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锥帽
流行性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 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 罪,封爵被废除.
魏明帝曾戴绣帽、披淡青色细绢半袖接见大 臣,大臣杨阜当即指出这种衣着不适于在礼仪 场合穿用,魏明帝无言以对。
羊裘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来 形容人贫穷或生活简朴。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民族性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 怕也要沦为落后民族了。披头散发穿左衽的 衣服.被发左衽是一个成语,指古代中原地区 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又如异 人衣楚服之事.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