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7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故意拗.( )断花木已是确凿.( )无疑了,因而即便面对着一向和蔼.( )的班主任,他依然忐忑不安。
(2)鸟儿轻jié( )翻飞,到处寻mì( )着,遇到可口的草籽儿,便落下来啄.( )食一番,若有人来,便呼啦一声,cuàn( )上天去。
(3)他年轻时是风流倜傥..( )的才子,如今是知识yuān bó( )的哲人。
(4)雪花自云xiāo( )飘然而下,晶莹透亮,仿佛给大地披上了银色的盔.( )甲。
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见到来人是与父亲相熟的李叔叔,他马上走上前去地打招呼。
②看到李老师慈善的笑容,我仿佛见到了冬日的暖阳,见到了一朵盛放的花。
③社会如何变化,我们要坚守本心,做最真实的自己。
A.恭敬和善即使也B.尊敬和善无论都C.恭敬和蔼无论都D.尊敬和蔼即使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知不觉我们来到百花广场了,虽然是一大早,但是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一片热闹的景象。
B.今天的东营,虽然高温难耐,但街上行人依然往来不断,真是人迹罕至....。
C.在任何行业中,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人都不应高枕无忧....。
D.音乐会上,悠扬美妙的音乐和甜美的声音让观众回味无穷....。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才知道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有多火。
B.这座现代化的大型游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沙漠……等六大元素。
C.“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D.“进化论嘛!”鲁迅先生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
”5.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阅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
回答问题: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似乎”与“确凿”矛盾吗?为什么?[答]:不矛盾。
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指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又用肯定的语气。
所以不矛盾。
2、为什么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却是“我的乐园”呢?答:因为园子里的事物丰富多彩,景色迷人,幼年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本文段对百草园做了初步介绍,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句介绍的内容:答:位置、名称、下落、景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6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4、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5、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6、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人迹罕.至(hǎn,稀少)人声鼎沸.(fèi,水开)B.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起)高.枕而卧(ɡāo,垫高)C.敛.在盒里(lǎn,放)拗.过去(ǎo,用力弯曲)D.无处觅.食(mì,寻找)总而言.之(yán,说)2.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__(体裁),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形容词与动词。
不必说________的菜畦,_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_向云霄里去了。
3.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4.对本文“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理解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说明农村当时还很落后。
B.寄托着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那是作者生活历练后的结果。
C.为了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的事实,这具有暗示性意义。
D.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
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
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
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一)1.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答]:不矛盾。
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指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又用肯定的语气。
所以不矛盾。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13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5、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6、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7、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8、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9、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答]“单是”是本段的强调重点。
10、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静态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低到高,“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动态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高到低。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性的描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附答案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què záo)菜畦(cài qí)宿儒(sù rú)倜傥(tì tǎng)敛(liǎn)脑髓(nǎo suǐ)桑葚(sāng shèn)斑蟊(bān máo)攒在一起(cuán zài yī qǐ)秕谷(bǐ gǔ)拗(niù)盔甲(kuījiǎ)锡箔(xī bó)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2、题: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节选自《背影》。
作者原名___。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骆驼祥子》。
⑵开一块雪,挖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搅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拉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比喻)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排比)4、全文可以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
5、第1段中的“似乎”“确凿”这两个词语并不矛盾,而是强调了作者对自己的猜测不一定准确。
6、第2段采用了“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的句式,描写了挖雪捕鸟的场景,强调了这个活动的趣味性。
比如:“不必说是一种什么鸟,也不必说它有什么名字,单是它被罩住了,这就够了。
”7、第2段从捕鸟的场景、鸟的特点、人的动作等方面写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8、第2段除了写景,还写了挖雪捕鸟的趣事,比如鸟被罩住后的惊慌失措,以及人们为了抢鸟而打斗的场面。
9、联系文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作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体验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④“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⑤“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作者:鲁迅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0.词语理解。
(2分)①“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渊博”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1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①段内容。
(2分)1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3分)13.“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即“公余、饭余、茶余”,是希望学生们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考取功名。
后来改成“三味”,取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寿老先生改名的用意是什么?(3分)10. 2 (1)正派、正直。
(1分)(2)知识深而且广。
(1分)其他意思相近的则酌情给分。
11. 2 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1分)入学礼节。
(1分)12. 3 神态描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1:一、判断题: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用从……到……的标题,把二者联系起来,带有比照意味。
(√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不同环境的对比,表现出百草园有趣,好玩,而三味书屋则令味元聊。
(× )③三味书屋的先生讲课死板,所以"我"在底下描绣像,对先生不太尊重。
(× )二、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入___中。
___开一块雪,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些秕谷,棒上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着,看鸟雀下来___食,___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便___住了。
三、选择题: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在于:(B)A、说明长妈妈的神话故事讲得好。
B、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儿童的情趣。
C、说明百草园虽美丽,但也有妖魔鬼怪。
