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37.27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分析任课教师:完成日期: 2016 年 7 月 5 日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号:姓名:同组成员:成绩:题目要求某用户需要一直流电源,要求:直流输出24V/200W,输出电压波动及纹波均<1%。
用户有220V交流电网(±10%波动变化)可供使用:(1) 设计电源主电路及其参数;(2) 建立电路数学模型,获得开关变换器传函模型;(3) 设计控制器参数,给出控制补偿器前和补偿后开环传递函数波特图,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4)根据设计的控制补偿器参数进行电路仿真,实现电源要求;(5) 讨论建模中忽略或近似因素对数学模型的影响,得出适应性结论(量化性结论:如具体开关频率、具体允许扰动幅值及频率等)。
主要工作本次设计主要负责电源主电路及其参数的的设计,以及建立电路数学模型并获得开关变换器传函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具体如下:(1) 本次设计电源主电路及其参数,采用从后向前的逆向设计思想。
首先根据系统输出要求,设计了后级DC/DC型Buck电路的参数。
接着设计了前级不控整流电路以及工频变压器的参数.考虑到主电路启动运行时的安全性,在主电路中加入了软启动电路;(2) 本次DC/DC变换器的建模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状态空间平均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简单、直观的平均开关建模方法,建立了Buck变换器小信号交流模型.最后,推到出了开关变换器的传递函数模型,并给出了Buck电路闭环控制框图。
1 设计主电路及其参数1.1主电路设计根据题目要求,系统为单相交流220V/50Hz 输入,直流24V/200W 输出。
对于小功率单相交流输入的场合,由于二极管不控整流电路简单,可靠性高,产生的高次谐波较少,广泛应用于不间断电源(UPS )、开关电源等场合。
所以初步确定本系统主电路拓扑为:前级AC-DC 电路为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后的二极管不控整流,后级DC —DC 电路为Buck 斩波电路,其中Buck 电路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前后级之间通过直流母线和直流电容连接在一起。
电力电子建模与控制基于BUCK变换器反馈控制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姓名:________ 荏学号:13S053072BUCK 变换器反馈控制设计第一部分:设计目标图1 Buck 变换器系统根据给定的条件,要求完成以下设计任务:1•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TF ;2. 给定参数:主电感 L 50 H ,R C 0.05 ,V g 30V15V ,R 5 C 100 F ,R 0 。
设计补偿网络Gc(s);3. 画出补偿前后系统传递函数的bode 图;4. 讨论补偿传递函数Gc(s)对于系统零点、极点、输出调节、输出阻抗及对 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传递函数的建立与仿真一、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建立:图2统一电路模型对于给定的buck 变换器电路,如图1所示6I 斗—lOw1川表1 BUCK 变换器统一电路模型参数1. BUCK 变换器占空比至输出传递函数 G vd (s):由以上模型和参数课求得占空比至输出的传递函数 G vd (s):V (R sR RC)R (L R cRC) s LC (R R c) s 22. 主拓扑参数选择:本文控制系统中反馈电阻选择: R x 100k ,R y 100k ,即反馈系数 1H(s);开关频率为f s 100kHz ,参考电压为5V ,锯齿波幅值3V3. 工作方式:根据BUCK 变换器电流连续与断续状态的临界电感公式为二、补偿前系统传递函数bode 图1•原始回路增益函数G °(s)2.补偿前系统传递函数bode 图利用Matlab 软件画出G °(s)的bode 图,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幅值裕度无穷大,然而,相角裕度比价小,只有 Pm=15.7deg 不符合系统的要求。
G vd (s)(1)Icrit1 D?V g D 2T sD ? 2L(2)代入给定的参数值,可知,电感电流 I I crit ,电路工作在连续CCM 模式G)(s)H(s)G m (s)G,d (s)% 1 V g (R sRRC& RV m 1 s(R RRC s 2LC(R R)(3)G °(s) 100 1 30(5 2.5 10 5S)100 100 3 5 7.5 10 5s 25.25 10 9s 25 2.5 10 5s1 1.5 10 5s 5.05 109s 2三、系统时域内实时仿真利用 matlab/Simulink 中相关的模块,搭建开环实时仿真电路图,如图 4所示:从仿真波形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动态特性较差,存在较大的输出超越量和较长的 调节时间,稳态时,输出结果并非精确的15V ,故存在较大的稳态误差。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电力电子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控制原理以及系统建模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个相关领域,如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建模和控制原理等。
电力电子系统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会有许多不同的参数来描述它们的特性,而建模和控制就是用这些参数来构建系统的过程。
