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之北京八大院血泪史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八大胡同从何而来?八大胡同又是在何时消失的导语:八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那里有着黑暗的罪恶,也有着美丽的传说。
而今日的八大胡同已经面目全八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那里有着黑暗的罪恶,也有着美丽的传说。
而今日的八大胡同已经面目全非,经过数十年的人事变迁、拆迁改建,早就残破不堪。
历史作家郝晓辉花了将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地图,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八大胡同。
本文选摘自刚付印出版的《勾栏胭脂: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一书,文中段落是老人们的口述实录。
赛金花拯救了北京城八大胡同的传说可多了,赛金花就是一个例子。
可以说中国晚清时代最为风光的妓女,应该就是赛金花。
为什么一直说赛金花呢?因为她对北京有功。
当时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掠夺。
有一个德国兵,喝了酒就到处敲门,结果就敲了赛金花的门。
赛金花的佣人出来一看,是一个外国人,就赶紧叫主人去了。
赛金花觉得事情很严重。
因为赛金花曾经是公使夫人,她的孩子就是在德国出生的,所以她并不害怕,非常平静地用德语和这个人说话,问他是哪国人。
那士兵回答说是德国人。
赛金花问他:“知道瓦德西司令吗?我和他是朋友,我是傅彩云。
”那时候赛金花就叫傅彩云。
德国兵一听吓了一跳,回去赶紧跟瓦德西汇报。
第二天,瓦德西就派车来接赛金花。
接去之后,老朋友相见,瓦德西求赛金花给他办粮草的事情。
因为当时德国来了那么多人,没什么可吃的,打仗没有粮草可不行。
可是赛金花提出两个条件:一,不能伤害无辜,不能随便杀人放火;二,生活常识分享。
八大胡同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
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八大胡同位置示意图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干等级。
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内城,多是官妓。
现东四南大街路东有几条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乐胡同,是官妓乐队演习奏乐之所。
内务部街在明清时叫勾栏胡同,是由妓女和艺人扶着栏杆卖唱演绎而来的。
以后“勾栏”成为妓院的别称。
明清时期,当官的和有钱的饮宴时要妓女陪酒、奏乐、演唱,叫做“叫条子”,在妓女一方,则叫“出条子”。
百顺胡同百顺胡同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门外大街,一是因为这里离内城较近,官员们出城享乐比较方便;二是这里有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门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相当繁华;四是这一带是戏园子、茶馆、酒楼的集中地,吃喝玩乐,可自成一体。
据30年代末的一份统计资料,当时“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这只是正式“挂牌”的,还不算“野妓”和“暗娼”。
老北京的妓女分为“南班”与“北班”两种,一般来说,“南班”的妓女主要是江南一带的女子,档次高一些,不但有色,而且有才。
这样的妓女陪的多是达官显贵,如京城名妓赛金花、小凤仙等。
“北班”的妓女以黄河以北地区的女子为主,相貌好,但文化素养差一些。
“八大胡同”的妓女以“南班”居多,故多为一、二等妓院。
而其它地区的妓院,大多数是“北班”。
当时在京城做官和经商的人多是南方人,因此,“八大胡同”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地界。
西壁营胡同西壁营胡同流传的八大胡同的说法里一种有这个胡同,那时候叫皮条营。
甘家口8号院李春平的故事人物简介:李春平1949年,李春平出生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老红军的后代,当过兵,后退伍到北影厂工作。
28岁那年,因为爱情决斗,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送到农场,成为劳教分子。
迫于社会压力,李春平搬出家门,住进甘家口8号院,过起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同时他还得了肝炎。
为了改变处境,他一心想出国。
就像一部小说,1980年,一位年届花甲的好莱坞女明星在梦中得到启示,她将在中国遇到上帝赐予的最后情人。
在北京饭店,她邂逅了李春平,这个落魄的中国小伙子像极了她的初恋情人。
于是,作为儿子+情人,李春平随女明星来到美国。
12年后,影星辞世,李春平获得了一笔他自己也说不清的巨额遗产。
1991年,李春平回到北京。
15年以来,他以平均每天15000元的速度,以现金方式向社会各界捐献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
今天我却要给大家讲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春平,此人有钱!究竟有多少钱?这么说吧,他自己也弄不清楚。
他住着1500平米,总价值高达8000万的豪宅;他被人称做“劳斯莱斯王”,拥有3辆豪华劳斯莱斯,另外在美国曼哈顿和北京华侨村还拥有大量不动产,凡·高和毕加索的四幅油画。
这人干什么的,哪来这么多钱?要说明白这事情,得从咱北京的甘家口8号院说起。
(解说):200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一辆豪华的敞蓬劳斯莱斯开过了长安街,开进了甘家口8号院。
甘家口8号院,北京城西边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属大院。
