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综合思维)2.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
(区域认知)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自然系统(1)特点: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环境问题的产生(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其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 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损害了其支撑服务功能。
【高中地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1、沙尘暴原因:① 自然条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 人为的:植被破坏。
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和城市。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地理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 生物措施:保护现有植被和种植树木;② 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 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原因:① 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大风;② 人为因素:森林砍伐、开垦和放牧。
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土壤侵蚀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
地理分布:黄土高原,南部丘陵山区。
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措施: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大力植树种草;严禁开垦陡坡。
5、公害病原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
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
危害:对人体健康有害,有中毒症状。
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地理分布:城市郊区、河流、湖泊和海洋。
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用低残留量的化肥和杀虫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7、赤潮原因:① 自然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水交换减少;营养丰富。
② 人工:含氮、磷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