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知识;缄默知识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特征(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
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基本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
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
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让学生乖乖就范。
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果”开心。
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
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
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1.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广义的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并且要确立和加强其地位;二是其他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如果适宜用信息技术作为其载体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以传播;三是信息技术并非万能技术,还需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来表达的内容保留必要的空间.比如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1]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
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
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
感受、参加、养成D。
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
教师的发展 C。
学生的选择D。
课程制度的变迁4。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
知识、技能和情感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
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
加德纳B.推孟C。
韦克斯勒 D。
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
讲解--接受式B。
示范——模仿式C。
探究发现式D。
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D。
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
备课 B。
上课 C。
批改作业 D。
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
第4期2024年2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4February,2024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项目名称:基于OBE 模式下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跨校修读模式探索㊂作者简介:魏洪峰(1975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信息处理㊂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OBE 模式教学改革魏洪峰(渤海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为了满足电子㊁自动化㊁通信等专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作为其各专业课程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与经济技术的发展相对应㊂文章从课程的特点出发,从理论课程教学㊁实践课程教学㊁教学方法㊁考核模式4个方面对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进行了OBE 模式教学改革㊂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㊂关键词:OBE ;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集现代化电子技术㊁信息技术㊁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社会上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数字电路及相关最新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㊂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专业课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㊁自我学习以及实践创新能力㊂因而,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体系㊁课程教学内容㊁课程教学方法㊁课堂教学手段㊁实验方案及评价体系等需要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㊂新工科要求高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适应新业态㊁新形式的挑战,培养出多元化的技能型人才,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㊁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全面发展[1]㊂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 -Based Educaiton,OBE),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学模式㊂首先,OBE 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式的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最后,高校人才培养要符合OBE 的教学理念,有利于社会上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能使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文化素养,让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能及时适应社会,为学生在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1]㊂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应融合理论分析㊁虚拟仿真和实践能力,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㊁拓宽实验教学层面,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㊁设计电路的能力,实施基于OBE 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㊂1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面临的问题㊀㊀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适应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传统的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存在教材内容更新慢㊁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㊁教学模式和手段面临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要求,一定程度上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2]㊂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仍然偏重理论教学,对实际电路的设计方案和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单纯记住了器件的组成及功能,在考试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但真正需要综合设计电路的时候力不从心;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有待进一步改进;第二课堂开展不足,新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引入不够,无法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㊁自我学习和实践探索等获得 数字电子技术 的新知识和新成果的能力㊂2㊀目前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现状㊀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基本门电路的设计与测试㊁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及全加器的设计及应用㊁触发器的功能与测试㊁计数器和555定时器的设计与应用等[3]㊂通过调研33所本科院校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学时数的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4]㊂图1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数从调查结果看,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应该缩减分立器件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学时,小规模集成电路部分知识点应该精讲,而数字脉冲电路部分内容应注重应用,另外还应该引入大规模集成电路㊁可编程器件等内容[5]㊂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网络资源平台㊁手机App㊁虚拟仿真技术等结合不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环节少,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㊂33所本科高校的教学方法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4]㊂图2㊀各校教学方法的统计3㊀OBE理念下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改革措施㊀㊀基于新工科背景及OBE模式标准,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㊁教学质量要求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㊁实验项目㊁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设置㊁修订㊁完善,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形成一套可共享的㊁具有优良借鉴价值的教学改革方案㊂3.1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㊀㊀新工科背景下,根据OBE的教学理念,修正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即基本门电路的设计与应用㊁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及全加器的设计及应用㊁触发器的功能与测试㊁计数器和555定时器的设计与应用,如图3所示㊂图3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结合OBE模式相关内容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将理论课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删除或削减,例如数值的运算这个知识点,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已经讲过,本课程讲授是可作概述总结,不必精讲细练㊂这样,将节省的课时融入新知识点体系,同时增加学生实践课堂,让学生到生产企业中参观㊁调研和学习,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和课程知识结构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㊂3.2㊀实践课程教学改革㊀㊀设置合理的实验项目,强化设计性㊁