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74
劳动法发展史任何一门法律都有着或长或短的发展史,为了深入的研究劳动法,我们应当研究劳动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发展的趋势,从而了解劳动法的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先阐述世界范围内劳动法的起源,发展及总的趋势(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的意义,19世纪的劳动法,20世纪前半期的劳动法,20世纪后半期的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概况),然后再着重阐述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及我国的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系。
世界范围内: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的规定。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也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我国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所制定的许多法律,对于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也有过一些具体的条文。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关系表现为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
但是,无论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或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其共同的特点是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众所周知,劳动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的,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在资本社会中,劳动关系(即雇佣关系)是获得人身自由的工人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在表面上有了平等的关系,可是由于劳动力是商品,这使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因此,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把调整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列入民法的债篇之中。
例如,资产阶级最典型的民法----法国拿破仑民法典。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除了用民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外,还制定一些“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劳工法规》使职工被迫接受资本家规定的苛刻条件,强迫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特点是强制规定最高限度的劳动报酬数额和延长劳动时间,使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从而严重危害工人健康。
产业革命后,随着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势力大大加强,而大多数劳动者由于生产资料被剥夺,在饥饿和失业的威胁下,被迫接受资本家所规定的苛刻条件。
SHIHUA492021·5法治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规定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1922年8月16日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立法运动,提出《劳动法大纲》19条等。
大纲中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享受劳动保险以及保护女工、童工等。
大纲规定,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男女工,禁止18岁以下的男女工担任剧烈、有害卫生及法定工作时间外的劳动,重工的法定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等。
大纲发布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全国工会要求向工人广泛宣传,征求工人的意见。
要求将《劳动法大纲》纳入宪法,但是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劳动法大纲》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才产生了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劳动立法。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政府也曾公布过许多劳动法令,如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过《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48年8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对解放区的劳动问题提出了全面的、详尽的建议,对调整劳动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
各个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不少劳动法规。
而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相关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目前,我国劳动保障的相关法规如同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厦,不但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风雨不动安如山”。
然而,它的由来与变革,却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劳动法历史故事的史话502021·5512021·5决于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必须要有法治来保驾护航。
作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又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国祥参与了劳动法起草工作。
中国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进程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同样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因此,尽管在中国古代甚至早在西周奴隶制时期便有了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历朝历代的封建法典中总少不了相关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定,但中国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终究没能发展出独立的劳动法。
劳动法传人中国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随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早期工人阶级的出现,外国关于劳动法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慢慢渗入中国。
但中国的首次劳动立法并不是由清政府完成的,而是由取代它的统治地位的北洋政府完成的。
不过,此时的劳动法徒具形式,它不过是反动政府借以镇压工人运动的工具罢了。
北洋政府之后,中国劳动法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单行劳动法律法规在数量上比北洋政府时期多了数倍;其次,在调整范围上也有了很大扩展,国民政府时期的劳动立法涵盖了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团体等诸多方面;再次,国民政府时期还曾就是否制定劳动法典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虽然相比北洋时期,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多少表现出些许的进步,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因此,工人阶级还是没法真正受到劳动法字面规定的有效保护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劳动立法的状况,在其成立的第二年,便领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发出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知》,并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案大纲》。
这三个文件不仅指导了工人阶级与北洋军阀的斗争运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打下了基础。
1931年,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但由于该法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许多条款规定了过高的劳动条件和过高的物质待遇而难以实际施行。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特殊的形式条件下,边区政府以既照顾抗日的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又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改善工人的生活这一方针,进行了劳动立法。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一、劳动法的起源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是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工厂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保护的要旨。
劳动法产生的则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国际劳动法思想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
第一次由国家政府提出召开国际劳动会议、开展国际劳动立法的倡议是瑞士。
《国际劳动宪章》是国际劳动立法的重要依据。
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1944年我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常任理事国。
