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94.00 KB
- 文档页数:1
尚美生态循环课堂学案高三语文第2周02 总编号:03 主备人:祁长远《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实词“望”“歌”的意义及用法,虚词“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2、能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写的西山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
3、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二、学习重难点: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引”“穷”“异”等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虚词“之”“而”的意义和用法。
三、自学方法建议:熟读文本、梳理文言知识点、知识拓展。
四、学习过程自学流程导思导学一、自学问题问题1: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问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今义:志趣一致古义:_____________(2)穷山..之高而止今义:贫瘠的山峰古义:_________________(3)攒蹙累积..今义:积累古义:_______________(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5)游于是..乎始今义:承接连词古义:____________问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是居是.州,恒惴栗( ) 觉今是.而昨非 ( ) 惟命是.从 ( ) 不知木兰是女郎()(2)异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何异.断斯织乎( )始指异.之( ) 姑俟异.日观 ( ) (3)若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 若.毒之乎?(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引引.觞满酌( ) 将军夜引.弓( )相如引.车避匿( ) 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 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 问题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查阅文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查阅工具书及相关资料(1)日.与其徒上高山( ) (2)箕.踞而遨( )(3)卧而梦.( ) (4)望西山,始指异.之( )(5)而不知其所穷.( ) (6)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二、文本拓展【素材运用】示例: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复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2、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3、了解游记这种文体;4、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偶识西山的欣喜,体悟他与自然融合,表露自己傲世情怀的心态.二、复习重点:1、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2、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效果1、课文背诵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2、句子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四、能力训练1、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2〕梦卧而梦〔〕梦亦同趣〔〕〔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攀援而登,箕踞而遨〔〕〔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始指异之〔〕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人〔〕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6〕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故为之文以志〔〕五、拓展训练〔一〕选择题1、为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惴栗〔lì〕施施〔yì〕榛〔zhēn〕莽B、茅茷〔fá〕箕踞〔jū〕衽〔rèn〕席C、岈〔xiā〕然培塿〔lǒu〕攒〔cuán〕蹙D、遁〔dùn〕隐灏〔hào〕气引觞〔shāng〕2、下面句中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披草而坐披:披着B、缘染溪,斫榛莽斫:砍C、穷山之高而上穷:〔登〕尽D、外与天际际:相连接3、下面加红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皆在衽席之下B、始指异之C、其高下之势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 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句式:),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纪年方式:)也。
1、作者和背景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主旨:3、写作手法(1)对比映衬西山的高峻峭拔: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2)情景交融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
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挺拔与他山形成比照。
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存的永州司马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名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提要—\主题本文写作者在被贬官永州时发现和游览西山的经过 发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怀,表达自己在大自然屮 _______ 与作者受到挫折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互映照。
二、结构C 目的不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耒散漫放任:到一醉一卧一梦一起一归f 2随意而饮:醉而思归 ,感 体会: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J 、 i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目的明确:过一缘一斫一焚一穷形势高峻:山Z 特立,不与培壤为类气象阔大:悠悠莫得其涯,洋洋不知所穷 宴饮之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醉不欲归 天人合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体会: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三、艺术特色1.比照映衬(体现在三方面):以“未得”的遗憾,反衬 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贬后的忧惧、 苦闷心情与 ________________ 对比;万物的渺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 之比。
“始”前游游西山游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景 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特立,不与培壊为类() 归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情 为修人,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寓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表现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怀。
作者借景抒怀,赋予山水 以个人的情志。
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 _________________ o 四、(P87)文本研习2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遭贬谪后的痛苦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 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这是全文的铺垫。
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 州Z 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Z 游才是真正 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解决学案一、见课本二、通假字⑪自余为僇人“僇”通“戮”,引申为有罪。
⑫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三、词类活用⑪日与起徒上高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⑫穷回溪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⑬卧而梦梦名词用作动词做梦⑭始指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⑮穷山之高而止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高形容词用作名字顶点⑯箕踞而遨箕踞名词用作状语像箕踞一样⑰萦青缭白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⑱外与天际际名词用作动词连接⑲四望如一四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⑳故为之文以志文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⑴自远而至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四、古今异义⑪然后古:这样以后今:表承接接着⑫颓然古: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精神萎靡不振⑬于是古:从此今:连词表承接就这样五、一词多义⑪穷①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②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③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⑫梦①卧而梦动词做梦②梦亦同趣名字梦境在梦中⑬始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②始指异之副词才③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六、解释下面虚词的含义⑪而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②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③卧而梦连词表承接④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⑤而未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⑦攀缘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⑩自远而至连词表承接⑩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⑫之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②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取独⑤不知日之入助词取独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取独⑦故为之问以志代词指游西山事⑬为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②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③故为之问以志介词为了七、重点语句翻译⑪心中想到哪里,做梦也做到哪里。
⑫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但是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奇特。
⑬千里之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一、虚词1.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2.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实词(一)通假字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二)古今异义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
????今义:副词, 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1.穷(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3.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为?(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4.而不知其穷也(形容词作名词,边际)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今义:连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7.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五、文言句式1. 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2. 判断句?(1)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定语后置名?(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4.被动句(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1 箕踞而邀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第四段中的第四个常用词应该是“然后”,而不是“这样之后”。
以下为修改后的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实词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到则披草而坐(用手分开)3、外与天际(交会)二、一词多义1、梦亦同趣(同“趋”,往,赴)XXX告XXX走(同“促”,赶快)趣XXX入关(同,“促”,催促)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2、XXX(沿着)三、词类活用1、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2、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意动,意思是“认为奇特”)3、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4、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5、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6、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7、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8、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9、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10、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11、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副词,远处)四、虚词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披草而坐(承接)觉而起,起而归(承接)穷山之高而止(承接)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2、以相枕以卧(修饰)夜则以兵围寓所(率领)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的身份)以至晋鄙军之日(在)3、乎悠悠乎与颢气俱(形容词词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形容词词尾)四、常用词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未曾)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之后)4、游于是乎始(从此)五、文言句式翻译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定语后置)(被动句)译:认为所有这个州的奇异山水,都已经被我拥有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独特之处。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融,却找不到它的边际;情怀浩浩然与大自然一起遨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