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㊂通过设计性㊁综合性实验的展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㊂例如,用与非门设计一电路,完成如下功能:某车间有A㊁B㊁C㊁D4台发电机,今要求A必须开机,其他3台电动机中至少有2台开机,如不满足上述要求,则指示灯熄灭㊂设计电路时,首先做逻辑抽象:输入变量A㊁B㊁C㊁D为1时是开机㊁为0时是关机;输出变量Y为1时是灯亮㊁为0时是灯灭㊂其次,列写逻辑真值表后可列写出符合要求的逻辑表达式Y=((ABC)ᶄ㊃(ACD)ᶄ㊃(ABD)ᶄ)ᶄ㊂最后,画出对应的组合逻辑电路,如图4所示,连接完图形后进行功能验证即可㊂通过实验设计,学生既开发了逻辑思维,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对应的理论知识点也得到了复习和巩固㊂图4㊀发电机逻辑电路另外,引入虚拟仿真仪器作为测试辅助手段,锻炼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践的能力㊂根据学生对前期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如设计综合设计项目,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自己检索相关实验内容并分配好工作,由教师审核后展开实施,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点评㊂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㊂3.3㊀教学方法改革㊀㊀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平台㊁网络资源平台㊁手机App㊁虚拟仿真技术等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虚实相结合实现课程融合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与板书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课堂讲授的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班级学习群,把教学大纲㊁教案㊁相应的章节习题等上传到学习群中,也可以在学习群中完成在线问答与交流,扩充了师生互动的渠道与环节,方便了学生随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的自由度和主动性得到良好的体现㊂理论章节讲授完后,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结合情境课堂㊁互动讨论㊁任务驱动等环节,设置设计性㊁综合性实验并与虚拟仿真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电路仿真软件Logisim㊁Protel㊁Pspice㊁Multisim 等,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的应用需求,也完善了课程体系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使学生独立使用仿真软件完成逻辑电路的绘制及性能的分析等,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㊂以仿真软件Multisim 设计八路抢答器为例,总体电路仿真如图5所示㊂图5㊀八路抢答器总体电路㊀㊀将各个自电路进行连接后,可运用Multisim 进行仿真来验证抢答器电路的功能㊂仿真工具的应用能突出设计的实用性㊁便捷性和易操作性,课程采用案例驱动法,以工程或生活实例导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㊁自主查阅资料㊁合同协作等综合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㊂教师用多渠道多手段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其应用,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㊂3.4㊀考核模式改革㊀㊀在OBE 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传授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㊁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㊂考核模式不再以卷面分数为主,授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㊁所需考核内容和实际的教学过程环节,将评价标准细化,使考核体系更加全面㊁更加完善㊂考核采用多种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考核成绩的形式为:总评成绩构成(10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㊂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㊁情境互动㊁作业㊁实验操作㊁分析设计能力㊁实验报告㊁团队合作精神等情况给出,主要检验学生旷课与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情况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㊁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独立完成情况㊁分析设计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打分㊂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试卷命题以教学大纲作为标准㊁以新工科和OBE模式为依据㊁以学生为中心㊁以课程的达成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为依据,贯穿整体课程,突出重点与难点,难易分层,基本覆盖课程的知识点,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与掌握程度㊂根据学生期末试卷的答题情况给予成绩,试卷满分100分折合实际分值为70分,学生根据所得分数按比例进行折合㊂在新工科背景下,按照OBE模式以课程目标和能力标准为基础,考核将会分层化㊁具体化㊁内容全面化,能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达成度,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数字电路和系统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㊂4 结语㊀㊀综上所述,OBE模式融入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产出,培养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㊂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授课教师,要充分掌握OBE的教学理念,理解其内涵,结合课程的特点从理论课程教学㊁实验课程教学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㊁课程考核模式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OBE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㊂参考文献[1]杨春玲,朱敏.基于OBE的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31-33.[2]刘华珠.浅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1):55-56.[3]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张秀荣.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95-97.[5]刘金锦,庞学民,刘瑞婷,等.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工业信息化教育,2015 (3):24-26.(编辑㊀王雪芬)OBE teaching reform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Wei Hongfeng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121013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s for electronics auto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ajors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s must cor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BE mode in the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ing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mode.The reform focuses on student-centere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s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and inquisitive lear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Key words OBE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摘要]缄默知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缄默性,教师要全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丰富和发展教师缄默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入手,阐述了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以便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缄默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高桂敏(1973- ),女,蒙古族,吉林前郭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吉林松原 13800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43-02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而师生的缄默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认识和理解学生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技艺,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缄默知识则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
一、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为“隐性知识”,是指人们不能清楚地反思和表述的知识,即不能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但这种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克莱蒙特(clement,j.)将缄默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无意识知识”(unconscious knowledge)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①。
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及非批判性等三种特征。
因为缄默知识是无意识的知识,所以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即具有非逻辑性。
缄默知识的非公共性是指缄默知识无法用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因为拥有缄默知识的人本身也无法清楚地表述知识,所以不能用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
但是,缄默知识并非无法传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内协作及组间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缄默知识的传递,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模仿来传递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非批判性是指不能进行“批判性反思”。
由于人们通过推理获得显性知识,则可以对显性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观察与体验获得的一种感悟,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