从车里出来的这人就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主人公李春平,今年56岁,他是一位美籍华人。
演播室:潮东:这种94年生产的顶级劳斯莱斯,在全世界只有8辆,当年日本皇太子结婚时定了这么一辆,在亚洲的另一辆就是刚才我们见过的这辆了。
你猜猜,李春平这么个大富翁到甘家口这么个平常小院,来干吗?场外音:一定是找人,或者。
潮东:先别忙着猜,咱们先看看一段电影演播室:潮东:(电影片段的情节:看过《基督山伯爵》的人都知道这个细节,主人公邓蒂斯在正要举行婚礼之际,被捕了。
京城部队大院生活的情感记忆作者:李雪晴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46期五朝古都北京常以皇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胡同著称,但在城市的发展沿革中,“大院”也是北京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却并不广泛地为人所知。
北京“大院”文化简单来说,“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才安置的一种居住形式,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各种机关、政府部门、军队和学校纷纷搬进这座古城。
这些各路进京人员数目非常庞大,几乎可以和当时的北京人口旗鼓相当。
到21世纪初期,北京人有四分之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的移民及其后代,北京文化也由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当时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一时无法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
1950年起,部队大院开始在荒凉的北京西郊出现,比如空军大院、海军大院、总后大院等等。
很多大院都是整体采用苏军营房图纸设计的,每个大院都各具特色。
在空军大院长大的马未都曾经在节目里说,部队大院进门都有一个写有题词的影壁,海军大院写有“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而空军大院影壁上的题词则是“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
大院不是北京独有的,尤其是部队大院,可以说有部队的地方就有大院。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北京的各种大院已达2.5万个。
这种用墙围起的“大院”宛如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食堂、澡堂、服务社、幼儿园、学校、礼堂、球场一应俱全,不出大院就能满足一般生活需求。
这就是“大院文化”的诞生地。
大院是一种邻里关系特殊的“半集体生活”:邻居就是同事,同事也是邻居。
不少大院人都有筒子楼的居住经历。
中午走廊一过,谁家做好吃的了,谁家又教育孩子了,饭菜飘香,南腔北调,特别有着热闹的烟火气味。
他们既有着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又能够在一种为共同理想奋斗的“革命情感”之下和睦相处。
而那些被外界称为“大院子弟”的后代们,也在这一环境下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大院已经润物无声地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初期北京对“八大胡同”的查封作者:刘鹏来源:《北京档案》2014年第12期这张由著名老一代新闻摄影家钱嗣杰于1950年拍摄的女子扭秧歌的照片曾刊登在1950年的《人民画报》,画面反映的是1950年4月,在北京妇女生产教养院内,接受改造的妓女与妇女干部一起兴高采烈的扭秧歌,从她们每个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就可以看出摆脱旧社会重获新生的喜悦。
新中国成立前,位于北平第九区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的妓院较为集中,被称之为“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包括:百顺胡同、韩家潭(今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李纱帽胡同(今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朱茅胡同、朱家胡同、王广福斜街(今棕树斜街)等。
1949年6月,北平市政府开始对全市妓院开展调查,第九区成为调查的重点,集中在这一地区的妓院共有100家,占全市妓院总数的近一半;其次,在第十二区的储子营、赵锥子、何家大院等胡同有57家,占全市妓院总数的四分之一。
1949年11月21日,根据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决议和市政府统一部署进行封闭妓院的工作,中午,在市妇联聚集了由各单位抽调来的80余名妇女干部,市妇联筹委会副主任宣布了封闭妓院的决定。
当日下午5时许,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封闭妓院的决议。
5时30分,市长聂荣臻在封闭妓院指挥部下达了封闭妓院的命令。
晚上8时整,由市民政局、妇联、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的2400余名干部和民警,分成27个行动小组,出动了30余辆汽车,分别奔赴5个区和东郊、西郊等地,查封妓院。
一夜之间北京市人民政府封闭了全市224家妓院,解放了1300余名妓女,圆满完成了查封工作。
在首都废除了上千年来蹂躏和摧残妇女的野蛮制度,这件史无前例的重大历史事件,曾震动中外。
据史料记载:当晚,前往“八大胡同”的行动小组出动干部、民警768人,汽车16辆。
一夜之间封闭妓院165家,集中妓院老板、领家265人,当晚送往市公安局审查处理,收容妓女1034人,分送到市妇女生产教养院下设的8个所进行教育改造。
【历史典故】北京八大胡同:竟是因为男妓相公而兴盛崛起请问各位客(piao)官(ke),你造八大胡同都是哪八条吗?