D、告诉人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其美丽的外表,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我把"百草园"说成是自己的乐园的原因是:(C)A、"百草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东西,比"三味书屋"好玩多了。
B、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可以为所欲为,还能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C、在"百草园"里,能自由快乐的生活,用比照方法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D、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缅怀与追求。
四、简答题: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①这段文字的内容主要是写少年鲁迅热爱百草园,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过渡。
②这段方案运用的修辞方法有排比、拟人。
③这段方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④对这段方案层次分析正确的是:(C)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三个“也许是”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态?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附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追求自由的天性,也写出了这种天性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矛盾。
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含蓄地批判了对封建教育制度。
语段精读推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油蛉.(línɡ) 蝉蜕.(tuō)B.秕.谷(bǐ) 觅.食(mì) 宿.儒(sù)C.脊.梁(jí) 倜傥..(tì tǎng) 锡箔.(bó)D.菜畦.(qí) 斑蝥.(máo) 脑髓.(suí)【答案】B【解析】 A项“蜕”应读tuì;C项“脊”应读jǐ;D项“髓”应读s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宿儒销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收敛轻捷C.书塾蜈蚣云宵恭敬D.质朴缠络绣像和蔼【答案】D【解析】A项“销释”应为“消释”;B项“签赏”应为“鉴赏”;C项“云宵”应为“云霄”。
3.选词填空。
①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B.机谋C.机关②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A.欣赏B.鉴别C.鉴赏③叫我名字的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A.陌生B.生疏C.生僻④其中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确实B.确凿C.的确【答案】①C ②C ③A ④B【解析】解答此题,应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对应词语的含义和具体语句语境,进行准确判断。
同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4.阅读下面句子,选出下列选项中都是名词的一项()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时候晚间古庙B.长妈妈院子里读书人纳凉C.先前曾经院子讲给D.听到用功我住【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判断。
名词为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名词同时也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所给句子中的名词主要有“长妈妈”“曾经”“我”“故事”“先前”“读书人”“古庙”“晚间”等。
从口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附答案阅读下列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
(15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蛻。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儿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 和______ 。
(3分)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3分)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儿眼,大声道:读书!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 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3分)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训练题一、阅读课文第二段: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9 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10,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你们老是说我过分,我不过是想让你们了解真相而已。
”他的声音有些激动,眼神也有些失落。
我看着他,心里有些不安,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他又继续说:“你们总是看到别人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比如说,你们觉得我总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和人交往,但你们知道吗?我其实是很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只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让我对人失去了信任感。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我感到他的话语中有一股无法言明的伤痛。
14、请简述这段文字的主题。
答:揭示人们表面和内心的差异。
15、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答:不确定,因为上下文没有明确说明。
16、从上下文可以推断出,“他”对人失去信任感的原因是什么?答: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17、这段文字中的语气是怎样的?答:激动、失落、低沉。
18、这段文字中的“你们”指的是谁?答:上下文没有明确说明,可能是身边的人或读者。
19、这段文字中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但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使人思考表面和内心的差异,反思自己对他人的理解是否准确。
20、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属于什么类型?答:叙事。
19、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答: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一个老人,通过与老人的交流,作者感受到了老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20、选出一段文字,简述老人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和哲理。
答:老人的话:“你们这一代人啊,太急功近利了。
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百米短跑。
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
只有这样,才能跑完人生的路程。
”这段话表达了老人对于年轻人的建议和人生哲理,同时也给作者留下了耐心和毅力的印象。
21、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对老人的态度如何?答: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对老人的态度充满了敬意和钦佩,对老人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也表示了认可和赞赏。
22、这篇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这篇文字告诉我们要有耐心、毅力和恒心,不要急功近利,要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坚持不懈,才能跑完人生的路程。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____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概括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看,本段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段第一句中的“称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离别百草园。
2.答案:承上启下,是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过渡。
3.答案:不能删去。
“称为”一词表明说书塾“最严厉”只是传说,为下文写书塾的严而厉埋下伏笔。
4.答案:填上省略号,表明“我”去书塾的原因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5.答案: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测试题1、有人说,()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A.何首乌(正确答案)B.木莲C.人参D.当归2、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A.蟋蟀B.斑蝥(正确答案)C.乌贼D.蝎子3、我为什么不去百草园长的草里?()A.草里蚊虫太多B.草里有老鼠C.草里阴森恐怖D.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正确答案)4、长妈妈给我讲过()的故事,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
B.倩女幽魂C.狼D.赤练蛇5、故事中的美女蛇被()治死了,它能吸蛇的脑髓。
A.斑蝥B.蝎子C.飞蜈蚣(正确答案)D.猫头鹰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我就会用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捕鸟,所得的是()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A.云雀B.麻雀(正确答案)C.斑鸠D.喜鹊7、书塾先生家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A.为人师表B.两袖清风C.博学笃志D.三味书屋(正确答案)8、鲁迅对书塾里的先生是什么态度?()B.不尊重C.鄙视D.冷漠9、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什么特点?()A.他总是盯着书本一动不动,可以呆坐半刻。
B.他总是摇首朗读,旁若无人。
