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240.95 KB
- 文档页数:4
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档(2)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摘要】:由于苏联在70年代乘美国实⾏战略收缩之机⼤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
⾥根政府前期全⾯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增强实⼒,"遏制"苏联的扩张,推⾏"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临新的抉择。
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战略为遏制外交战略,遏制战略是贯穿整个冷战史的美国⼤战略,其制定和实施毫⽆疑问是美国政府的政治⾏为,对它的政治性解读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容易被⼈们接受的。
⼀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标:在维护西⽅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发展,政治、经济关系的互动是不平衡的互动。
冷战时期,美国对战略、政治、军事安全利益的考虑超过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甚⾄不惜耗费巨资在全球与前苏联展开争夺。
但经济利益仍然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标,美国甚⾄会不惜发动战争来摆脱经济衰退。
美国遏制前苏联的⽬标是双重的,维护美国在政治和军事安全上的利益是遏制战略的根本⽬标,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是遏制战略的重要⽬标。
⼆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经济⼿段或经济战略在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运⽤,就是美国实现遏制战略的基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冷战的全过程,是东西⽅冷战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经济遏制。
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切⼿段并综合运⽤国家的各种⼒量去实现战略⽬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段的具体化。
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其旨在通过管制美国及其西⽅盟国与以前苏联为⾸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贸易,禁⽌向社会主义国家出⼝战略物资,以阻⽌其经济、军事实⼒的增长,并最终实现遏制战略的⽬标。
美国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实践美国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实践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以防止苏联扩张,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促进民主、自由的推广为基础的。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实践是众所周知的,这篇文章将探讨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政策和实践的一些方面。
一、美国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1. 伊斯坦布尔宣言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美国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发表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外交政策的方针,即向欧洲各国提供经济援助,以加强它们的防御系统,以防止苏联的扩张。
2. 空中运输援助1950年,苏联对北韩入侵南韩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展了一个名为“空中运输援助”的计划,将大量军事物资运送到朝鲜半岛,帮助南韩抵御北韩的入侵,并防止苏联的扩张。
3. 东京宣言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东京发表了一篇名为“东京宣言”的演讲,提出了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方针,即防止苏联和中国的扩张,防止冷战进一步升级,维护世界和平。
东京宣言用较为明确的方式阐述了美国在这一冷战时期的政策和实践方向。
二、美国冷战时期的实践1. 冷战军备竞赛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武器研发和军工生产,最著名的是核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的核武器扩散,也使人们在头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被核战争破坏的恐惧所笼罩。
2. 维护盟友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便是拉拢盟友,通过向其提供军事或经济上的援助来保持友谊。
这一政策最根本的目的是阻止苏联的扩张并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3. 经济援助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支持战略利益向一些国家提供大笔援助,它认为这种援助有助于巩固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以保护美国的利益。
据统计,美国在冷战时期向欧洲等地区提供的援助金额达数百亿美元。
结论在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苏联的扩张并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基础的。
这种政策的实践需要多种手段,如加强武装力量,拉拢盟友,向一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等。
利益与外交政策美苏冷战时期的博弈在20世纪的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无处不在。
利益成为了他们外交政策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在这一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外交政策,并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美苏冷战时期的利益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都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并将其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美国以民主、资本主义为理念,致力于推动自由市场经济、保护民主制度,并维护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苏联则以共产主义理念为准则,试图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到全世界,保护其在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
因此,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土控制、经济资源等方面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
二、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都被利益所驱动。
美国通过实施遏制政策,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并保护其在全球的利益。
而苏联则通过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与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联系,来扩大其影响力并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利益与外交政策的互动中,两国采取了一系列相互制衡的措施。
例如,美国通过建立军事同盟(如北约),加强了与西方盟友的合作,以抵御苏联的威胁。
苏联则通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来巩固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
双方还相互对抗,通过研发核武器和进行太空竞赛等手段来彰显自己的实力。
三、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影响美苏两国的利益争夺和相互对抗不仅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对全球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冷战期间的美苏对抗导致了全球的分裂。
世界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分裂不仅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还造成了许多地区冲突,如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其次,美苏两国的冷战竞争也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双方在军事、航天、科技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美苏之间的利益博弈还对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与冲突冷战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它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苏联之间。
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对峙和冲突,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
当时,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但他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使得两国关系紧张。
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代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国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
在冷战初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军事竞赛。
两国都试图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来保持军事优势。