“八大胡同”的威名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甚至比天上人间还要出名,那么各位客官问题来了,”八大胡同“究竟指的是哪八个胡同呢?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
其实不仅这八个胡同里布满了妓院,其他很多胡同也原产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就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低,所以才如此著名。
八大胡同是怎么兴起的呢?说起来很扫兴,一开始,那里盘踞的并不是妓女,而是“相公”,也就是“男妓”。
由于清代严禁娼妓,而士大夫阶层自明代就好狎优,捕杀家班。
而所以来京的徽班弟子又就是男孩子,他们中可爱的通常就是男旦,住所并任教戏所在,每个师傅的寓所都起至堂号,例如梅兰芳出自于朱霭云的云和堂,梅巧玲经营景和堂,程长庚寓处四箴堂,谭鑫培堂号英秀堂都在八大胡同。
嘉庆时期的相公重色不重艺,后来同光以后,以三鼎甲为代表的大师在艺术上精进成功以后,逐渐童伶相公也以色艺俱佳为尚了。
可以说清代的八大胡同兴盛完全是因为男伎相公而起的。
民国开始,妓女解禁,相公凋零,八大胡同原来的堂子才成了妓院的天下。
唤回记忆:北京院20世纪50年代的“八大总”引子:我们要动笔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20世纪50年代“八大总”题材的文章是酝酿多年的愿望,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先后与张镩、张开济、赵冬日、华揽洪、顾鹏程有过接触,但至少还有三位大师未曾蒙面。
十年前的1999年主办“与共和国一同走来“的展览时,曾将院内历届副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以上的专家作过介绍,进一步了解到建院历史上曾颇有名望的“八大总”及院内“一百单八将”的说法;2004年院庆五十五周年,我们承办“在共和国旗帜下――讲述建院的五十五个故事”展览时,又将“八大总”作为一个“故事”专门讲述。
尽管如此,还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奇缺及相关采访线索的中断,介绍得并不深入。
近来年,院老领导周治良和马国馨院士等都曾提议我们要研究、总结院里老一辈专家的事迹,因为他们在共和国建筑设计的历程中曾经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后辈不可忘记的。
我们也在近十余年间积累了一些影像及文字资料,现将我们整理成的这篇文字奉献给大家,希望读者从中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代中国建筑工程设计先辈的不平凡,或许会从中寻觅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大家的不同命运。
依我们的调研,不仅现在建筑院校的青年学生(甚至青年教师)中对近代哲匠录中数以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先辈很陌生,就是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少中青年设计师也已经淡忘了曾属于他们光荣的BIAD 20世纪50年代“八大总”,这不能不说是多年来对建筑师宣传的缺失。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风云时代产生风云人物,刚刚开启新中国大幕的建设事业使人才辈出成为可能,在新中国后不同时期来到北京院的“八大总”正是这样一批“巨匠”。
如果说社会革命及其理想是群体的思想革命,它必须有一呼百应的社会基础,同时要有裹挟那个时代的物质力量。
在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已经到来之际,我们重沐大地春光,自然会感受到忆旧的别有情怀,因为有太多的授业于诸师的故事已经历历在目。
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向来都是影响行业发展的“英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成了建筑金字塔的基石。
北京八大学院变迁:1952年改革成抹不去的痛50年代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建设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高校,学院路也因此得名,那时候中国政府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于1952年进行了高校的院系调整,硬是拆分了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上很有影响力的综合大学,老牌的高校几乎都难逃拆分的噩运,建立了一批以专门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从而确立了按照专业条块分制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些新诞生的学校就是:北京矿业学院(原中国矿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区)),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因此这些学校的校史无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八个兄弟院校,同时也名震一时。
事过境迁,现在这些曾经辉煌的学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有好几个大学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北京),这可能是这些大学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由于考虑战略和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林彪下达了号令,首都重要机关和学院实施大转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大三线建设。
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导致了学院路八大院的衰落。
搬迁的命令一下达。
