨组织B.致密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D.网状组织E.疏松结缔组织5、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的细胞是A、成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肥大细胞E.脂肪细胞6、关于致密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A.纤维粗大B.细胞和基质丰富C.细胞主要是成纤维细胞D.纤维是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E.分布于肌腱和韧带7、分布于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等的组织是A、疏松结缔组织B.网状组织C.骨组织D.致密结缔组织E.脂肪组织8、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呈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状,互相交织的纤维是A、肌纤维B.弹性纤维C.胶原纤维D.网状纤维E.黄纤维9、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骨松质位于骨的两端的骨骺中B.骨松质呈疏松海绵状C.骨密质位于骨干D.骨小梁位于骨松质中E.骨小梁位于骨密质中10、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共同的结构功能特点是A、肌纤维有明带和暗带B.均可产生随意运动C.有较发达的肌管系统D.肌纤维靠闰盘起连接作用E.由肌细胞构成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而形成的横行的小管A、是兴奋从肌膜传入肌纤维内部的通道B.贮存Ca2+ C.有收缩功能D.起闰盘的作用E.是液体流动的通道12、肌纤维收缩的功能单位是A、肌节B.肌原纤维C.粗肌丝D.细肌丝E.横桥13、把肌纤维的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因子是A、Mg2+ B.Cl—C.Na+ D.K+ E.Ca2+14、下列哪项不是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A、支持B.营养C.保护D.传到冲动E.绝缘15、神经元细胞器合成蛋白质和神经递质的是A、神经元纤维B.尼氏体C.中心体D.溶酶体E.过氧化氢酶体16、神经元和神经元相接触并传递兴奋的部位称为A、树突B.胞体C.突触D.轴突E.联络神经元17、少突胶质细胞的功能是A、在神经元与血液的物质交换中起媒介作用B.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C.具有吞噬功能D.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E.形成脑室和中脑水管的膜18、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是A、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B.形成脑室和中脑水管的膜C.具有吞噬功能D.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E.形成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和神经膜19、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是A、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B.具有吞噬功能C.形成脑室和中脑水管的膜D.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E.形成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和神经膜20、血液总量占体重的A.2%~3%B.4%~5%C.5%~6%D.6%~7%E.7%~8%21、如一次失血达到了总血量的多少时会出现血压下降A.10%B.20% C.5%D.15%E.17%22、一次失血量达总血量的多少时会危及生命A.10%B.15%C.20% D.25%E.30%23、某些贫血的患者可出现A、红细胞数量少B.血细胞比容增大C.血浆容量减少D.血浆容量增大E.白细胞增多24、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物质不包括A、电解质B.葡萄糖C.尿素D.血浆白蛋白E.尿酸25、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形态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组织胶体渗透压D.组织静水压E.血浆粘稠度26、大量输入低渗溶液可导致红细胞A、无变化B.细胞皱缩C.血红蛋白增多D.红细胞膨胀破裂E.红细胞数量增多27、正常情况下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组织胶体渗透压D.组织液静水压E.毛细血管血压28、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A、溶血B.渗透脆性C.悬浮稳定性D.血沉E.低比重红细胞29、铁和蛋白质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缺乏时可导致A、脾性贫血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肾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30、维生素B12和叶酸是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子,缺乏时可产生A、脾性贫血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肾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31、雄激素刺激骨髓造血是由于A、叶酸增多B.