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 格式:docx
- 大小:22.84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被誉为“国粹”。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常识知识: 1. 中医的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杂病三大类。
外感疾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内伤疾病是指因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杂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望病人的外表、神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切是指按照经络、腧穴等进行触诊。
3.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的核心治疗方法,中药具有温通、祛邪、补益等功效。
4.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提倡“养生”。
中医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等。
例如,中医认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饱、过饥等。
总之,中医常识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使用中医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保健知识。
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中医知识,健康生活。
- 1 -。
一、中医内科1.感冒: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其他上呼吸道感染2.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时3.哮喘:4.喘证: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癔病等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心悸: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7.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8.不寐:神经症,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贫血、肝病等以失眠为主要表现时9.痫病10.胃痛: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11.呕吐12.腹痛13.泄泻: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14.痢疾15.便秘: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16.肠痈17.黄疸18.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五官科疾病的头痛、部分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19.眩晕:耳性眩晕(梅尼埃病、耳石症、晕动病)、脑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他原因(血压异常、神经症、眼部疾患及外伤等)所致眩晕20.胁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21.中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其表现者22.汗证: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23.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和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等以其为主要表现者24.淋证: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尿道综合征25.癃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26.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27.腰痛: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某些肝脏疾病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28.郁证:神经衰弱、癔症、抑郁症、焦虑症,抑郁状态以及绝经期综合征有其表现者29.血症30.虚劳: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表现,可参考其辨证论治31.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症的临床表现时32.痉症33.中暑:中暑和高温损害(热痉挛、热衰竭)34.内伤发热: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35.积聚: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与“聚”关系密切36.颈椎病37.腰椎间盘突出症二、中医外科1.疖:疖、头皮穿凿性脓肿2.蛇串疮:3.水痘4.痄腮:5.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6.乳癖: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7.粉刺;痤疮、慢性毛囊炎、皮脂腺囊肿8.瘾疹:荨麻疹9.痔:痔疮10.阳痿:勃起功能障碍11.男性不育症:不育症12.跌打损伤:刀枪、跌扑、殴打、闪挫、刺伤、擦伤、运动损伤三、中医妇科1.月经先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2.月经后期:月经稀发3.月经前后无定期: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月经过少: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计划生育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5.月经过多: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6.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7.崩漏: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8.绝经前后诸证: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放射治疗后、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者9.带下过多:各种阴道炎、急慢性子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10.胎漏、胎动不安四、中医儿科1.积滞:小儿消化不良2.厌食:厌食症3.鼻渊: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4.口疮: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5.咽喉肿痛:感冒、扁桃体炎、百日咳、咽喉炎6.耳鸣耳聋:耳科病变(中耳炎、鼓膜穿孔)、急性热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颅内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梅尼埃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1.儿科:心肌炎、肺炎、鼻炎、咳嗽、哮喘、腺样体肥大、抽动症、吃饭困难、挑食厌食、积食、复发性腹痛、免疫功能紊乱2.妇科:月经紊乱、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带下病、盆腔炎、不孕不育、中药保胎、产后病、HPV阳性、子宫肌瘤、宫颈癌3.肿瘤科:胃癌、喉癌、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恶性肿瘤术后预防复发、转移和癌性疼痛的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的中药增效解毒方面4.肺病科: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肺心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顽固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慢性咽炎、荨麻疹、更年期综合症5.消化科: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
中医疾病分类法基于中医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将疾病按照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病程进行分类和归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疾病分类法:
1.八纲分类:八纲是指寒热表里、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用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包括寒、热、寒热同证、虚、实、表、里、表里合证八个纲目。
2.证候分类:中医将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
例如,痰饮、气滞、血瘀等就是常见的中医证候名词,用于描述疾病的特征。
3.病机分类:中医将疾病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如痹证(关节炎)、湿证(湿疹)、瘀血证(血栓)等。
4.脏腑分类:中医认为身体内部的脏器系统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脏器系统的病变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常见的如肝病、心脏病、肾病等分类。
5.经络分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根据经络受累程度和方位可以分类,如阳明经证、太阳经证等。
需要提醒的是,中医疾病分类法与西医的疾病分类法存在差异,不同的疾病分类方法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对应。
在实际中医临床应用中,医生会综合运用不同分类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中医疾病的分类名称可以根据病症特点、病因、病机、脏腑等方面进行划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1. 外感病:外感病是指通过呼吸道或经络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腮腺炎等。
中医理论认为外感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可以根据病情轻重和病因进行进一步分类。
2. 内伤病:内伤病是指由内因所致的疾病,如肝炎、胃炎、高血压等。
中医认为内伤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当、过劳过度等因素相关。
内伤病根据不同脏腑的受累可以分为肝病、胃病、心病等。
3. 中风病:中风病是中医专有的一个疾病分类,主要指中风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如瘫痪、言语不清等。
中医认为中风多由痰火、血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4. 疳积病:疳积病是指儿童因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疾病,如佝偻病、口炎等。
中医认为疳积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5. 黄疸病:黄疸病是指体内黄疸素沉积过多所致的疾病,如肝炎、胆结石等。
中医认为黄疸病多与湿热、气滞等因素有关。
6. 气虚病:气虚病是指机体气虚导致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虚型哮喘等。
中医认为气虚病多与脾肺气虚有关。
7. 血瘀病:血瘀病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血栓等。
中医认为血瘀病多与气滞、瘀阻等因素相关。
8. 寒湿病:寒湿病是中医专有的一个疾病分类,主要指由寒湿邪气引起的疾病,如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寒湿病多与寒湿蕴结、气滞痰浊有关。
9. 痰湿病:痰湿病是指体内湿气痰涎郁滞所致的疾病,如湿疹、哮喘等。
中医认为痰湿病多与脾胃湿浊、肺肾失调有关。
10. 虚病实证:虚病实证是指疾病表现为虚证和实证混杂的状况,如亚健康、慢性疼痛等。
中医认为虚病实证多与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有关。
以上只是一部分中医疾病分类名称的介绍,中医疾病分类非常丰富而复杂,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