这导致了军备竞赛的加剧,使得两国的军事开支大幅增加。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武器实力,形成了所谓的“相互威慑”局面。
除了军事竞赛,美苏之间的对峙还表现为政治和经济上的角力。
美国通过建立北约等军事联盟来遏制苏联的扩张,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共产主义革命和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冷战局势更加紧张。
然而,冷战并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和政治对抗。
它也涉及到了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竞争。
美国通过推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试图影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苏联则通过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和成就,试图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在科技领域,两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太空竞赛。
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这使得美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加大了自己的太空计划。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和冲突对两国的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冷战加剧了反共情绪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军事研发和军备生产的投资,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然而,冷战也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和对外政策的争议。
在苏联,冷战加剧了国内的压力和矛盾。
政府通过镇压异议和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然而,这种做法也导致了经济的滞后和社会的不稳定。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对外政策比较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场史上前所未有的冷战。
在这场冷战中,两国不仅在军备竞赛、科技领域、文化交流等方面互相竞争,也在对外政策上互相比较,力求优势。
那么,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哪些特点和差异呢?我将在本文中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苏联对外政策特点和策略1. 战斗民族心态苏联的对外政策可以被概括为军事外交+革命宣传。
在苏联对外交往中,军事力量是最主要的工具。
苏联崇尚强大、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喜欢用自身的军事实力来展现自己的强大和威猛,这也基于俄罗斯百年的战斗民族心态。
从苏联成立之初开始,苏联政府就重视自己的军事实力,严格控制军队,对军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反恐演讲和训练,增强了军队的韧性和战斗力。
2. 革命宣传苏联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内涵等在全球范围内是优越的,因此要推广自己的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
这也是苏联在对外交往中最具有特点的地方。
苏联在世界上极力宣传自己的各种政治理念,并要求其他国家也单向的效仿。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向中国秘密提供了核技术,并帮助建设中国自己的核武器;而为了扩大自己在非洲和亚洲的影响,苏联也援助过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家。
二、美国对外政策特点和策略1. 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冷战期间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为主要政策,它的对外政策基于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考量,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获得更广泛、更稳定的支持。
这种政策使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放大了它的影响力,也巩固了它作为资本主义阵营最大阵地的位置。
美国支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为这些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保障了这些国家在全球领域的地位和发展。
2. 统一经济领导美国以统一经济领导为策略,追求建立起一个在世界各地制度趋于统一的协议,以此保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策略使美国在冷战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更加注重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联系。
冷战时期的美国与苏联关系冷战时期的美国与苏联关系被广泛视为国际政治史上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力量之一。
在这个时期,美国与苏联成为两个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对抗的超级大国。
这场冷战的同时,两个国家的互动关系异常紧张,无论是在外交,经济还是在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背景1945年-1991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已经延续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
这个时期,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高度敏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可能引发全球战争。
冷战的起源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美国对苏联意图不明确的侵略政策,即扩张政策,这种扩张政策会危及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美国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军事、技术、科学以及文化、经济等等方面的施压手段,试图压制苏联的扩张活动,维护自己的地盘和地位。
原因美国与苏联的交恶是由于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存在深刻分歧和对抗。
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支持民主自由,重视人权。
而苏联则坚定支持共产主义制度,重视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
这种分歧形成了美苏之间对抗的基础,两方尝试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美国占据了西方国家世俗文化霸权,苏联则占据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发展中国家的先锋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关系曾达到了空前紧张的地步。
这次危机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表明彼此之间的缺乏信任和意愿。
影响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对全球层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美国和苏联都在使用反间谍、间谍行动和军事行动等各种手段来刺探对方的情报。
这场冷战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美西方、苏东社会主义阵营。
这种划分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
柏林围墙的建立只是这一分裂的一个例子,它代表着东西两边之间的隔离和断裂。
长期以来,冷战期间对美国和苏联关系的重新思考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在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和沟通。
“诺维科夫报告”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何伟内容提要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撰写了一份题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政府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判断,对冷战爆发前的苏联对外政策产生了某种影响作用。
中外学术界对这份报告颇为关注,本文认为如果把诺维科夫报告视为苏联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同凯南的“八千字长电报”相提并论是不确切的。
关键词“诺维科夫报告”美苏关系冷战起源1946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的报告——《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下称“诺维科夫报告”)在封沉多年之后于1990年被苏联学者披露出来。
1991年该电报内容被刊登在美国《外交史》杂志第15卷第4期上。
1993年,肯尼斯·杰森编写的《冷战起源》[1]一书中又将这篇报告置于开篇的重要位置,与乔治·凯南[2]和弗兰克·罗伯兹[3]的电报和报告并列,试图引导研究者中将三者加以比较,并试图揭示其中的联系或关系。
“诺维科夫报告”这一资料的提出给冷战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新的视角,以至在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出版的许多有关冷战史或世界通史性质的著作中,都将该报告作为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性文件。
但是,据笔者所察,无论是肯尼斯·杰森,还是其他学者的这种比较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原因仍然在于有关背景资料的不足。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研究也由于诺维科夫报告的披露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各种涉及冷战的著作、文章虽然没有像美国史学著作那样将诺维科夫报告视为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性文件,但也无一例外都将其作为填补冷战史空白的文件列入客观史实陈述之中。
但是把诺维科夫报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分析的文章却极为鲜见。
张盛发在《斯大林与冷战》中用6页的篇幅对该报告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4]。