维生素B12增多C.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D.铁增多E.蛋白质增多32、细胞核呈分叶状,细胞质内可见染成淡紫红色细小的颗粒且均匀分布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33、参与免疫功能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34、进入结缔组织中成为巨噬细胞的是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35、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的生理特性A、粘附B.聚集C.收缩D.吸附E.吞噬36、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A、纤维蛋白B.凝血因子C.血小板D.血浆白蛋白E.血浆球蛋白37、凝血酶原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从激活哪种因子开始的A、XI B.XII C.III D.VII E.VIII38、凝血酶原外源性激活途径是从激活哪种因子开始的A、XI B.XII C.III D.VII E.VIII39、凝血酶原激活物是多种因子同时并存的复合物,临床输血时常用枸橼酸钠作抗凝剂是将复合物中的哪种因子置换A、Xa B.V C.PF3 D.Ca2+ E.XI40、手术病人术前注射维生素K的目的在于A、镇静B.防止血凝C.止疼D.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E.催眠41、纤溶系统不包括A、纤维蛋白溶解酶原B.抑制物C.激活物D.纤维蛋白溶解酶E.凝血酶原42、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血清中含有的天然抗体为A、抗A凝集素B.抗B凝集素C.B凝集原D.无凝集素E.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43、O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两种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含有哪种凝集原A、A凝集原B.B凝集原C.D凝集原D.无凝集原E.A凝集原和B凝集原44、成分输血不包括A、输全血B.输红细胞C.输粒细胞D.输血浆E.输血小板45、Rh阳性是指A、血清中有D凝集素B.血清中有D凝集原C.血清中有天然抗体D.红细胞膜上不含D凝集原E.红细胞膜上有D凝集原第四章新陈代谢1.下列哪种氨基酸不属于必需氨基酸A.赖氨酸B.色氨酸C.苏氨酸D.苯丙氨酸E.丝氨酸2.下列哪种氨基酸属于必需氨基酸A.酪氨酸B.丙氨酸C.赖氨酸D.谷氨酸E.甘氨酸3.多肽链中连接各氨基酸残基的化学键是A.氢键B.糖苷键C.肽键D.疏水键E.二硫键4.蛋白质变性是由于A.一级结构的改变B.空间结构的改变C.辅基的脱落D.二级结构的改变E.蛋白质分解5、蛋白质中平均含氮量为A.10% B.12%C.14% D.16% E.18%6、下列哪项属于碱性氨基酸A、谷氨酸B.精氨酸C.丝氨酸D.甘氨酸E.苏氨酸7、下列因素中不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是A、有机溶剂B.紫外线C.强酸D.强碱E.在蛋白质溶液中加硫酸铵8、核酸各基本单位之间的主要连接键是A、氢键B.离子键C.肽键D.硫酸二酯键E.糖苷键9、DNA和RNA的组份中A、核糖相同.碱基小部分相同B.核糖不同.碱基相同C.核糖相同.碱基不同D.核糖不同.碱基不同E.磷酸不同10、仅在DNA中出现而RNA中没有的碱基是A、T B.G C.A D.U E.C11、仅在RNA中出现而DNA中没有的碱基是A、T B.G C.A D.U E.C12、有关DNA的空间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B.由两条同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盘旋而成C.磷酸戊糖骨架位于外侧D.碱基位于内侧E.碱基间靠氢键配对13、ATP中含有高能磷酸件的数目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14、核酸中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规律,其中与T配对是A、A B.T C.C D.G E.U15、酶的化学本质是A、多糖B.脂类C.蛋白质D.小分子有机物E.核苷酸16、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A、化学本质不同B.催化功能不同C.分子大小不同D.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E.溶解度不同17、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方式是抑制剂A、使酶的非必需基团发生变化B.与酶的辅基结合C.占据酶的活性中心C.使酶变性而失活E.使酶的溶解度降低18、保存生物制品的最适温度是A.0o C B.4o C C.20o C D.25o C E.37o C19、某些酶以酶原形式存在的重要生理意义是A、加速代谢B.使辅酶免遭破坏C.使酶活性提高D.分泌速度加快E.避免自身损伤20、夜盲症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A、维生素D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E.维生素E21、坏血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A.维生素D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E.