矿院、地院、林院、油院积极响应,马上搬迁,而其它学校则继续观望。
于是,现在的学院路上,最惨的石油大学(旧址)已经完全被家属院和石勘院占去,现石油大学(北京)在昌平办学;原来1000亩的矿大1972年划地2/3给北语,加上当年北京留守处人员过少,又被占去好几片地(如现东王庄),现在只剩下可怜的320亩;地大(北京)和林大虽然校园相对保存完整,但是校园内都有大量土地被相关的研究机构占去,而北科大、北航等因为当年的观望,没有搬迁,校园保存得相对完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娼妓的悲惨生活是什么造成这一悲剧
导语:解放初的北平并不太平,反动军警宪特勾结地主恶霸,黑道流氓杀害干部群众,盗窃国家机密,纵火爆炸煽动闹事,而在城市最黑暗的角落,上百家
解放初的北平并不太平,反动军警宪特勾结地主恶霸,黑道流氓杀害干部群众,盗窃国家机密,纵火爆炸煽动闹事,而在城市最黑暗的角落,上百家青楼娼馆的灯笼仍在招摇,这个地方就是北平的八大胡同。
吃人的娼妓制度曾经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北平的八大胡同是民国时期的青楼娼馆聚集地,在这里,有着无数女子被摧残了一生。
八大胡同,民国时期的权色交易之地
明朝的时候,妓女单独活动的地方在东四南大街一带,叫做“勾栏”,勾栏瓦舍一词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直到乾隆21年,北京内城严禁开设妓院,烟花柳乡才挪到了前门、大栅栏一带。
所谓的八大胡同也就有了雏形。
八大胡同里的“八”知识一个虚数,在这里至少有15条胡同都是妓院的集中地。
自打20世纪初,正阳门火车站建成,前门外这个地方就成了进出北京内城的咽喉要道,昔日那副繁花似锦的景象可想而知。
自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军阀混战、乱象丛生,老北京的娼妓行极度膨胀,八大胡同声名鹊起。
八大胡同地图
位于陕西巷的上林宾馆昔日曾是名妓赛金花经营的怡香院,正是这位曾经的“状元夫人”给八大胡同立下了一等妓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民国二年,赛金花与时任江西民政厅长、参议院魏斯炅相识于怡香院,五年后在上海成婚。
而位于樱桃斜街11号的长宫饭店曾是蔡锷将军和小凤仙的居所。
民国四年,已登记员“云吉班”的头牌小凤仙,初夜明大义、
生活常识分享。
纸醉金迷的八大胡同作者:黄子贤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5期旧北京也有它的阴暗面:公开和不公开的妓院,形形色色的赌博,以及算卦相面、坑蒙拐骗……充斥着这座古城的底层,散发着臭气,毒害着人民。
纸醉金迷的“八大胡同”是罪恶的渊薮,使古城失色。
在旧时代,妓女包括在三教九流的范围之内,与贩夫走卒无异,其命运也是极为悲惨的。
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有两大类,细分有五类。
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之文艺工作者,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
北京红灯区的起源唐宋的诗人(譬如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以及擅长写“花间词”的柳永)与妓女的关系很密切,但妓女仍然很难登上大雅之堂,顶多属于“民间团体”罢了。
到了元朝,取代柳永地位的是关汉卿,他作为当红的词曲作家出没于勾栏瓦舍之间,与媚眼频抛的歌伎舞女们打情骂俏。
关汉卿生长于元大都,堪称正宗的“老北京”了,他在脂粉堆里一样能找到大腕的感觉。
对妓女的记载一般只能见之于野史之中。
恐怕要算《马可·波罗游记》,较早介绍了北京地区(时称元大都)妓女的规模与状况。
马可·波罗说,新都城内和旧都(金中都)近郊操皮肉生意的娼妓约二万五千人,每百名和每千名妓女各有一个特设的官吏监督,而这些官吏又服从总管的指挥。
给人的感觉是,元大都对妓女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而督察大员则相当于百夫长或千夫长,行之有效地统率着天子脚下的红粉军团。
妓女甚至进入了这个欧亚大帝国的外事(外交)领域:“每当外国专使来到大都,如果他们负有与大汗利益相关的任务,则他们照例是由皇家招待的。
为了用最优等的礼貌款待他们,大汗特令总管给每位使者每夜送去一个高等妓女,并且每次一换。
派人管理她们的目的就在于此。
”妓女的“觉悟”好像也挺高,“都认为这样的差事是自己对大汗应尽的一种义务,因此不收任何报酬”。
不知马可·波罗统计的妓女数目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其中是否包括未正式注册登记的暗娼?而“卖淫妇除了暗娼以外是不敢在城内营业的,她们只能在近郊附近拉客营生……无数商人和其他旅客为京都所吸引,不断地往来,所以这样多的娼妓并没有供过于求”。
核心提示天涯论坛有一个经典贴子题为《来八一八大家在人生低谷有多惨?最后是怎么熬过来的?》,主题很短:“大家都看过《当幸福来敲门》吧,克里斯·加德纳在人生低谷经历了妻子出走、和儿子相依为命、21美元的存款、没薪水的实习、求助收容所甚至卖血。
特别是和儿子在地铁的厕所里那段特别打动人,最后他终于顽强的熬过来了。
现在请大家来八一八自己在人生低谷有多惨?最后是怎么熬过来的?”帖子最初发表于2008年6月24日,三年时间内回复过万,即使是到了今天(2011年5月25日),也有人跟帖回顾自己最难熬的岁月。
这其中,有亲人离世,有疾病痛苦,有求职不顺,有失恋离婚,有跟帖者曾经自杀,但是即使如此,他们都熬过来了。
作者:parkyearn回复日期:2008-06-2420:17:3207年年底,因为没工作在北京一家酒店做门童(我是大学生)为的是能混上工作餐,当时工资是800块。
可是后来因为累痔疮也犯了天天拉血,不敢吃饭,也没钱看医生,然后好不容易挨到发工资,又因为着急还同学钱,只能把工资给他,自己又回来只能吃工作餐,最后疼得动不了了,才跑回家过了年……现在在上海工资不高,大概3000块,但是比起之前的来说要好很多,说实话北京不适合大学生打拼。