C.他总是闭目养神,面带微笑,嘴里默念着什么之乎者也。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正确答案)10、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的学生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在做什么呢?()A.读书B.描画(正确答案)C.写字D.喂蚂蚁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我家的”后面(正确答案)B.“我家的”前面C.“我家的”左面D.“我家的”右面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少年(正确答案)B.青年C.壮年D.老年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A.学堂名B.书房名C.书院名D.私塾名(正确答案)14、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本城书塾(正确答案)B.南京水师学堂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D.仙台医专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昆虫有()A.蜘蛛B.天牛C.蟋蟀(正确答案)D.蝎子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植物有()A.覆盆子B.何首乌C.皂荚树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7 以下哪项不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从事的学习活动?()A.读书B.习字C.对课D.学算术(正确答案)18 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绣得最多的是()A.《荡寇志》和《西游记》(正确答案)B.《三国演义》和《红楼梦》C.《水浒传》和《红楼梦》D.《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A.长妈妈B.东方朔(正确答案)C.魏征D.刘伯温20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
1、在甲乙两文中分别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甲文】 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拥肿
【乙文】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 捆
2、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语句,其用意是什么?你能用上面的句式造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吗?
3、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欢快的语言追忆了在百草园的趣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他们概述一下吗?
4、在乙段文字中,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百草园,体现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1、B,C,E,G,J
2、将整体的景物略写,而祥写局部景物,通过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3、百草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无穷的趣味。
4、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突出捕鸟带来的乐趣。
5、有美景,有趣事。
体现了作者对于百草园的热爱。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填空题:不必说菜畦,______石井栏,______皂荚树,______桑椹;也不必说在树叶里,的黄蜂,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
油蛉,蟋蟀们,……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二、选择题: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请指出“误”的理由。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B. “三味书屋”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 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二、阅读理解1.文章第二段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七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析。
三、拓展题1.文中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2.文章第二段说“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可以改成说“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吗?为什么?请简析。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鸣蝉长吟,肥胖伏在菜花上轻捷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无限趣味在这里低唱在这里弹琴二、选择题D三、阅读理解1.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2.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3.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不敢确定,所以这里用“似乎”;虽时间相距很远,整体印象模糊,但百草园留在记忆深处,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局部的、个别的景物扎根脑海中,因而用“确凿”来突出中心,并引出下文。
这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表达,并不矛盾,反而更准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注意本课第二自然段的标点符号)!一、课内语段阅读(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
(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喜爱)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两个不必说与下文单是照应。
表明儿童对有趣事物的自得的心理。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不能,伏表示黄蜂的肥大,而停却表示不出来。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答:云却是非常快的,窜字显示出云雀的速度,飞就不行,飞是很慢的。
所以用窜字比较合适。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明我的好奇心强,想要见一块像人样的何首乌根,还有我的求知欲。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声音)。
“这里“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写出两条即可。
层次井然有序、层次井然有序。
有秋夏冬,颜色、动作、声音、色味。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表明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9.分层第二层景物描写主要围绕(趣味)一词来写的。
10.“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四件童年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11.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12 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13,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也为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
15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总写百草园的景物,详写泥墙根一带。
写出了百草园的背景、渲染出百草园的自然趣味的氛围。
烘托出泥墙根一带的详写。
以点映面看出作者儿时对百草园的热爱。
三、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2·作者写“美女蛇“故事的目的:(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3·机关:秘密4·高枕而卧:放心大胆的睡觉,比喻不加警惕,无忧无虑。
四、课内语段阅读: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 捆2、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6·这段写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7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六、课内语段阅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 第一段描写,写出了(d )A. “我”对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
B.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
C. 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 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写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 第一段文中有三句,把“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并列在一起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4.(1)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
(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拟人(3)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正确的一项(b)A. 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 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5. 第二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分心),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2分)6.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那样憎恨是因为(c)(3分)A. 他当时年纪小,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认为学习限制了他的自由。
B. 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教学方法也不好,用戒尺、罚跪来对付学生,他很反感。
C.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古书堆中,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学制度。
7 两个“Ade”作用: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中动植物的依恋之情,同样的告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蟋蟀”和“覆盆子”后面为什么加“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9·作者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照,其目的是: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10·这篇散文的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地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地心情。
1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散文),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都收在《鲁迅全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