维生素E 22.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A.维生素D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E.维生素E 23.哪种维生素缺乏可造成机体凝血机制障碍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E.维生素E 24.小儿经常晒太阳可预防哪一种维生素缺乏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B 25.脂溶性维生素不包括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26.脂类消化吸收障碍时,可引起下列哪一种疾病(影响何种维生素的吸收)A.坏血病B.癞皮病C.脚气病D.佝偻病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7.饮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易缺乏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28.成熟红细胞的唯一获能途径是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磷酸戊糖途径D.糖异生E.糖原分解29.空腹和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磷酸戊糖途径D.糖异生E.糖原分解30.有关糖酵解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所有反应在细胞液中进行B.终产物是乳酸C.1分子葡萄糖经此途径可产生4分子ATP D.缺氧时机体获能的有效方式E.成熟红细胞的唯一获能途径31、下列关于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酮体是肝输出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B.酮体可作为大脑和肌肉组织的重要能源C.脂肪动员减少时酮体生成增多D.酮体过多时可导致酸中毒E.丙酮可由呼吸道呼出32、人在饥饿时主要的能量来自A、糖B.蛋白质C.维生素D.脂肪E.核酸33、脂肪合成的直接原料是A、脂肪酸和甘油B.α-磷酸甘油和脂肪酰CoA C.甘油二酯和胆碱D.α-磷酸甘油和胆碱E.甘油和脂肪酰CoA34、将食物中脂肪运到体内的是A、CM B.VLDL C.LDL D.HDL E.白蛋白35、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理作用是A、运输外源性脂肪B.运输内源性脂肪C.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D.运输胆固醇到肝脏E.运输胆固醇到肠36、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是A、胺类物质分解产生B.肾内谷氨酰胺水解产生C.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D.嘌呤嘧啶分解产生E.从肠道吸收而来37、氨的去路主要是在肝脏内合成A、酮体B.尿素C.葡萄糖D.氨基酸E.脂肪酸38、临床上对肝硬化伴有高血氨患者禁用肥皂液灌肠的原因是A、肥皂液致肠道PH值升高,促进氨的吸收B.可能导致碱中毒C.可能严重损害肾脏功能D.肥皂液促进肠道细菌的腐败作用E.可能严重损害肝功能39、嘌呤碱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并且当其过多时可导致痛风症的是A、尿素B.黄嘌呤C.尿酸D.次黄嘌呤E.肌酐40、下列有关3种RNA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B.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及识别密码的作用C.rRNA提供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RNA为双链结构E.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结构41、一般情况下,供能的主要物质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E.核酸42、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ADP B.ATP C.UTP D.GTP E.磷酸肌酸43、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主要用来反映A、甲状腺的功能B.甲状旁腺的功能C.耗氧量的多少D.肌肉的活动强度E.大脑活动的程度44、有关人体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清晨2~6时最高,下午1~6时最低,波幅大于1O C B.女性体温较男性高C.老年人体温偏低D.女性体温在排卵后升高E.运动.激动时体温升高45、安静和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A、肝.脑B.内脏.骨骼肌C.均为内脏D.肾.骨骼肌E.均为骨骼肌46、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A、呼吸道B.消化道C.舌D.耳E.皮肤47、一般情况下,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A、辐射B.传导C.对流D.不感蒸发E.可感蒸发48、临床上用冰袋.冰帽为高热病人降温主要是增大了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产热49、临床上用酒精擦浴为高热病人降温主要是增大了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不感蒸发50、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下丘脑第五章运动系统1、手掌骨属于A、长骨B.