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 格式:ppt
- 大小:10.33 MB
- 文档页数:19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知识点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
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
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
绘画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
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
尤其是《人物御龙图》,线条劲挺有力,富有弹性,佩剑男子形象的刻画,线条的表现力等,都更显得成熟。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已露端倪。
分布广泛、多彩多姿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绘画内容。
雕刻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艺美术品。
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制作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
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个高潮,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
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
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蝌蚪书,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
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章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音乐与舞蹈对上层来说,音乐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
起初,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是严格分家的。
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这些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是历史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曾引起一些守旧人士的恐慌和反对,但乐舞的变革同历史进步一样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在科技和文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展示这一时期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
科技方面1.冶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铸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铜器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从最初的原始型态发展为器型漂亮、雕纹精致的艺术品。
同时,铁器的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提升,铁器在军事和生产领域的运用逐渐广泛。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诸侯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解决干旱、水患等问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越王勾践修建的灌溉工程,并且在游览湖泊上建造了人工山和亭台,以增加生态环境的美观和功能。
3.算术和天文学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算盘、尺规等计算工具,这为后来的数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也有很大的进步,比如列出了以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基础的天象表以进行天文观测和预测。
文艺方面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构成了著名的“诸子百家”时代。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孟子强调仁爱之道,荀子注重礼仪秩序等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学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并对后来的政治、道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乐府古乐府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种民谣诗体,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观念。
其中《蒹葭》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巅峰之作,流传至今。
3.战国策战国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历史文学体裁,以记载各国纷争、谋略等为主题。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犀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还展示了各国统治者的智谋和智慧。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为后来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科技方面,冶铸技术、水利工程、算术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而在文艺方面,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古乐府的民谣诗歌和战国策的历史文学都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光彩。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总集,汇集的是到时期的诗歌。
2.楚辞代表人物是(后期国人)。
他运用国方言和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体裁——楚辞。
楚辞文词,富于和色彩。
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是第一个以,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
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一)背景:战国时期,为了保障、发展各国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以国修建的最为著名。
(二)都江堰
1.都江堰是时期郡守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工程。
2. 都江堰的作用:①消除了的,②了大片,使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自建成至今,都江堰一直发挥着的作用。
三、“中医鼻祖”扁鹊
1.扁鹊是时期的名医。
他精通、、、、各科。
2.扁鹊总结出的、、、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所沿用。
望:;闻:;问:;切:。
四、神奇的编钟
1.周朝盛行以和为主要演奏乐器的。
2.为了使演奏时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的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编钟。
3.1978年在发掘出早期的曾侯乙墓。
出土一套,在地下埋藏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
4. 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丰富,反映出我国音乐年前已达到很高水平。
课堂小结:。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一、《诗经》和楚辞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首,分、、三部分。
2、屈原:战国后期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文辞华美,富于浪漫和色彩,代表作是《》,屈原是第一个以的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
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背景:时期,为了保障、发展,各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以秦国修建的最为著名。
2、修建者: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守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3、影响:消除了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4、2000年,和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中医鼻祖”扁鹊1、扁鹊:姓秦,名越人,的名医。
精通、、、、各科,医术高明,名闻天下。
2、影响:他总结出的、、、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后来的所沿用。
四、神奇的编钟1、背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除赋诗外,还要使用乐器,因此以钟和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盛行起来。
2、编钟:为了使演奏时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形状、大小的钟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编钟。
3、意义:编钟音域、音色,反映出我国音乐在多年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练兵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离骚》B、《春秋》C、《诗经》D、《山海经》2、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B、孔子C、屈原D、司马迁3、都江堰市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位于这里。
都江堰修建于A、春秋时期B、西周时期C、西汉时期D、战国时期4、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位于秦国境内②消除了长江水患③灌溉了成都平原大片农田④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5、小明感冒了,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先看了小明的脸色,又听了他的胸部,然后问了一下他的感觉。
请问,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由谁总结出来的?A、张仲景B、李时珍C、华佗D、扁鹊6、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属于A、商朝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7、保存完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钟鼓乐器编钟出土于A、河南安阳B 湖南长沙C 湖北随州D 陕西西安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一、《诗经》和楚辞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首,分、、三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对文艺和科技的重视和发展;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成就;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艺和科技创造意识。
二、教学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诗经:五代的诗集,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文学风貌;–战国文学:以乐府和赋为代表,独特的艺术风格;–戏曲:出现了杂剧和散曲等多种剧种。
2.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铁制工具: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冶铜技术:提高了农具和兵器的制作水平;–农业技术: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的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医药学:草药的研究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图片,让学生对这个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信息获取(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根据指定的资料和参考书籍,运用资料分析和文献阅读的方法,获取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的信息,并整理成PPT形式的报告。
3. 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的报告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设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成就进行详细讲解。
4. 学生探究(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成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和创新。
5. 活动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现场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问。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展示和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的兴趣。
四、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报告的PPT内容和表达是否准确清晰;2.学生在探究环节的发言和观点是否有新颖性;3.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的理解程度;4.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更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艺和科技的实际应用;3.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活动或比赛,提高自己的文艺和科技素养。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经历了政治变革、思想解放与文化融合等多重变革。
同时,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概述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土地的分割和交易促进了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发展。
同时,引入了各种新的耕作工具,如铁犁、铁铤等工具,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还引入了新的农作物,如蚕桑、繁殖技术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艺术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技术在各种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音乐方面,春秋时期的乐曲创作和演奏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如琵琶、箫、笛等等。
在绘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书法作品,它们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3、冶金工艺的革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金工艺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铁器的制作方法日益改善,同时还出现了流金、银、銮器等装饰品,这些使得中国的器物工艺和冶金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冶金技术的提高也为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4、军事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新的兵器和阵法,如长矛、弓箭、盾牌、鱼鳞阵等等。
兵器的质量和制造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阵法和作战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一切都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促进文明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进步。
同时,这些技术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留至今。
2、丰富文化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科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教学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
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第7课中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我们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新课教学】:一、科学技术1、都江堰(1)、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成都西北。
(2)、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3)、工程主持者:李冰父子。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水利专家。
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有名。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秦汉时期的战争破坏,大量的档案文书被销毁,古书上没有李冰的生平记录。
(4)、都江堰的作用: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
成都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起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外江是正流,可排洪通航;内江供灌溉,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当内江水流过大时,江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
都江堰能灌溉农田300万亩。
都江堰的价值:它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还在于,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从而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