作者:午夜跳舞的狐回复日期:2008-06-2420:31:5703年的时候,刚参加工作,家里的老房子推了重建,期间遭遇到,1\妈妈手术,在工地上一直忙碌,身体受不了倒下,才发现的子宫肌瘤.2\亲戚的欺负,非要和我们用一个施工队,结果他那边给钱给得太少,人家在我们这边把钱要足了就跑了,结果我家房子一盖四个月,期间换了两个施工队.3\被迫辞职,刚参加工作,在一见很小很小的私营企业,老板是个奸猾刻薄的人,辞职的时候拖了我两个月工资没给,还找借口扣了我半个月的工资,理由是我是那个月最后一天辞职的,所以全勤奖没有了.4\男友提出分手,刚毕业工作压力大,他又是在一个压力更大的大城市,两地分离加上年少轻狂,轻易将五年的感情结束,我妈妈气不过,和他在电话里争吵起来,他还骂我妈妈.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五年,但那段地狱一般的生活想起来还是心惊肉跳,现在妈妈身体也很好,家里经济条件也好转很多,我也有了很好的家庭,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时的伤痛.作者:7饼回复日期:2008-06-2420:50:37抽2块钱的烟,吃盒饭,38度高温,10平迷出租房连个电扇也没有,更别说别的了.只有一张床.热得很郁闷.一直生病.一个人都不联系.最放松的是半夜2点沿着马路走看树.一棵树一棵树看过来.学校差点退学.朋友恋人都没了.病重了还吐血.吐了几次.后来胃出血.谁也没说.后来回家了.就好了.作者:流华溢彩回复日期:2008-06-2421:11:55现在就是我的人生最低谷以前在一个很好的单位上班,后来听我家里人话,去了私营企业,一开始说我去的时候做经理,一个月几万块钱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
知情者回忆真实的北京高干大院位于玉泉路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大楼因为王朔,“大院子弟”这事儿被拿出来热炒,鸡一嘴鸭一嘴,知道不知道都跟着哄。
有人把冯小刚都列入大院子弟之列,说他的电影是“大院子弟最后的狂欢”。
邪了,冯小刚恰恰不是大院子弟,家里普通老百姓,还是过得不好的那种。
所以说,骂人家也得先搞清楚状况,要不然会被笑话。
“大院”是个独有的现象。
五十年代开始,很多军队机构和国家部委在北京都有大院。
说白了就是圈块儿地,弄上围墙岗哨,院子里边,上班居住吃喝拉撒全齐活。
也就是自成一个小社会。
大院有军队大院和部委大院,现在说大院,主要是指军队大院,因为文艺作品描述得太多了。
这些大院,到现在也还存在着。
走西三环去北京西站,一过新兴桥,左手是空军大院,右手是海军大院。
顺长安街往西去玉泉路,两边全是大院。
王朔那个大院,就在玉泉路,解放军政治学院。
我也是大院里出来的,空军大院。
空军的大院不止一个,这个是空军司令部大院,也叫空司,但一般就叫空军大院。
此外还有个空政大院。
小时候我分不清楚。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正好在发烧,在空军总院住院。
地震了,我烧也退了,和一干小病号撤退到帐篷里,等家长来接。
最后就剩我一个,原因是我父亲不在北京,我弟弟玩凳子把眼睛嗑出血了,我妈带他在大院门诊部看急诊。
后来护士跑来问我:“有个空司的车,你上不上?”一下就把我问懵了,因为当时我只知道空军大院,分不清空司和空政。
后来我一咬牙说上,还能在我军里丢了不成?就跟车走了,这辆车把我拉回了家。
因为受一些莫名其妙号称写大院的小说、影视剧误导,很多人觉得大院里的孩子,就是高干子弟、红二代、官二代。
这是根本错误的。
有位所谓的网络红人说,大院里住的都是少将以上,这就更缺乏常识了。
大院里确实有高干,司令参谋长之类,都住在大院里面的小院中,另有一层围墙和警卫,那架势就像现在华谊兄弟住在园中园里一样。
其他住在院子中的,负责警戒后勤的士兵干部住在军营,其他机关干部,根据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住在宿舍楼中,面积不一样。
八大胡同位于今天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清末民初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并因其曾是赛金花和小凤仙等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常被人提及。
八大胡同在当时并非简单的风月场所,在某种程度上也近似于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那段政局动荡、暗中酝酿着变革力量的时代的小小缩影。
袁公子隔山买牛除了小凤仙和蔡锷将军的传奇经历之外,还有另外一段故事,一般不大为世人所知,但确实同样足可称道。
相传在云吉班里,还有一位叫雅梅的妓女,是小凤仙的好朋友。
有一位回头客常常光顾这里,专找雅梅。
这位常客,名叫金云麓,和蔡锷将军一武一文。
没有想到,竟然袁世凯会和雅梅有什么瓜葛,而且一下子让雅梅凭空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要先讲袁世凯了,他的大儿子叫袁克定,二儿子叫袁寒云。
两位公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爱逛八大胡同。
袁克定是和筹安会或参众两院的议员们来这里,一边风花雪月,一边参政议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袁寒云则是真的沉浸在这里的温柔乡中,他看中八大胡同清音小班里的一个叫薛丽清的妓女。
这位上海来的妓女长得如花似玉,很讨袁寒云的欢心。
他替薛丽清赎了身,做了自己的压寨夫人。
怕父亲袁世凯嫌弃而不答应,不仅一直没敢明媒正娶,索性压根儿就没敢和父亲说这桩事情,就这样明铺暗盖,一拖再拖。
开始的时候,薛丽清不敢深说,后来,已经跟他厮守一年有余,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心里的底气渐渐攒足了。
薛丽清正要和他摊牌发作的时候,没有想到,厄运先她一步找到袁寒云的头上。
倒霉就倒霉在袁寒云喜欢吟诗弄赋上了,有一天,他刚刚写好一首诗,袁克定看出这是一首反诗,是反对父亲称帝的诗,便立刻报告给袁世凯。
袁世凯一怒之下,把袁寒云关进北海软禁起来,不允许他再出门了。
薛丽清不干了,一气之下,独自跑回上海,艳帜再张,重操旧业。
薛丽清走后不久,正赶上袁世凯大寿,过生日那天,儿孙一一给他磕头,他看见一个保姆抱着袁寒云的儿子也磕头,觉得奇怪,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襁褓中的孩子啊,便问这是谁的孩子,保姆忙道出了实情。
北京八大胡同的隐痛和隐私八大胡同是历史、文化糟粕,人间丑恶曾在这里泛滥———这是一个基于简单事实的正确判断。
挖一挖八大胡同的隐痛和隐私,不是颠覆是非,而是为是非佐以事实。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又称“八大埠”,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以西。