在建模阶段,将根据系统的特性构建出一套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如微分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拟合函数等,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这些模型是系统动态行为的抽象,可以用来对系统进行仿真、诊断和预测。
在控制阶段,将根据系统模型及其参数,构建出一套控制系统,以便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参数,以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
这种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系统更加稳定,并且在参数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系统的正常工作。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在电力电子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系统更加稳定,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也为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系
统、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是一项集合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设计以及控制理论的新型技术。
它的应用主要包括高压直流
输电、变压抗歪、感性电路控制、高压交流输电、电动机控制等方面。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设备性能和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它
可以改造传统电力系统,以提高系统智能化和灵敏性,使得系统整体
性能提升。
电力电子系统的模型是建立电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基础,可以有效
地描述和表达电力电子设备的工作特性和运行原理。
控制算法,能够
计算出操纵量的变化以达到控制目标,以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
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在建模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设计问题,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等理论,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模型以及设计智能控制算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
电力电子建模作业一、 试有反激变换器如图1所示,试:1. 假定0=C R ,并且工作在CCM 方式,推导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2. 考虑C R ,仍工作在CCM 方式,推导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3. 分别写出以上两种情况的传递函数∧∧dv o ,比较它们的区别。
变压器变比:::1p s N N n =,题目中n 取2,负载为L R 输入变量:电源电压1()v t输出变量:输入电压1()i t ,输出电压()o v t 状态变量:电感电流()i t ,电容电压()v t1、假定0=C R ,并且工作在CCM 方式,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推导; 1>电感电流分析 电感电流:()()ss T pL T d i t L v t dt<>=<>电感两端的电压:1[,],()()[,],()()s L s s L t t dT v t v t t dT t T v t nv t +=++=-中中于是:1()1()()()ss ss t dT t T T p t t dT s d i t L v t dt n v t dt dtT +++<>⎡⎤=+-⎢⎥⎣⎦⎰⎰1()()()()s s T T d t v t nd t v t '≈<>-<>稳态工作时:10DV D nV '-=线性分析:[][]11ˆ()ˆˆˆˆ()()()()pd I i t L D d t V v t n D d t V v t dt⎡⎤+⎣⎦⎡⎤⎡⎤'=++--+⎣⎦⎣⎦忽略二阶扰动:()111ˆ()ˆˆˆ()()()pd I i t L DV nD V Dvt V nV d t nD v t dt⎡⎤+⎣⎦''≈-+++- 代人稳态方程得:()11ˆ()ˆˆˆ()()()pdi t L Dv t V nV d t nD v t dt'=++- 2>电容电压分析 电容电压:()()ss T C T d v t Ci t dt<>=<>电容上的电流:()[,],()()[,],()()s C Ls s C Lv t t t dT i t R v t t dT t T i t ni t R +=-++=-时时于是:()1()()()s s ss t dT t T T t t dT sL L d v t v t v t C dt ni t dt dtT R R +++<>⎧⎫⎡⎤⎡⎤⎪⎪=-+-⎨⎬⎢⎥⎢⎥⎪⎪⎣⎦⎣⎦⎩⎭⎰⎰()()()ss T T Lv t nd t i t R <>'≈-+<>线性化分析:[]ˆ()ˆ()ˆˆ()()Ld V vt V v t Cn D d t I i t dtR ++⎡⎤⎡⎤'=-+-+⎣⎦⎣⎦ 忽略二阶分量:[]ˆ()ˆ()ˆˆ()()L Ld V vt V v t CnD I nD i t nId t dtR R +''≈-+-+- 稳态时:0LVnD I R '-+= 代入稳态方程得:ˆˆ()()ˆˆ()()Ldv t v t C nD i t nId t dt R '=-+- 3>输出变量分析电源电流:11()()()()ss s t dT T T ts i t i t dt d t i t T +<>=≈<>⎰线性化分析:11ˆˆˆ()()()I i t D d t I i t ⎡⎤⎡⎤+=++⎣⎦⎣⎦稳态时:1I DI =代入稳态方程得:1ˆˆˆ()()()i t Di t Id t =+ 输出电压:ˆˆ()()o vt v t = 