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代表文化100种
- 格式:docx
- 大小:26.84 KB
- 文档页数:18
中华文化100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以下为您推荐100种中华文化相关内容:1.中国书法: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不同字体。
2.篆刻:通过雕刻印章来表现艺术的一种形式。
3.甲骨文:商代和西周早期的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源头。
4.皮影戏:通过灯光投影,表演者操作皮影人物表演故事。
5.京剧:中国国粹之一,具有独特表演风格和音乐伴奏。
6.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剧种。
7.汉调:又称汉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
8.木偶戏:表演者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
9.中国画:以毛笔蘸墨在宣纸等材料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
10.写意画:中国画的一种风格,注重笔墨表现意趣和神韵。
11.工笔画:中国画的一种风格,注重线条的精细刻画和细节的表现。
1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13.瓷器: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包括青瓷、白瓷、彩瓷等。
14.中国结: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以编织各种形状的绳结为主。
15.秦腔脸谱:秦腔戏曲中的面部化妆艺术,具有独特的色彩和图案。
16.汉调脸谱:汉戏中的面部化妆艺术,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象征意义。
17.舞狮: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者模仿狮子动作进行表演。
18.舞龙: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者操纵龙形道具进行表演。
19.戏曲服饰:包括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装饰。
20.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注重内外兼修和意气相合。
21.少林功夫:中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以刚猛有力著称。
22.中华武术:中国传统武术的总称,包括各种门派和拳法。
23.中国象棋:具有悠久历史的棋类游戏,以象、士、相、马、车等棋子进行对弈。
24.中国围棋:以围地为目标,黑白棋子进行的智力竞技游戏。
25.中国古代兵器:包括刀、枪、剑、戟等各种古代战争和民间使用的武器。
26.中国古代钱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等各种货币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和金融的发展。
中国传统代表性文化90种,博大精深!作者:阿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1.中国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2.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3.篆刻印章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4.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
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5.京戏脸谱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统一。
6.皮影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7.武术中国武术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8.汉服汉服既是“古装”,但又不是“古装”,汉服指的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绵延数千年间,汉族与其前身华夏族所穿的服饰。
9.中国织绣(刺绣等)织绣是用棉、麻、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
中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
主要有刺绣、织锦、缂丝、抽纱、花边、绒绣、机绣、绣衣、绣鞋、珠绣、地毯、手工编结等。
10.唐装唐装是中国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
中国当下的优秀文化
中国当下的优秀文化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电影、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以下是一些中国当下的优秀文化代表:
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如莫言、余华、阿乙等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深刻剖析。
电影:中国的电影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不仅在商业片方面有不少佳作,也有一些文艺片作品获得了国际认可,如《麦兜故事》、《一一》等。
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音乐人和乐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绘画、雕塑、摄影等领域呈现了丰富的创作,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审视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书法、国画、京剧、茶道等,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下也得到了重视和传承,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当下的优秀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的关怀与反思,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
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
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
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
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
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
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
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
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
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
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
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华的传统文化资料中华的传统文化资料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的传统文化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的传统文化资料篇1(1)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2)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3)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4)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5)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6)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7)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8)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9)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10)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11)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12)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13)石狮、飞天、太极(14)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15)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16)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17)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18)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19)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20)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21)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22)汉字、数字8、6、4(23)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24)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25)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26)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27)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28)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必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的六大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中国的六大传统艺术形式: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
它以唱、念、做、打的
表演形式为主,搭配华丽的戏服和精彩的化妆,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瑰丽。
2.曲艺:曲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有评书、相声、快板等。
评书是一
种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相声是通过对话和幽默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开怀大笑,快板则是一种快节奏的韵文表演。
3.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墨、彩、线
的运用为主,注重表现对象的气韵和意境,常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受。
4.中国剪纸:剪纸是一种以剪刀在纸上刻剪形成艺术形象的手工艺。
中国剪纸以其
细腻的刻剪工艺和丰富多样的形象而闻名,常用于装饰窗户、贴在墙壁上或作为礼物赠送。
5.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利用透光的皮影和灯光来进行的戏剧表演形式。
表演者利
用剪出的影子在背后灯光的照射下进行表演,通过声音和影像交相呼应,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戏剧魅力。
6.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
舞蹈形式。
从广场舞到龙狮舞,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步和寓意,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艺术对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人都可以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形式,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皮影戏“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2、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朝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3、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4、刺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中国传统代表性文化100种“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传统代表性文化100种1.中国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3.篆刻印章篆刻印章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
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
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
5.京戏脸谱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
“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
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6.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7.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导向的技术应用,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的传统学系,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传统教育在于言传、身敎。
文在言传,武在身敎。
身体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则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
武化,是身体力行的敎化过程。
8.秦砖汉瓦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与铜器、玉器风格相近。
被称为“四神瓦当”。
9.兵马俑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10.桃花扇《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
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
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11.景泰蓝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
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让人赞叹她那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12.玉雕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
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
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2008年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13.中国漆器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它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人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
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14.红灯笼(宫灯纱灯)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15.木版水印中国画种之一。
指在木板上的绘画,这种木板画的木板可以类当墙壁,故又可归于壁画中。
另有一种“木简画”,是绘于木简上的,也可以属木板画。
如近代在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古时称“居延”地发现大量的木板画,如一木板上用墨绘的一人执鞭赶马图,另一幅写意《白虎图》。
从这二幅图可以看出木板画线条较简劲,笔致粗放较生动。
16.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7.钟鼎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18.汉代竹简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
19.茶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可以找到证据显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20.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1.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文房四宝,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典出:“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洮砚(现甘肃省卓尼县)、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歙砚(现安徽歙县)。
22.竖排线装书线装,也称古线装。
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
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
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
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
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
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
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