“八大”是虚指,旧书《顺天时报丛谈》指证,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花柳繁华之地”,公认的八条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16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纪行》中说:“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不设妓女活动的单独地区”。
明朝北京“妓女活动的单独地区”在现东四南大街路东的几条胡同,时称“勾栏”。
而八大胡同则是清初兴起,迟至清末才成名。
乾隆二十一年以后,北京内城禁止开妓院。
因此,内城的妓院迁移到前门外大栅栏一带。
此地紧靠内城,又是外地进京的咽喉,原本就喧嚣繁华,妓院来此,反倒因祸得福,自此集中密集发展,红灯区雏形诞生。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侵略军要满足兽性需求;庚子赔款,清廷要税收;再加上前门火车站的建成,使得北京娼业骤然膨胀。
八大胡同妓院的档次在北京首屈一指,自此暴得大名。
所以说“八大胡同”开埠虽早,但以此名行世实际上已是1900年以后的事了。
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行政单位或法定地名。
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思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
等待判决的现在摆脱大栅栏卖发票和窃听器的妇女,逃出观音寺街白热化的叫卖,就是八大胡同了。
这里的气氛不再焦躁,本地住户神情闲散,外国人、背包客缓步梦游。
看八大胡同有两个由头,一是考察北京老街巷老建筑;二是看看老妓院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京俗话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为什么非看八大胡同?由头一说:八大胡同是草根的北京,是过去绝大多数老北京人的真实生存环境,而且至今形貌犹存。
学院路八大院校现状50年代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建设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高校:北京矿业学院(原中国矿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区)),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事过境迁,现在这些曾经辉煌的学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有好几个大学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北京),这可能是这些大学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林彪下达了?号令,首都重要机关和学院实施大转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大三线建设。
学院路八大院校就在其中。
矿院、地院、林院、油院积极响应,马上搬迁,而其它学校则继续观望。
于是,现在的学院路上,最惨的石油大学(旧址)已经完全被家属院和石勘院占去,现石油大学(北京)在昌平办学;原来1000亩的矿大1972年划地2/ 3给北语,加上当年北京留守处人员过少,又被占去好几片地(如现东王庄),现在只剩下可怜的320亩;地大(北京)和林大虽然校园保存完整,但是校园内都有大量土地被相关的研究机构占去,而北科大、北航等因为当年的观望,没有搬迁,校园保存得相对完整。
先说说北京矿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这是当年最辉煌的学院之一,也是现在最落魄的之一。
原中国矿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发展而来(焦作路矿学堂是当时有名的18所私立学堂),历经福中矿物大学等阶段,基础较好,后来又接受了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相关科系的并入,实力很强。
文革时迁到四川合川办学(条件极差),是八大学院里迁得最惨的。
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让矿大人至今愤懑和耻辱的一件事(这件事影响巨大,甚至是矿大衰落的重要原因)——划地北语,那堵长长的墙至今让多少老教授为之落泪。
大起大落之北京八大院血泪史50年代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建设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高校,学院路也因此得名,那时候中国政府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于1952年进行了高校的院系调整,硬是拆分了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上很有影响力的综合大学,老牌的高校几乎都难逃拆分的噩运,建立了一批以专门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从而确立了按照专业条块分制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些新诞生的学校就是:北京矿业学院(原中国矿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区)),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因此这些学校的校史无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八个兄弟院校,同时也名震一时。
事过境迁,现在这些曾经辉煌的学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有好几个大学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北京),这可能是这些大学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由于考虑战略和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林彪下达了号令,首都重要机关和学院实施大转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大三线建设。