短骨C.扁骨D.不规则骨E.腕骨2、下列何处的骨髓不是终生保持造血功能A、髂骨B.肱骨C.椎骨D.胸骨E.骶骨3、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是A、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B.无机质含量相对较多C.有机质和无机质含量均少D.骨松质较多E.骨密质较多4、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是A、屈和伸B.内收和外展C.旋转D.环转E.旋前5、区别颈椎的主要特征是A、棘突短B.有横突孔C.有椎孔D.有椎体E.椎体侧面有肋凹6、区别胸椎的主要特征是A、棘突较长B.椎体呈圆柱状C.椎体侧面有肋凹D.有横突孔E.有椎体7、骶管裂孔的定位标志是A、岬B.骶角C.骶前孔D.骶后孔E.耳状面8、黄韧带连接于A、椎体之间B.棘突之间C.椎弓根之间C.椎弓板之间E.棘突的末端9、椎间盘脱出的部位常见于纤维环的A、前内侧B.前外侧C.后内侧D.后外侧E.前方10、连于棘突之间的韧带是A、棘上韧带B.棘间韧带C.后纵韧带D.黄韧带E.项韧带11、下列对脊柱的描述,错误的是A、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耳状面以下渐次缩小B.棘突呈叠瓦状排成一条直线C.侧面观有四个生理性弯曲D.下颈部和下腰部运动幅度最大E.由26块椎骨连结而成12、胸骨角平对A、第一肋软骨B.第二肋软骨C.第二肋间隙D.第三肋软骨E.第三肋间隙13、下列对胸廓的描述,错误的是A、上窄下宽B.前后略扁C.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上缘围成D.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肋弓和剑突围成E.吸气时,肋上提14、下列哪个不是躯干骨的骨性标志A、肋B.胸椎棘突C.胸骨角D.肋弓E.肩胛冈15、肩部最高点的骨性标志是A、关节盂B.肩峰C.肱骨头D.肩胛骨上角E.锁骨外侧端16、肱骨上可触及的标志是A、大结节B.三角肌粗隆C.肱骨内上髁D.肱骨头E.小结节17、肱骨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A、肱骨头B.大结节C.外科颈D.肱骨小头E.桡神经沟18、下列哪个结构不在桡骨上A、桡骨茎突B.桡切迹C.桡骨头D.桡骨粗隆E.尺切迹19、下列哪个结构不在尺骨上A、滑车切迹B.桡切迹C.尺切迹D.尺骨头E.尺骨茎突20、下列对肩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B.关节囊厚而坚韧,周围有肌肉加强C.关节囊下壁薄弱D.可在三个轴上做大幅度运动E.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21、构成肱桡关节的是A、肱骨滑车与桡骨头B.肱骨小头与桡骨头C.滑车切迹与桡骨头D.桡骨头与桡切迹E.以上都不是22、髋骨上可触及的标志是A、弓状线B.坐骨棘C.髂结节D.闭孔E.坐骨支23、平第四腰椎棘突的连线是A、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B.两侧髂前上棘最高点的连线C.两侧髂后上棘最高点的连线D.两侧髂结节最高点的连线E.两侧耻骨结节最高点的连线24、股骨上可触及的标志是A、股骨头B.大转子C.臀肌粗隆D.股骨颈E.小转子25、不参与小骨盆下口的结构是A、骶结节韧带B.坐骨支C.坐骨结节D.耻骨梳E.尾骨26、不参与界线围成的是A、骶骨岬B.耳状面C.耻骨联合上缘D.弓状线E.耻骨梳27、骨盆腔是指A、大骨盆内腔B.小骨盆内腔C.大.小骨盆内腔的总称D.腹腔下部的总称E.以上都不是28、下列哪项不是女性骨盆的特点A、盆腔短而宽B.上口近似心形C.耻骨下角大D.呈圆桶状E.骨盆下口宽大29、下列对膝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关节囊前壁有交叉韧带加强B.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型C.后交叉韧带限制胫骨后移D.关节囊宽阔松弛E.主要作屈伸运动30、下列哪块肌的作用,参与大腿后伸A、股四头肌B.缝匠肌C.髂腰肌D.臀大肌E.比目鱼肌31、下列哪项不属于面颅骨A、上颌骨B.鼻骨C.筛骨D.腭骨E.泪骨32、不成对的颅骨A、顶骨B.舌骨C.泪骨D.颧骨E.鼻骨33、有关下颌骨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一体两支B.下颌体和下颌支交界处称下颌角C.下颌体内面中部有下颌孔D.下颌支后上部的突起称髁突E.下颌孔与颏孔相通34、位于颅前窝的结构有A、眶上裂B.筛板C.视神经管D.棘孔E.垂体窝35、位于颅中窝的结构是A、枕骨大孔B.颈静脉孔C.内耳门D.圆孔E.内耳道36、下列哪个结构不位于颅中窝A、圆孔B.卵圆孔C.舌下神经管D.眶上裂E.筛孔37、下列何者不与颅内相通A、眶上裂B.眶下裂C.卵圆孔D.棘孔E.视神经管38、茎乳孔通向A、面神经管B.颈动脉管C.外耳门D.舌下神经管E.内耳道39、当股四头肌麻痹时,主要不能A、伸大腿B.内收大腿C.伸小腿D.屈小腿E.外展大腿40、下列对颞下颌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组成B.关节囊松弛C.关节腔内有关节盘D.两侧关节联合运动E.可作张口闭口和研磨运动41、背阔肌可使肱骨A、外展.旋内.后伸B.内收.旋内.后伸C.旋内.内收D.旋外.后伸E.后伸.旋内42、胸大肌可使肱骨A、内收.旋内B.内收.旋外C.外展.后伸D.旋内.后伸E.后伸.外展43、能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的肌是A、前锯肌B.肩胛下肌C.背阔肌D.斜方肌E.三角肌44、除膈肌外,下列哪块肌不参与呼吸运动A、腹外斜肌B.肋间内肌C.胸大肌D.肋间外肌E.前锯肌45、膈肌收缩时A、膈顶下降,助吸气B.膈顶下降,助呼气C.膈顶上升,助吸气C.膈顶上升,助呼气E.以上都不正确46、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是A、腹直肌鞘B.