1944年6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第二十六届劳工大会,通过著名的《费城宣言》。
第一次劳动立法会议展开地点-柏林。
1、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较晚,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初。
2、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段“工厂立法”的开端。
3、北洋政府于1923年由农商部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是我国第一个劳动立法。
4、政务院195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二、外国劳动立法概况(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长度的法律。
(现代意义上劳动法产生的标志)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一)旧中国的劳动立法广州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法是北洋政府于1923年由农商部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颁布了《工会条例》,承认了公人与雇主团体立于对等之地位。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劳动立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农村根据地的最重要、最完备的劳动立法。
(三)新中国的劳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法发展1949-1956建立和形成期1957-1976复苏到低谷时期;1976-现在恢复到大发展时期。
第四章我国劳动法的历史第四章我国劳动法的历史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旧中国劳动立法概况,理解和掌握建国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对我国劳动立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时间:主要内容: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二节建国后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一、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我国20世纪初期产生了劳动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劳动法规定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公布的《暂行工厂规则》,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工厂法。
这个法规是“二七”惨案以后,军阀政府为了缓和工人斗争情绪而制定的,这一规则虽然公布了,但并未付诸实施。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工厂法》作为调整劳资关系的基本法,但实际上也未付诸实施。
后又相继制定了《工厂法实施条例》、《团体协约法》、《工厂检查法》等。
这些法规虽然也规定了八小时工作、休假、劳动保护等制度,实际上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这些规定是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的。
二、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始和继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劳动立法工作。
1921年7月7日成立了全国职工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自1922年至全国解放前夕,共召开了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进行了长期斗争。
“劳动立法运动”开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大纲,就劳动者的劳动权、罢工权、组织工会权、休息权、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权、劳动报酬权、受教育权等提出了原则要求。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颁布了《工会条例》,内容包括:承认工会地位、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团体契约权、要求雇主开联席会议承认工会有参与仲裁劳动争议的权利、承认工会有罢工权、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参与决定工作时间及改良劳动条件权,等等。
这个条例得到了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对推动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极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颁布了许多保障工会权利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法规。
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中国劳动法是我国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规范,它主要通过维护和促进劳动者的权利来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这也是中国劳动法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国劳动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朝时代,当时的政府就有一个法律来管理政府雇员的劳动权利和义务,有关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也得到了确立。
比如,汉朝的刑法《汉书凤阙犯罪志》中已经提出了农民要缴纳税款以及农民免受下贱处置的规定。
随后,宋代政府强制实施财政制度,规定农民向政府定期缴纳赋税,以此来维护农民的劳动权利。
在清朝,明治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取消下贱制度和实施财政改革的政策,但是对劳动者的保护依旧比较有限。
1906年,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会计准则》,强制规定经济管理者必须遵守劳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劳动法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1945年,华公会发布的《国民党社会主义建设政策》就提出了实施劳动法的政策,要求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此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强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中国政府提出要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制度。
1951年4月30日,中国颁布正式的《劳动法》,强制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政府按照“以民为本”的方针,改革劳动法,为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进一步的保障。
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劳动法律也面临着改革和建设的重大挑战,政府坚持以劳动者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法律下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调整,更好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可以说,中国劳动法的发展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是由古至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产物。
从古代的天朝到现代的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从无法管理劳动者权利到逐步实施劳动法维护劳动者权利的历史进程。
中国劳动法律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它仍在日新月异,为实现“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世界第一部劳动法
(实用版)
目录
1.世界第一部劳动法的概述
2.世界第一部劳动法的历史背景
3.世界第一部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4.世界第一部劳动法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世界第一部劳动法】
世界第一部劳动法是指《工厂法》,它是在 19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制定的一部法律,旨在保护工人的权益和改善工作环境。
这部法律是世界劳动立法的开端,对后世的劳动法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
19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手工业,工人阶级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工人们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
为了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英国政府决定制定一部专门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即《工厂法》。
【主要内容】
《工厂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时间: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间,禁止了童工和女性夜间工作,确保工人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2.工作环境:规定了工厂的工作环境标准,包括通风、照明、卫生等方面,以保证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3.工资待遇: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并要求雇主按时足额支付
工资。
4.劳动纪律:规定了雇主对工人的纪律管理,禁止了体罚和侮辱工人的行为。
【影响和意义】
《工厂法》的颁布实施,对英国乃至世界劳动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劳动立法的先河,为后世劳动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工厂法》的实施也促使企业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待遇,对于
维护工人权益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