缄默知识具有三种性质,即“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
缄默知识的形成与获得与一定的“情景”(situation)相关联,是对情景的直觉感悟和把握,因此,缄默知识具有情景性。
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特征的人无法分享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同小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高中知识。
没有前期知识和经验的准备,无法接纳新知识和新的经验,也就是说只有相同文化底蕴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相同的缄默知识。
因此,人们的交往不仅建立在显性社会规则上,而且也建立在缄默的社会规则上,所以人们才会拥有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圈子。
然而,缄默知识并不局限于一种形态,我们根据缄默知识被人们所意识到的程度将其划分成多种形态或多个层次,如意识的初级阶段,即无意识知识阶段;意识的中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意识的高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且能够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阶段。
这几个阶段即指缄默知识的层次性。
二、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缄默知识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缄默知识。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复杂多样的,如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缄默知识,有关师生交往和互动的缄默知识、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缄默知识、有关网络空间的缄默知识,等等。
其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缄默知识,如对课程标准的缄默知识、对课程改革的缄默知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缄默理解,对与文本、与学生如何对话的缄默理解,教学内容单元化、单元内容项目化及四环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创新等教学用语的缄默理解等。
这些缄默知识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例如教师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认为这个flash动画创意效果好,要求学生像原创者那样去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训练学生制作这方面的动画,指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教师根据自身“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的缄默知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达到创新的要求。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缄默理念和缄默知识的制约。
如果没有教师的缄默知识,就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能很好地重构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基础、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1.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理解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无知”的人。
学生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虽然这些缄默知识还不够清晰、不够完善,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已有的缄默知识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并将已有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形成显性知识。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的过程,即将意识到的缄默知识用语言表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与协作。
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固守着单一的操作方法或设计思路,而是挖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思维的创新,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学生缄默的认识、理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才能被他人所认识和理解。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其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文字或操作方法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将学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显性知识,研究其所拥有的缄默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显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缄默的学法,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社会经历铸就了学生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分析、理解及判断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差异。
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缄默知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将他们的缄默知识显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更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缄默知识就无法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不是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辅助,学生也无法顺利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使其显性化,并辅助学生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办公自动化应用课程中的长文档排版时,可以根据教材目录或阅读电子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在讲授邮件合并时,利用打印奖状及打印成绩通知单为例,借用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及生活体验分解疑难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民间教育学”的挖掘。
1996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j.)首次在《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这种缄默的、难以表达的教育知识以明确的概念——“民间教育学”(folk pedagogy),它是师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缄默的教育知识。
也就是那些“目前尚未用语言和文字对其进行表述”的“隐含的教育学知识”“教育中的直觉性观念”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挖掘“民间教育学”、重视“民间教育学”,使缄默的“民间教育学”显性化,促使教师能够自主发展教学能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
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通过“正规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缄默知识,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传递和获得缄默知识。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检验在课堂上学到的显性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弥补学生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缄默知识。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四环节”教学法,即确定项目主题、项目分析、项目制作及展示评价。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所要完成的项目主题。
其次,师生共同进行项目分析、分解,明确完成此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提出注意事项。
再次,学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讨论、协商进行创作。
最后,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项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演示讲解。
在这种小组内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小组间融洽相处、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满足了教学对于大量缄默知识的要求。
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力提倡课外实训,真正与企业对接。
根据缄默知识的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需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因为中小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学生将来的工作去向,与企业对接就是与社会对接。
为实现这种对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训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拉近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项目实训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初期可以无偿地为自己学院的多个部门创建网站,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后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校外企业或个人创建网站、维护网站;广告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广告公司实习实训,在真正与公司、与社会的接触与融入中,将自身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为学生将来平稳地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缄默知识的理论,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情况、学习表现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提交的作品、试卷等来分析学生的缄默知识对学生理解、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影响及作用。
教师要学会个性化地评价学生,因为学生的能力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据自身的缄默知识去认识、理解、分析和处理教材及教材以外的问题。
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缄默知识,丰富自身缄默知识并将自身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有助于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对学情的分析及掌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