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6
肾性贫血的治疗进展摘要】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呈正相关。
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还有补充铁剂、左卡尼汀、叶酸、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及纠正继发性甲旁亢、充分透析与避免感染和炎症、造血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使肾性贫血的患者摆脱了长期依赖输血的困境。
目前,持续性EPO受体活化剂(CERA)的应用已进入III期临床;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新激动剂肽(Hematide)和低氧诱导因子(HIF)稳定剂的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本文就肾性贫血的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75-031 肾性贫血的治疗1.1 rHuEPO的临床应用肾性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通常于肾小球滤过率(GFR)〈20-30ml/min时发生。
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绝对和相对缺乏。
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临床应用已20余年,对于肾性贫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90%以上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EPO由肾脏分泌产生,可与红系祖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促进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红母细胞成熟,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红细胞膜抗氧化酶功能,从而使红细胞产生增加。
纠正肾性贫血的目标值血红蛋白为110-120 g/L,红细胞压积(Hct)为33%-36%[1]。
rHuEPO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和皮下注射两种方法。
常规剂量为每次50-100IU/kg,每周3次给药。
若使用一月网状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增加应加量;若任意两周内血细胞比容增加〉4%则减少用量。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大剂量(10000IU)每周1次皮下给药的方法可有效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安全性与常规方法无明显差异,而且与每周分次给药相比,减少了注射次数,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肾性贫血的最新治疗进展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疗法EPO疗法是治疗肾性贫血的首选方法。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目前,第三代 rhEPO 已经上市,其在改善贫血、降低铁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2. 铁剂治疗铁剂治疗是肾性贫血的辅助治疗手段。
口服铁剂是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铁吸收障碍,此时可考虑静脉注射铁剂。
目前,新型铁剂如蔗糖铁、羧基麦芽糖铁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3. 维生素 B12 和叶酸治疗维生素 B12 和叶酸缺乏是导致肾性贫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
目前,口服和注射给药两种方式均可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雄激素治疗雄激素在红细胞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部分对EPO疗法反应不佳的患者,雄激素治疗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选择。
目前,常用药物有睾酮酯、二氢睾酮等,但需注意监测雄激素水平,避免副作用。
5. 骨髓移植对于部分难治性肾性贫血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
然而,骨髓移植风险较大,需充分评估患者状况和移植风险。
6.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肾性贫血研究的热点。
新型靶向药物如PDE5抑制剂、JAK抑制剂等,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可能为肾性贫血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7.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肾性贫血的另一研究热点。
目前,多项临床试验正在研究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肾脏、恢复EPO生成能力的方法。
若研究成功,干细胞治疗将为肾性贫血患者带来全新希望。
总之,肾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随着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未来肾性贫血患者将拥有更多治疗选择,提高生活质量。
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陈婷;许丽丽;陈彩合;黄文辉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2(35)24
【摘要】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特征和并发症,与患者肾脏疾病的进展、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预后等相关。
红细胞生成刺激素和铁剂已广泛用于治疗肾性贫血,副作用相对较小。
缺氧诱导因子和铁调素通路参与了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最近针对这些途径的药物在治疗贫血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的疗效。
本文回顾了肾性贫血的传统治疗药物及新的治疗选择,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173-4175)
【作者】陈婷;许丽丽;陈彩合;黄文辉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肾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6.9
【相关文献】
1.强肾固精方联合ACEI类药物治疗肾性高血压和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2.血液透析充分性对药物治疗肾性贫血的意义
3.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4.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5.从肾性贫血发生机制的新进展探讨中医药研究肾性贫血的潜在靶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29T07:22:59.01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1期作者:李悠刘中柱通讯作者[导读]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李悠刘中柱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154003)摘要:针对肾性贫血,其属于一种慢性肾脏病患者在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因素为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严重缺乏。
应用低氧诱导因子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对EPO基因的转录进行有效调控,促进人体红细胞的生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对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HIF-PHIs)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开发,此类药物的安全性更高,临床作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肾性贫血如果患者肾功能下降,肾性贫血的发生率就会提高,为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不同药物的有效应用,虽然低氧诱导因子具有非常好的作用效果,但是若长时间应用此药物,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1]。
对此,本文分析了不同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对肾性贫血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借鉴价值。
一、应用现状在大部分慢性肾脏病 (CKD)患者治疗中,一般都会发生出血。
现阶段,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SAs),或者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已在临床肾性贫血治疗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将已经改善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应用到了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此药物可以降低铁调素水平,实现对铁代谢的有效调节,在提高总铁结合能力的同时,减少对铁补充剂的需求量。
通过对低氧诱导因子的分析,发现在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可以对转录因子进行有效调控。
在正常情况下,HIF-α 亚基一般会被氧化,并且其可以与von Hippel Lindau 蛋白有效结合,易于降解。
脯氨酰羟化酶属于一种低氧诱导因子,可以对限速酶进行降解,并且在缺氧条件下,脯氨酰羟化酶活性也会降低。
肾病内科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肾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在肾病内科中经常遇到。
它是由于肾脏功能不全或慢性肾病引起的贫血现象。
本文将对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论述。