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导致了学院路八大院的衰落。
搬迁的命令一下达。
矿院、地院、林院、油院积极响应,马上搬迁,而其它学校则继续观望。
于是,现在的学院路上,最惨的石油大学(旧址)已经完全被家属院和石勘院占去,现石油大学(北京)在昌平办学;原来1000亩的矿大1972年划地2/3给北语,加上当年北京留守处人员过少,又被占去好几片地(如现东王庄),现在只剩下可怜的320亩;地大(北京)和林大虽然校园相对保存完整,但是校园内都有大量土地被相关的研究机构占去,而北科大、北航等因为当年的观望,没有搬迁,校园保存得相对完整。
先说说北京矿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这是当年最辉煌的学院之一,也是现在最落魄的之一。
原中国矿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发展而来(焦作路矿学堂是当时有名的18所私立学堂),历经福中矿物大学等阶段,基础较好,后来又接受了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相关科系的并入,实力很强。
文革时迁到四川合川办学(条件极差),是八大学院里迁得最惨的。
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让矿大人至今愤懑和耻辱的一件事(这件事影响巨大,甚至是矿大衰落的重要原因)——划地北语,那堵长长的墙至今让多少老教授为之落泪。
矿大也因此在北京众多的同类的高校中,校园面积是最小的。
1978年经邓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时在北京留守处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97年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正式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并重的教育实体。
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响了学校的实力,这所14次搬迁、11次更名的中国最会流浪的大学,正在孤独地高举着矿业大旗,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矿业命名的院校。
最可怜的当属石油大学,在搬迁后迁到山东办学,学校的整体实力也是留在了山东,目前的石油大学已经被挤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经挂上了石堪院的牌子,还总让人误以为那就是石油大学,新诞生的石油大学,实力远不及山东东营的母体,都说缺了油院的学院路老八校的风采早就不在了。
再来看看北京地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相对矿大来说,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会发现,武汉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着括号,一个后面是武汉一个是北京,说明两个学校已经完全分开了,自从和武汉的地大完全分开后,地大(北京)大有振兴之势,加上现任总理温家宝就是当年的地大一员,似乎形势有所好转。
但是,和矿大一样,由于校名、两地办学和从事“艰苦行业”的问题,想要恢复当年的辉煌,恐怕也十分份艰难。
再来说说林业大学,这个目前号称中国绿色最高学府的生态高校,也是遥遥欲坠,早不如从前了,林大是搬迁的比较早的一个学校,辗转过云南昆明、下关等地办学,先后流浪了多个地方,一路上师资、图书等教学资源损失惨重,返京建校的过程亦相当的曲折,最后因林大先辈的努力,经过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多个领导批示以后,终于得以在原址从复校,可此时,林大的植物园占原校园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导体研究占用,原先的植物园一系列建筑全部损坏,现在的林大仍然顶着绿色学府的牌子,在学校发展上少有创举,渐渐的就被埋没了,究其实力与同类的林业学府也很难分高低,加之农林类院校一向不被看好,发展可谓缓慢,在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已经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后,作为最有特色的学府,林业大学要走的路还十分的漫长。
还有农业大学(东区)。
1995年农业机械工程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合并组成中国农业大学,实力大增,现有19个国家重点学科。
是中国乃至亚洲的农业最高学府,就综合实力而言,农业大学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样由于名字的问题,农大总是给人一种较为弱势的感觉。
也难怪校长陈章良说,如果农林地矿水类学校改名,招生将会有大的改观。
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摇身一变,不晓得是不是应该将他从现在的八大院校里除名。
实则北医也是历经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后最终还是成了北大的医学部,其实北医的实力一向都是被医学界高校认可的,辗转流离之后仍然有很多专家留在北医,它对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划归北大后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医容下,以后北医渐渐的就淡出,人们知道的也只是那医学部前面的四个字。
还有北航,神1到神6,无不等于是在为他做免费宣传。
同时目前这种形势,北航想不发展都难,由于没有搬迁,校舍保存的相当完好,加上是国防科工委的学校,资金一直充裕,发展很是顺利。
据说前不久北航要改名为“北航大学”提升地位,结果遭到海内外校友在内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对,北航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源于很多因素,时代在变,高校的发展可能也在轮回。
