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
“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一)梳理故事情节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窦娥冤》教案一、课题:窦娥冤二、学情分析:由于这是本学年第一次接触古代戏曲,学生会感觉比较生疏,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课文结构,了解有关杂剧的基本常识及作者的生平和一些背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目标提示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元杂剧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熟读重要曲辞,把握人物个性,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吏治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正确认识窦娥的放抗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本剧中主要的喜剧冲突;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二)自学检测收集有关作者的材料,了解时代背景;完成《世纪金榜》初步感知及基础自主梳理部分。
(三)交流讨论展示自学成果1、元杂剧相关知识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
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
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
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
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窦娥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课程目标
本节课程主要涉及到古代传说中的故事——《窦娥冤》,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精神。
学习内容
•理解《窦娥冤》的主要情节
•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窦娥的形象塑造和其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2.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3.叙事技巧与文学审美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讲解古代传说《窦娥冤》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窦娥冤》,思考窦娥的形象塑造,从文学角度入手剖析窦娥的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第三步:课堂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就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第四步:小结与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和总结,点评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要善于运用文学知识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课后作业
学生可自行选取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技巧。
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博苑02-17 0855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式,分析窦娥形象,思考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分析窦娥形象,探讨文章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根据提示猜一猜下面文字描写的是鲁迅先生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主人公?她是旧中国农村普通劳动妇女、童养媳,在小她十岁的丈夫去世后曾逃到鲁镇做工;后来被婆婆转卖到山里;在第二任丈夫伤寒病逝儿子被狼吃掉后重回鲁镇,因改嫁而处处受歧视,精神崩溃,乞讨为生,死在新年的祝福声里……对,她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却被礼教束缚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悲剧女性形象——窦娥,今天我们来学习《窦娥冤》,让我们一同走进剧本,品读经典。
1二、检测预习。
(请同学们回答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题)1、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驴儿父亲、孤桃杌、外末监斩官。
2、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3岁:丧母 7岁:父女分离\做童养媳17岁:成亲约18岁:守寡20岁:含冤被斩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
(为了解学情,学生可自由回答,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板书关键词。
)三、分析形象。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活动1、快速浏览文本并思考哪些地方最能反映窦娥的形象特征,请在书上划下来并尝试概括其性格特点。
2学生先思考,圈划,然后直接展示。
学生可能会答出:善良、美丽、孝顺、忠贞、安分守己、坚强、倔强、正直、反抗……教师及时评价并简单板书,不要急于下结论学生活动2、思考下面问题,然后分组交流。
(1)窦娥为什么坚决不愿意嫁给张驴儿?(她是不是和祥林嫂一样仅仅是自觉维护“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学生思考。
如果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引导学生读文中重点句子:(一)a.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导语】《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
⽆忧考⼩编整理了⾼中语⽂窦娥冤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窦娥冤教案⼀ 导⼊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
”《祝福》展⽰了⼀位勤劳、善良的⼥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列之于世界⼤悲剧之中亦⽆愧⾊”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了⼀位精神⾼尚的善良⼥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被毁灭是令⼈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进《窦娥冤》⼀探究竟! 设计意图:让学⽣对悲剧有所了解,激发学⽣对窦娥悲剧的求知欲。
问题(⼀)课⽂是《窦娥冤》全剧的三折,是整个戏剧的关键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章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章的内容,理清戏剧的情节。
师⽣活动:学⽣⾃由朗读,教师点拨学⽣找出重要信息,师⽣共同归纳总结。
1、朗读课⽂并⽤简洁的语⾔复述戏剧情节。
明确:楔⼦:书⽣窦天章因连本带利⽋蔡婆四⼗两银⼦,被迫把七岁的⼥⼉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折:庸医赛卢医⽋蔡婆本利⼆⼗两银⼦,⼼⽣⽍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俩搭救,张驴⼉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俩,蔡婆⽆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在家中住下。
第⼆折:张驴⼉为达⽬的,⼼⽣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亲喝了,张驴⼉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
于是,两⼈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刑前许下三桩誓愿:⾎溅⽩练、六⽉飞雪、亢旱三年。
以⽰冤屈,窦娥死后誓⾔⼀⼀应验。
2.按情节划分可以分为⼏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第⼀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神,揭露世道不公。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
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 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
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
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
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十大古典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