林军在《俄罗斯外交史稿》中认为“诺维科夫报告”在冷战起源的影响方面“不亚于凯南的‘长电报’”[5],但仍语焉不详。
本文试图从“诺维科夫报告”产生的背影、电文内容以及它在冷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对其作一论述,并且将其与乔治·凯南著名的“长电报”进行初步的比较。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冷战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引发的。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以及他们各自的盟友之间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对抗态势,这种对抗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还包括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对峙的多个领域以及最终的缓和期,系统地探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
一、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两个相对强大的大国阵营,一个是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二、对峙的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美苏两国通过竞争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政策的差异来展开对峙。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价值,提倡自由市场经济,积极发展全球同盟关系,倡导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而苏联则推崇社会主义模式,并试图通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美国形成了政治上的对立。
这种政治对抗使得全球地区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对峙的经济领域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激烈的对峙。
美国通过提供援助、经济合作等手段,扶持西方阵营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援助、贸易合作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
这两个大国在经济上进行了长期竞争,旨在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四、对峙的军事领域冷战期间,军事领域是美苏对峙最为突出和紧张的领域之一。
为了争夺军事优势地位,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发展核武器,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种剑拔弩张的军事对抗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紧张局势,给国际和平带来了巨大风险。
五、对峙的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美苏两国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对抗。
在这场对抗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期间的一些主要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及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来应对苏联的扩张。
遏制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来限制苏联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建立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加强与欧洲盟友的合作,以抵御苏联的军事威胁。
同时,美国还通过经济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向战后的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加强其抵抗苏联的能力。
这些政策和决策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维护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
其次,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干涉政策,以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
美国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因此积极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如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南韩和南越进行军事援助。
此外,美国还通过秘密行动和政府间合作,推翻了一些亲苏联的政权,如在伊朗和智利。
这些干涉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反映了美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决立场。
另外,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核威慑政策。
核威慑是指通过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慑对手,以防止战争爆发。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其核武器库存,以确保其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这种核威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冷战期间的相对和平,因为双方都知道战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在冷战期间主导了建立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如马歇尔计划和中东援助计划,来与其他国家建立紧密的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
这些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塑造了后来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美国在冷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这些政策和决策包括遏制政策、干涉政策、核威慑政策以及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在冷战时期,随着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剧,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对外宣传,将其演变为一种冷战的工具,在政治文化以及国家使命中充分的凸显了文化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可以说,这种文化外交在冷战时期为美国赢得了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此文章主要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在实际上其是严重的背离了文化外交的自身属性,虽然在冷战时期文化外在客观上为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也导致美国自身的国际信任度以及软权利不断的下降,对此下文就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1.美国文化外交产生背景在冷战全面展开之后,美国社会就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政治辞令、立法以及相关经费支持的方式大力开展文化外交,继而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
其中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文化外交手段在这段时间变得尤为重要,美国政府也通过风格中方式与手段表明其支持“民主建设”,其中较为凸显的就是涉及到相关文化外交机构的变革,这样方式主要就是为了适应与苏联开展的文化冷战的实际需求。
2.美国文化外交发展进程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霸权争夺在美苏之间较为凸显,其中美国总体在实践中通过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心理手段以及文化手段开展了所谓的“真理之战”。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也逐渐的开展了一些文化外交活动,对此美国为了获得政工,将国家安全作为借口,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外交进攻型功能(cultural offensive ),其具体措施有:完善教育文化交流与立法,通过此项法律在实践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宣传,为相关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强化政府的相关管理力度。
肯尼迪通过设立专业开展教育以及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职位,充分的融合国务院教育以及文化事务司等相关涉及到文化与相关教育项目的部门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而提升其整体的运行效果,及时的补充各种专业的人才;创建“和平队”(Peace Corps ),通过对年轻人进行招募,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宣传。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在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由于意识形态、领土问题等原因,双方出现了极度的对抗态势,进而形成了冷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采取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互相对抗。
一、政治策略1.统一国际社会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所处的两个阵营,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不可避免。
因此,每一方都希望尽可能地统一国际社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策略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利用其他国家,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
2.加强军备竞赛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冷战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政治策略的表现之一。