综上所述:()1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pLo di t L Dv t V nV d t nD v t dt dv t v t C nD i t nId t dt R i t Di t Id t vt v t ⎧'=++-⎪⎪⎪⎪'=-+-⎨⎪⎪=+⎪=⎪⎩ N=2时,有:()111ˆ()ˆˆˆ()2()2()ˆˆ()()ˆˆ2()2()ˆˆˆ()()()ˆˆ()()pLo di t L Dv t V V d t D v t dt dv t v t C D i t Id t dt R i t Di t Id t vt v t ⎧'=++-⎪⎪⎪⎪'=-+-⎨⎪⎪=+⎪=⎪⎩ 因此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_R L i 1(t )v 1(t )Id(t)L P'2Id(t)'C∧Di(t)∧∧Dv 1(t)∧2Dv(t )(V 1+2V)d(t)∧∧∧2Di(t )∧i (t )∧+-∧v (t )+-∧v o (t )+_2、考虑C R ,仍工作在CCM 方式,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推导; 1>电感电流分析 电感电流:()()ss T pL T d i t L v t dt<>=<>电感两端的电压:1[,],()()s L t t dT v t v t +=中2()()[,],()()()()()()()()()C C s s C LL C L CC L LL o L C L Cv t R i t t dT t T i t ni t R nR i t v t i t R R n R R nR v t nv t v t i t R R R R ++++=-=+=-=--++时由,得,因此于是:21()1()()()s s sst dT t T T C L L pt t dT sL C L C d i t n R R nR L v t dt v t i t dt dtT R R R R +++<>⎧⎫⎡⎤⎪⎪=+--⎨⎬⎢⎥++⎪⎪⎣⎦⎩⎭⎰⎰21()()()()()()s s s C L LT T T L C L Cn R R nR d t v t d t v t d t i t R R R R ''≈<>-<>-<>++稳态工作时:210C L LL C L Cn R R nR DV D V D I R R R R ''--=++线性分析: [][]211ˆ()ˆˆˆˆˆˆ()()()()()()C L L pL C L Cd I i t n R R nR L D d t V v t D d t V v t D d t I i t dtR R R R ⎡⎤+⎣⎦⎡⎤⎡⎤⎡⎤⎡⎤''=++--+--+⎣⎦⎣⎦⎣⎦⎣⎦++ 忽略二阶扰动:2211ˆ()ˆˆˆ()()()C L C L L LpL C L C L C L Cd I i t n R R n R R nR nR L DV D V D I Dv t D v t D i t dtR R R R R R R R ⎡⎤+⎣⎦''''=--+--++++21ˆ()C L L L C L C n R R I nR VV d t R R R R ⎡⎤+++⎢⎥++⎣⎦代人稳态方程得:2211ˆ()ˆˆˆˆ()()()()C L C L L L p L C L C L C L C n R R n R R I nR nR V dit L Dv t D v t D i t V d t dt R R R R R R R R ⎡⎤''=--+++⎢⎥++++⎣⎦2>电容电压分析 电容电压:()()ss T C T d v t Ci t dt<>=<>电容上的电流:()[,],()()[,],()()s C L CL s s C L C L Cv t t t dT i t R R nR v t t dT t T i t i t R R R R +=-+++=-++时时于是:()1()()()s s ss t dT t T T L t t dT sL C L C L C d v t nR v t v t Cdt i t dt dtT R R R R R R +++<>⎧⎫⎡⎤⎡⎤⎪⎪=-+-⎨⎬⎢⎥⎢⎥+++⎪⎪⎣⎦⎣⎦⎩⎭⎰⎰()()()()()ss s T T LT L C L C L C v t v t nR d t d t i t R R R R R R <><>⎡⎤'≈-+<>-⎢⎥+++⎣⎦线性化分析:[]ˆ()ˆ()ˆˆ()()L L C L Cd V vt nR V v t CD d t I i t dtR R R R ++⎡⎤⎡⎤'=-+-+⎣⎦⎣⎦++ 忽略二阶分量:[]ˆ()ˆ()ˆˆ()()L L L L C L C L C L C L Cd V vt nR nR nR I V vt CD I D i t d t dtR R R R R R R R R R +''≈-+-+-+++++稳态时:0L L C L CnR VD I R R R R '-+=++代入稳态方程得:ˆˆ()()ˆˆ()()L L L C L C L CnR nR I dv t vt C D i t d t dt R R R R R R '=-+-+++ 3>输出变量分析电源电流:11()()()()ss s t dT T T ts i t i t dt d t i t T +<>=≈<>⎰线性化分析:11ˆˆˆ()()()I i t D d t I i t ⎡⎤⎡⎤+=++⎣⎦⎣⎦稳态时:1I DI =代入稳态方程得:1ˆˆˆ()()()i t Di t Id t =+输出电压:1()()ss t T o T o tsv t v t dt T +<>=⎰其中:()[,],()[,],()()()L s o L CL C Ls s o L C L CR v t t t dT v t R R nR R R t dT t T v t i t v t R R R R +=-+++=+++时时于是:()1()()()s s s s t dT t T L CL L o T t t dT sL C L C L C nR R R v t R v t dt i t v t dt T R R R R R R +++⎧⎫⎡⎤⎡⎤⎪⎪<>=++⎨⎬⎢⎥⎢⎥+++⎪⎪⎣⎦⎣⎦⎩⎭⎰⎰ ()()()s s L C LT T L C L CnR R R v t d t i t R R R R '≈<>+<>++线性化:[]ˆˆˆˆ()()()()L C Lo o L C L CnR R R V vt V v t D d t I i t R R R R ⎡⎤⎡⎤'+=++-+⎣⎦⎣⎦++其中稳态解:L C Lo L C L CnR R R V V D I R R R R '=+++代入稳态方程得:ˆˆˆˆ()()()()L C L C Lo L C L C L CnR R D nR R I R vt v t i t d t R R R R R R '=+-+++综上所述:221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C L C L L L p L C L C L C L C L L L C L C L C L C L oL C L C n R R n R R I nR nR Vdi t L Dv t D v t D i t V d t dt R R R R R R R R nR nR I dv t vt C D i t d t dt R R R R R R i t Di t Id t nR R D R v t v t i t R R R R ⎡⎤''=--+++⎢⎥++++⎣⎦'=-+-+++=+'=+-++ˆ()L C L C nR R I d t R R ⎧⎪⎪⎪⎪⎨⎪⎪⎪⎪+⎩N=2时,有:111ˆ42()ˆˆˆˆ()2()4()()ˆˆ2()()ˆˆ2()()ˆˆˆ()()()22ˆˆˆ()()()C L C L L L p L C L C L C L C L L L C L C L CL C L o L C L C R R R R I R R Vdi t L Dv t D v t D i t V d t dt R R R R R R R R R R I dv t vt C D i t d t dt R R R R R R i t Di t Id t R R D R R vt v t i t R R R R ⎡⎤''=--+++⎢⎥++++⎣⎦'=-+-+++=+'=+-++ˆ()L C L C R I d t R R ⎧⎪⎪⎪⎪⎨⎪⎪⎪⎪+⎩因此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_+_R Li 1(t )v 1(t )Id(t)L PC∧Di(t)∧∧Dv 1(t)∧i (t )∧+-∧v (t )+-∧v o (t )4C LL CR R D R R '+142ˆ()C L L L C L C R R I R VV d t R R R R ⎡⎤++⎢⎥++⎣⎦ˆ2()LL CR D vt R R '+ˆ2()L L CR D i t R R '+2ˆ()L L CR I d t R R +R C3、 分别写出以上两种情况的传递函数∧∧dv o ,比较它们的区别。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作业
电力电子系统是指使用电力电子器件进行电能转换和控制的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配电和电能控制等领域。
在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供选择,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系统要求来确定最合适的建模与控制方案。
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将实际电力电子系统转化为数学表达式,以便进行分析和控制。
建模的关键是确定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并利用这些方程进行仿真和分析。
建模的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模型和简化模型两种。
物理模型是根据电力电子器件的物理特性和电路原理来建立的,通常使用较为复杂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
物理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描述电力电子器件和系统的行为,但缺点是复杂度高、计算量大,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
简化模型是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近似处理得到的,通常使用等效电路或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简化模型的优点是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计算量,适合于系统级仿真和控制设计。
缺点是精度相对较低,无法准确地模拟所有的细节和非线性特性。
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是指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使系统输出达到所需的目标。
控制的目标可以是稳态操作、动态响应、输出品质等。
在控制设计中,需要根据建模结果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并进行系统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PID控制是最常用和经典的控制方法,通过比较系统输出与期望值
之间的差异,通过调整控制器的三个参数(比例、积分、微分)来实现系
统稳定和响应速度的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控制方法,适
用于复杂和非线性系统。
神经网络控制是利用神经网络的优良特性,进行
系统建模和控制设计。
自适应控制是利用系统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通
过不断调整自身参数来实现控制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电力电子系统和控制要求,可以选择不同
的建模与控制方案,并结合实时仿真和实验验证进行性能评估和参数调整。
通过合理的建模与控制设计,可以提高电力电子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可
靠性,实现对电能的高效转换和精确控制。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是电力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
方向,涉及到电路理论、控制理论和数学建模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通过合
理的建模和控制设计,可以提高电力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对电
能的高效转换和精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