北科是这几个高校中,改名最彻底的学校,直接与其本身的特色无关,填补了首都没有科技大学的空白,想当年钢铁学院是多么的强势,同类学科绝对是王牌,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学校,也在高校评比机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于没有搬迁,其实力也完整的保存下来,加上奥运会场馆,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对于那些老校友来说,海淀的钢院,才是他们记忆中的母校,现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类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嘲笑的那样,去掉了“学”和“术”就叫科技大学,不是不“学”无“术”吗?……改名、合并,或许是振兴这些老牌名校的捷径。
这些为了新中国建设长期面向艰苦行业的大学们,现在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
北四环的修建,将这些学校分开,南面的北航依旧辉煌,北医则嫁了贵人;北边的地大、矿大风光不再,农大复兴道路还很漫长,林大躲在西边北大清华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钢院的阴影里被人嘲弄,石油则完全地从学院路消失……本来听说本世纪初李岚清副总理打算将地大(北京)、矿大(北京校区)、北科、北语四校合并,通过跨街天桥连接,组成类似“中国资源大学”的华丽型大学。
但是,由于北语的阻挠(因为利益关系,北语不承认自己是大学,而是一个培训机构,故不在高校合并之列,教育部因为有利益关系,默许了),合并失败。
于是,这些学校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整合振兴的机会,而阻拦它们的竟是一个后来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训机构”,历史又一次开了一个个大大的玩笑。
然而这些为共和国建设付出惨重代价的高校,是不是也应该适当性的得到点扶持呢,学院路已经没有了八大院,难怪有人说,如今的学院路哪还有学院,的确是这样,这都是为了发展,不得不为之,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学院路八大院校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了。
是啊,总是需要有人牺牲的,让我们祝福这些付出太多而又处境尴尬的奉献者:一路好走!北京晚报:八大学院与学院路来源:卢山的日志第一部分导语:遥想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工业化刚刚起步之时,北京的西郊出现了8所全国赫赫有名的理工科学院,被人们称为“八大学院”。
随后,八大学院所在的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长达两、三公里的主干路,名为学院路。
当时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也随之名声远播。
农、林、地质、矿业、钢铁、医学、石油,航天这“八大学院”各有学科侧重,在建国之初成为中国工业经济起飞的摇篮,无数的国家领导人、科学家、知名学者、一线劳动模范从这里诞生。
岁月流转50年,如今的“八大学院”早已升级成大学,有的名字都彻底改变,有的早已搬离了原址。
如今的学院路上,分布着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变得更加热闹和繁华。
如今的年轻学生已经数不清“八大学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许多老校名还依然被挂着人们嘴上:哦,你是钢院儿的……来历:工业化进程诞生“八大学院”上世纪50年代初,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的高潮,旧有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的体系与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化体系的需要极不适应。
于是,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来建构中国的高教制度。
翻开历史文献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于是,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许多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
北京的高校在这场院系合并中十分积极,当时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院系以及许多专业学校的立刻合并新组了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它们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即人们所说的“八大学院”。
为了兴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规划出一大块大学区。
于是,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校舍相继破土动工。
这八个学校校园两两相对,由北向南排开,中间形成一条宽阔的大道,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学城––“学院路”。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八大学院”建校之初,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
”这指的是当时的校园环境比较。
钢铁和矿业当时发展成熟,又有相关部委协助,学校兴建的十分漂亮。
但石油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校相对艰苦。
原石油学院教授余世诚告诉记者,建国时的石油行业处于非常困难的时候,1953年,在原九间房村开工的石油学院主楼还没有起来,师生们只好在在半是原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了简单的开学典礼。
这座1953年唯一竣工的楼房又当学生宿舍、又当教工宿舍,既是办公楼,也是图书馆,还兼医务室。
第一所宿舍楼还脚手架还没拆,只有一半房间可以住人,大家就都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