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练案61 赏析表达技巧(一)一、(2023·浙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梅花绝句①陆游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②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这里所选二首,都是诗人老年赋闲于家乡山阴之作。
②自分:甘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开篇由“闻道”领起,说明诗人得知梅花已经盛开,但并未亲眼见到,引出后文的内容。
B.其一次句,诗人通过对漫山遍野的大雪情形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C.其二首句写梅花的处境艰难:梅生幽谷,本已是不顺之境,更何况花枝又朝向背阴的北面。
D.其二后两句使用设问手法,对梅的赞美由隐到显,“层冰积雪”为“高标逸韵”作了映衬。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所用手法相似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①,剪断心上愁痕。
: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片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照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秦中吟·歌舞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诗歌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对比,震撼人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样子.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能力.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情.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心情.5.(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简要赏析颔联、颈联写景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也可结合写景散文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推测有铺陈描写、移步换景等;最后考虑艺术手法,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等.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凤凰”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无奈和壮志难酬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描写“凤凰”遭遇抒发自己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生命孤独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悲伤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寄校书七兄李冶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①,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②,莫忘几行书.【注】①芸(yún)阁(gé)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②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登大雷岸与妹书》.有人赞本诗颈联“盖五言之佳境也”,请从艺术技巧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想象(或回忆,或虚写)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情景;下句写陆程,“使车”惟“寒星”相伴,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辛苦等意;整句诗以景写情,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苏幕遮·草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低级官员穿青色章服.(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春意和蓬勃生机,为下文少年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厌倦,用自怨自艾语调表达了强烈归思.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顺畅,寄寓了个人身世之感.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答案:DE(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春风得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C.词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D.词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魂.解析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亲人.E项,应为“以虚衬实,以虚证实”.答案:DE(2)有人说,这首词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本诗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丈夫口吻来表达自己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赴洛道中作[晋]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缰绳,任马慢步行走.(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跋涉.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释然.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孤寂和落寞.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独特感受.E.全诗直抒胸臆,语句精练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解析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E项,全诗应是“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而非“直抒胸臆”.答案:BE(2)“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升华.答案: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形象,结尾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孤苦心态.。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23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赠友别离诗4.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6.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7.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三.思乡怀人诗8.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的是,“艰辛”又是指。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2-表现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①苏轼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②。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③,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④。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惠州。
詹使君,指惠州知州詹范。
②玉蛆,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
亦以代酒。
③槐芽饼,即槐叶冷淘,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凉食。
④三余,典出三国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意在强调这些被人们忽略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既点明时节,又描述美食美酒,引出了下文苏轼与詹使君宴饮情景的描写。
B.颔联写诗人用荷叶杯盏,斟满美酒,痛饮一番,来浇空有满腹经纶的胸中块垒。
C.末句用“三余”之典,不写读书,而叙闲暇享乐,说明诗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D.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本诗前三联皆对仗,体现格律严谨、语言整饬的特点。
2.苏轼是著名的美食家,在本诗前三联中,他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美食美味?请简要赏析。
【答案】1.C2.(1)对比。
首联中金黄色的枇杷与白玉色的美酒,颈联中青绿色的槐芽饼与绯红的藿叶鱼,色彩对比鲜明,让人垂涎欲滴。
(2)衬托。
用垂莲盏、圆卵碗、大冰盘等器具盛放美酒佳肴,美器衬美食,更显美食色味俱佳,令人口齿生津。
(3)比喻。
首句把枇杷比作金珠,写出了枇杷的色泽诱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分析错误,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复杂心情,既有旷达洒脱,又有落寞失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美食。
第一,本诗的首联“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写枇杷已熟,金灿灿圆润如珠;启封一坛桑落酒,酒沫洁白盈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
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
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
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2024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表达技巧、语言特色)配套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吴中田妇叹(节选)苏轼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①,西北万里招羌儿①。
龚黄①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①。
【注】①王安石“新法”实行以来,国家赋税收钱不收米,造成钱荒米贱的现象。
②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用钱币去“招抚”沿边的羌人部落。
③龚遂、黄霸是汉代两个有名的好官。
④“河伯妇”指《史记·西门豹传》里的故事:巫婆借水神河伯娶妇来向百姓敲诈,西门豹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在河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以一个农民的视角切入,围绕一个“叹”字展开全诗,塑造了饱受诸般苦楚的农民形象。
B.“汗流肩赪”劳作的艰辛与“如糠粞”回报的低廉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见农人心理落差之大。
C.“卖牛纳税”“要钱不要米”,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对农人的伤害,表明疾苦的根源更在于“人祸”。
D.“西北万里招羌儿”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
2.传统诗歌讲究“曲笔”,指运笔旁侧迂曲,意在言辞之外,结合全诗赏析本诗“曲笔”的艺术。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
捣衣诗(节选)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①,陇首①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用典手法专题训练(《将进酒》习题训练)一、客观题(一)(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怎、何。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问题:下面对这首诗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二)(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问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寓居吴兴曾几①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慨叹自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解析:选C 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尾联是承接颔联的。
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答案: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②“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南安军【注】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注】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作者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梅岭),经南安军时作此诗.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B.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经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C.颈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主要是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3、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象征、起兴(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突出作品的主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
4、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抑扬、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这种方法;第三步:小结,该方法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达的?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潘别驾韵汪莘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长沙。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1、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2、“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装。
3、九方皋:春秋时善相马的人。
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参考答案一、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上片前半部分写两人相聚太短即又离别,无心喝酒;后半部分写两人离别之苦。
“聚散匆匆”在写聚、散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二、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四、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
“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而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
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寥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枝被冷落的情形;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表现出的柳的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
(以上手法答出一种即可)五、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而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问题。
此为“抑”。
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六、虚实结合。
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或“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
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七、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附鉴赏:一、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显得他是真豪杰,体现出他的真性情来。
鲁迅先生有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这首《柳梢青·送卢梅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陈与义《早行》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
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
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
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
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