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
统编本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注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小学语文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小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成长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人文关怀,是小学生进行品读和学习的重要素材。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课文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农村的百草园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小倩生长的地方——农村的百草园。
百草园是一片宽广的土地,春天时百花争艳,繁花似锦,夏天时稻谷金黄,秋天时玉米稻子成熟,农民们丰收了,小倩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生活简朴,充满了勤劳、朴实和快乐。
第二部分:去向城市的路途这部分讲述了小倩和父亲去向城市的路途,他们乘坐的是一辆长途汽车,途中风景秀美,小倩开心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颠簸,在父亲引领下,小倩终于来到了城市。
第三部分:三味书屋这部分描述了小倩来到了城市,进入了三味书屋学习的情景。
三味书屋是一家茶馆,除了供人喝茶,还提供书籍供人阅读。
书屋的主人是位文化人,他热情地接待小倩,让她免费读书,并且还给她借书的机会,让小倩深受感动。
在这里,小倩打开了心灵之窗,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懂得了做人的真谛。
这篇课文以小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变迁,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态度,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通过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注释,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样的注释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用意,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注释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造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如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将其列入成长单元,意在让学生探索鲁迅的成长足迹,了解春光中的童真,冬天里的童趣,玩耍中的幻想,学习中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最苦闷的时候。
其时的鲁迅已 42岁,处于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在对现实的失望中,他常常回忆起儿时故乡的瓜果。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写出了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并把这些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
欣赏此文,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
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温暖又酥痒,给他疲惫的内心一方纯净的天空。
这方天空,在人到中年的鲁迅心中,就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般,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百草园之所以是我的乐园,是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游戏场所。
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有好听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
有好吃的:翻开断砖,看蜈蚣爬出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着它的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好成仙;在下雪的日子里,还可以支起竹筛撒些秕谷来捕鸟如此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自然令人流连忘返。
而长妈妈讲的神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什么人首蛇身的美女蛇,什么能识破机关的老和尚,什么能吸蛇骨髓的飞蜈蚣等等,给少时的鲁迅无穷的遐想。
如果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三味书屋则是个乐屋,让鲁迅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鲁迅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解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并研究和回味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心态,会发现,把“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作为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多么宽泛。
因为通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篇,人们不难体会到那弥漫全篇的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镜吾先生的敬意与怀念。
从这一角度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的是鲁迅的真实心态,它与《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等文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回顾过去所走过道路的基点,它们是鲁迅大半生探索的重要足迹,鲁迅将目光伸向它,同时也将心灵的这一部分敞开给读者。
因此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传达的是少年鲁迅对自由自在的心灵乐园的追索,对虽然刻板却也充满乐趣的三味书屋的正视;同时还传达了中年鲁迅以回忆寄托情思的寂寞情怀和力图在纷扰中寻出闲静来的无奈心态。
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儿童生活世界,也许是鲁迅先生的创作缘由。
作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也说写这些文章,是“无聊”时的“回忆”。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他甚至还用诗意的语言描述道:“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做到上述的要求,就是达标。
如果有学生读到“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那值得嘉许,但不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就像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史”,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那么,如我一般的凡夫俗子读到《红楼梦》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读到“宝黛爱情”都是可以肯定的。
在今天看来,鲁迅儿时所接受的教育也许是有很多值得抨击的地方,但我们常说以古鉴今,却不能反过来说“以今鉴古”。
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儿童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形,大抵也没有到达完美无缺的地步,相反,也有很多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场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儿童世界。
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对比手法: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文章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百草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那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探索、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它是孩子们无忧无虑成长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
这个私塾教育的地方与百草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味书屋,孩子们被要求死板地遵循古人的智慧,背诵经典,压抑个性。
这里的氛围枯燥乏味,教育方式死板教条,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三味书屋象征着束缚、压抑、枯燥的私塾教育,它是儿童天性受到压抑的象征。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先生强调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环境的转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如何在封建教育的压迫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少年。
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儿童的天性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还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思考儿童教育、封建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也正是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寓意: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与快乐。