白线C.腹股沟韧带D.腱划E.腹环47、两侧腹直肌鞘之间的一条纤维组织隔称A、中心腱B.腱膜C.腱划D.白线E.以上都不对48、可互为拮抗肌的是A、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B.肱二头肌和三角肌C.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D.胸大肌和背阔肌E.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49、可使肩关节外展的肌是A、斜方肌B.三角肌C.胸大肌D.背阔肌E.肱二头肌50、臀大肌的作用是A、屈髋关节B.伸髋关节C.大腿外展D.大腿外旋E.髋关节旋内51、股四头肌的作用是A、伸大腿.屈小腿B.屈大腿.屈小腿C.伸小腿D.屈小腿E.屈大腿.伸小腿52、哪块肌不属于小腿后群肌A、腓肠肌B.胫骨后肌C.比目鱼肌D.腓骨长肌E.趾长屈肌53、能同时屈踝关节又使足内翻的肌是A、比目鱼肌B.胫骨后肌C.腓肠肌D.腓骨长肌E.腓骨短肌第六章呼吸系统1、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A、喉口B.前庭裂C.喉中间腔D.声门裂E.声门下腔2、站立时腔内分泌物最不容易流出的鼻旁窦是A、蝶窦B.额窦C.上颌窦D.筛窦前.中群E.筛窦后群3、喉结位于下列哪块软骨上A、环状软骨B.杓状软骨C.甲状软骨D.会厌软骨E.气管软骨4、咽与鼻腔的通道是A、梨状孔B.咽峡C.咽鼓管D.喉口E.鼻后孔5、有关气管组织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B.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C.杯状细胞分泌粘液D.粘膜下层内有腺体E.外膜有环状的气管软骨6、成对的喉软骨是A、环状软骨B.杓状软骨C.甲状软骨D.会厌软骨E.气管软骨7、平静呼吸时,在腋中线肺下界与第几肋相交A.4 B.6 C.7 D.8 E.108、鼻粘膜易受损伤而致出血的部位在A、上鼻甲以上B.鼻中隔上部C.鼻中隔前下部D.中鼻甲E.下鼻甲9、呼吸道唯一完整的软骨环是A、环状软骨B.杓状软骨C.甲状软骨D.会厌软骨E.气管软骨10、肺泡的回缩力主要来自A、肺的弹力纤维B.肺泡表面张力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呼吸机的收缩力E.大气对胸廓的压力11、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A、气道长度B.气流速度C.气道口径D.气体密度E.气流量12、某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则其肺泡通气量约为A.3000ml B.4000ml C.4500ml D.5000ml E.5500ml13、CO2使呼吸加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A、外周化学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D.肺牵张反射E.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14、缺氧或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原因是A.外周化学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D.肺牵张反射E.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15、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在A、脊髓B.延髓C.脑桥D.下丘脑E.大脑皮层16、呼吸调整中枢在A.脊髓B.延髓C.脑桥D.下丘脑E.大脑皮层17.切断动物双侧的迷走神经,其呼吸会A.变慢变深B.变慢变浅C.加深加快D.浅而快E.基本不变18.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吸气时膈肌收缩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9、维持胸内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B.呼气肌收缩C.胸膜腔密闭D.吸气肌收缩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20、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B.静脉血.肺泡气.组织细胞C.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E.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21、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A、CO2 B.H+ C.O2 D.OH- E.HCO3-22、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和分泌B.其成分是磷脂类物质C.能减低肺泡表面张力D.防止肺泡塌陷E.I型细胞合成和分泌23、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的生理刺激物是A、脑脊液中的CO2 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H+D.血液中的H+ E.脑脊液中的O224、有关胸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的回流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25、时间肺活量的第一秒应为A.90%B.73% C.83%D.78%E.95%26、一般情况下胸内压A、吸气时低于大气压.呼气时高于大气压B.呼气时等于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