一、肾性贫血的诊断肾性贫血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临床表现观察:肾性贫血患者常表现为乏力、疲劳、心慌、头晕等症状,同时伴随全身疲软、纳差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有所不同,可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
2.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是判断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肾性贫血中,这些指标常常降低。
此外,还需要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尿素氮等,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情况。
3.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可以帮助明确贫血的病因。
在肾性贫血中,骨髓活检通常显示红细胞生成不足,以及相关的肾脏病变。
4.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肾脏超声、肾功能影像学等,旨在评估肾脏结构和功能。
二、肾性贫血的治疗进展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贫血原因的治疗、红细胞生成促进治疗和支持治疗等。
1. 肾脏病因治疗:肾性贫血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治疗原发性肾脏病。
例如,对于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性贫血,应以抗炎、抗免疫治疗为主;对于肾衰竭导致的肾性贫血,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等肾功能替代治疗。
2. 促红细胞生成治疗:促红细胞生成剂是肾性贫血治疗的关键药物。
常见的促红细胞生成剂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
EPO能够刺激骨髓中的红细胞生成,而铁剂则提供身体所需的铁元素。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使用。
3. 支持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肾性贫血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改善贫血相关症状的治疗等。
例如,可以通过优质蛋白摄入、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方式改善营养状况。
三、肾性贫血的预防和康复1. 预防措施:对于慢性肾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是预防肾性贫血的重要措施。
此外,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肾脏功能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贫血状况,也有助于预防肾性贫血的发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27期43投稿邮箱:sjzxyx88@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用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苏金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摘要:目的 综述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用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方法 通过对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用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果 重组人促红素与蔗糖铁联合左卡尼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贫血症状,而且还能减少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一些益气养血的中成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性贫血。
结论 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改善肾性贫血,今后仍然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为肾性贫血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素;机制;联合药物;肾性贫血中图分类号:R692.5;R55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7.020本文引用格式:苏金环.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用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43-44.0 引言肾性贫血是由于肾功能受损,尤其是患者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 或血清肌酐(SCr)浓度>300μmol/L 且血红蛋白降低时导致的正色素正细胞性、增生低下性贫血。
本病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为促红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与红系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和分化。
EPO 的生成减少是导致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肾性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畏寒、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对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都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重组人促红素(rhEPO)是基因重组DNA 合成品,二者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相似。
药效学实验表明,本品可增加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集落生成率,被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肾性贫血,既往研究中也证实了rhEPO 对肾性贫血的有效性,超过90%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使用后血红蛋白上升,但仍有少量患者使用rhEPO 后达不到目标结果,甚至出现EPO 抵抗。
肾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陆宇衡1,毛逸鸣1,吴晶晶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上海200437;2.上海合川莱茵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1103摘要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
现阶段西医对其治疗主要以铁剂、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为主,铁调素通路抑制剂正在研究阶段。
但长期使用上述药品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故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治疗肾性贫血主要包括补益脾肾、活血化瘀、祛除湿浊邪毒、滋补肝阴等。
本文将从西医与中医两方面对目前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肾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56;R692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04.51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LU Yuheng1, MAO Yiming1, WU Jingjing21.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Hechuan Laiy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hanghai, 201103 ChinaAbstract Renal anemia is the main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ith high clinical incidence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mainly treats it with iron supplements, erythropoiesis stimulators, an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s, and hepcidin pathway inhibitors are in the study stage. However, long-term use of the above drugs will cause many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patients, so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renal anemia mainly includes tonify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solving stasis, eliminating dampness, turbidity, and toxins, and nourishing liver yin. 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the current treatment methods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of renal anemia from the aspect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Renal anemia;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显示,在中国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8%[1],CKD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水平,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