同时,对封建教育进行反思,寻求教育的真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2.人物刻画:文章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保姆阿长是一个善良、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的形象体现了民间劳动者的美德。
朝花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讲解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随笔,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度过的时光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讲解:
百草园的描写:文章一开始,鲁迅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童年时代的百草园。
这是一个充满各种植物和动物的乐园,是作者童年时的游乐场所。
描写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童年友情:文章中提到了作者与朋友们在百草园度过的时光,一起探索、玩耍、互相交流。
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童年友情的纯真和美好,以及朋友们在成长中的共同经历。
三味书屋:文章描述了百草园里的三味书屋,这是一个供人阅读的地方。
作者和朋友们常常在那里读书,这个地方成为了他们追求知识和满足好奇心的场所。
时光的流逝:文章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发生了变迁。
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时光不停流逝,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题。
怀旧情感: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童年时光和友情的怀念,作者通过回忆和叙述,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童年时的回忆,呈现了童年友情、阅读和书籍的重要性,以及时光流逝和怀旧情感的主题。
这篇文章温馨感人,让读者回味童年的美好和友情的真挚。
同时,它也强调了对书籍和知识的珍视,以及童年时光的宝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
一开始呀,作者给我们讲了百草园。
百草园可好玩啦!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是不是光听这些名字,就觉得很有趣呀?比如说,菜畦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绿油油的,可好看啦。
石井栏摸起来滑溜溜的。
皂荚树高高的,好像要伸到天上去。
桑椹成熟的时候,紫红紫红的,像小宝石一样,吃起来甜甜的。
还有好多小虫子呢,像会唱歌的蟋蟀,会喷烟雾的斑蝥。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的歌声,是不是很有意思?然后呢,作者就讲到了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这篇课文。
在三味书屋里,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自由好玩,但是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老师读书的时候,头总是晃来晃去的,样子特别好玩。
还有同学们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做小动作,是不是就像咱们上课有时候也会偷偷玩一下呀?不过,在这里大家还是要认真读书写字的。
作者在这两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
百草园让他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三味书屋让他学到了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更好玩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讲这篇课文。
作者在百草园里还能捉蜈蚣,拔何首乌。
捉蜈蚣的时候要小心,别被它咬到啦。
何首乌的根据说吃了能长生不老,虽然作者没找到,但他一直在找,是不是很好玩?到了三味书屋,每天上学要先向孔子像行礼。
虽然学习有点辛苦,但是也有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出去玩一会儿。
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回忆他小时候的生活,有快乐的玩耍,也有认真的学习。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记住自己小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6.结论正文1.引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从纯真童年到严谨学术的转变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百草园是文章中的第一个场景,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和自由。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百草园代表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与百草园相对应的是三味书屋,它象征着学术的严谨和知识的追求。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环境,有严谨的师长和勤奋的同学,充满了学术的气氛。
三味书屋代表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学术的严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从纯真到严谨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逐渐失去了童年的自由和纯真,但也获得了成年的严谨和知识。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
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思想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6.结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六年写的一篇充满浓郁诗情的回忆散文。
在这片散文里,鲁迅回顾了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童年生活,表达了他对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热爱,批判了束缚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神异多彩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幼年的鲁迅在百草园中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生活,说明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大小、名称和由来,以及现在的归属情况。
接着说百草园的名称虽美,但在记忆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在成人看来,并无什么动人之处,但在童年时的鲁迅看来“却是我的乐园”。
这里既表现了鲁迅对百草园的深厚感情,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百草园的具体描写。
其次,用“不必说”“也不必说”两个排比句,对春夏秋冬百草园美丽动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作了生动的描述,逼真地画出了一幅美丽图景的轮廓——这是“静”的景色。
接着又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虫鸟欢悦,形象与动态栩栩如生——这是“动”的景象。
“静”“动”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气盎然的图画。
接着把描写范围缩小到“有无限趣味”的“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油蛉之声——像在“地唱”,蟋蟀之声——犹如“弹琴”,使描写的天地带上了童话色彩。
此外,断砖下面的蜈蚣和会喷烟雾的斑蝥,“有莲房一般果实”的木莲,有“拥肿的根”的何首乌,“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的覆盆子等,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的还写出味来。
总之,春夏的百草园,有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有动的、有静的,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生气勃勃,令人神往,确实是一个景物奇特、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
幼年的鲁迅不仅热爱百草园里的草木虫鸟,而且对有关百草园的传说也很感兴趣。
“相信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这本来是要令人讨厌和害怕的,但作者由赤练蛇想到长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并且记叙了这种神奇的故事,使这篇散文始终保持着欢乐有趣的情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解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谋篇立意(三)层次划分全文共24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 1.准确生动的语言。
准确生动的语言在本文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容词运用的贴切,动词运用的精妙,句式运用的精当。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2.运用对比,生动鲜明。
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百草园中春夏秋季与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形成对比,引出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还有三味书屋的先生与长妈妈的对比等等。
通过以上一些细节的对比描写,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