双方都在积极提升自己与对方的军事实力,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及对对方的威慑作用。
这也间接促进了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3.推动意识形态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尤其重要。
因为,两方之间的政治体系、文化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对立。
美国和苏联采取的政治策略包括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扶植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运动。
二、军事策略1.战略核武器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多次进行了战略核武器的开发和试验,从最初的“原子弹”到后来的“氢弹”。
军备竞赛的热潮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了顶峰。
两方拥有的核武器威慑作用极强,例如双方采取“二次打击原则”,即假设其中一方用核弹攻击对方,另一方有足够的核武器进行反击,这种策略就大大降低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2.间谍活动冷战时期,间谍活动也成为美苏两国之间互相侦察和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
两国都成立了自己的特工组织进行间谍活动,在领土内开展间谍活动,并在对方领土内进行情报搜集等。
这也是两方间的一种复杂的考虑和政治策略。
3.军事同盟及外交手段在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策略,与西欧、日本等国家组建了北约反共军事同盟。
对抗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集团,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中心任务。
苏联在反击过程中,通过主动进攻、武力侵占、对非盟政策等措施来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
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
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
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
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1.遏制战略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2.解放战略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
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鼓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了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迹象。
3.缓和战略1969年1月尼克松(1969—1974)就任之际,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局势: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对手苏联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元陷入危机,越战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
尼克松面对现实,明确承认美国力量有限。
1969年9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对亚洲友邦将格守“条约义务”,同时也希望友邦国家对自身的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卫负起主要责任。
关岛讲话的精神即战略收缩,随即成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
尼克松主张用“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处理美国的对外事务,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别要利用日本和西欧来分摊防卫任务;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建立一支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以对话和谈判为重要手段,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明智的谈判,并从“五大力量”和“三角关系”出发搞均势外交,以实现力量平衡,削弱自己的主要对手,确保美国在不利的形势下争取有利地位。
根据这些原则,尼克松政府实行“欧洲年”政策,提升并加强欧美关系;确立“现实威慑战略”(即“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此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追求双方的同等安全,从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美苏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了123次会谈,最终签署了《反导条约》;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中心是结束越南战争。
尼克松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的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的理念。
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4.“以实力求和平”战略1981年初,里根(198l一1988)上台执政。
里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这种形势对美国乘机反攻十分有利,因此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反击战略。
里根反击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在军事领域,大规模扩充军备,提出开支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六年计划,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也有意借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把第三世界作为与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具体是,加强支持亲苏国家内部的反政府武装;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援助支持亲美国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美国的势力和影响,阻止苏联的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领域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措施,如恢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以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和波兰政策,加强北约组织,协调盟国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总战略,对中国推行务实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里根的反击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中的守势局面。
5.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布什(1989—1992)在1989年1月上台之时,正值苏联陷入内外交因之际。
苏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内外政策,寻求与西方关系的根本缓和,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整个苏东处于剧变之中。
在此背景下,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东正在从事改革的有利时机,运用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优势,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苏东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其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
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遏制政策的继续,但追求比遏制更大的目标:在外交上,要求苏联尊重东欧国家的自主权,抛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支持东欧改革,以便为东欧的和平演变扫清道路:在军事上,要求苏联将军事力量削减到对西方无威胁的程度,以便美苏双方保持尽可能低水平上的军事力量均势;在政治上,要求苏联向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民族自决、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靠拢,实行持久的政治多元化;在经济上,要求苏联在美国的帮助下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东欧国家相继剧变,苏联也从国内改革的失败走向瓦解,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之海湾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宰世界的野心大大膨胀。
但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面对这种形势,布什政府提出又一新的全球战略一一世界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战略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发展,其主要设想是:确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力求发挥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带头作用”,在西方世界的“核心作用”,对盟国安全的保护作用;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其着眼点由消除苏联威胁转向消除冷战后的地区安全威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世界新秩序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秩序的重点是美国领导的“自由统一的欧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美国安排的“中东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