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7.14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的分配制度内容、所有制基础(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所有制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按劳分配(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生产要素分配(1)内容: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土地、数据等。
(2)意义:实行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居民收入的来源: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5、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创造。
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1)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初中政治收入分配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
2. 使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2. 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3.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
2. 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
2. 教学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以及其他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3.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实施前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 讲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不一样。
例如,拿出土地的好处便是地租;如果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5. 巩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解。
6. 拓展延伸讨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7. 总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解和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二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阐释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介绍了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阐明了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所在,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内容;懂得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原理;了解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阐述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用实例说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作用。
3.把握基本国情和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明确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与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及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配制度的内容,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教学难点:分配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如果说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
“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怎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二)讲授新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板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和作用。
4.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类型和意义。
重点:1.按劳分配的性质、地位、必然性。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及意义。
难点: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依据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实践意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类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3.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判断(1)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2)在我国,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现阶段,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复习预习大家一起来跟我回忆下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有哪些:1、储蓄存款的含义、利息、利率及计算方法2、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3、股票的含义和特点4、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5、商业保险含义和分类6、比较这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三、知识讲解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通过对国家分配政策的理解,明确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2.科学精神:通过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认知,明确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3.法治意识:通过对分配制度的认知,理解依法获取收入的意义。
4.公共参与:通过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理解,为我国社会公平的维护提出相应建议。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知识体系考点一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形式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必然性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作用①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2.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二、按要素分配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类别对应形式按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等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作出贡献从而参与分配的方式(1)体现公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4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第4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3课讲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阐述收入分配方式,第二框阐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里包含着复杂的分配系统,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因此两框是互相衔接,互相联系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感,更好地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来。
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高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擂施。
”二、教材分析。
本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我国现阶段的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实行的原因及优点,我国居民的收入途径多样,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包括两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目阐述五层意思: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按劳分配的原因、内容、要求和好处;除了按劳分配外,实行其他分配方式的原因、表现、优点;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财富。
第二目阐述两层意思: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原因;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阐述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年级必修2第四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C 经营性收入:生产经营
D 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社会救济、政府补贴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同期,中国GDP增速为6.2%,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1个百分点。
思考:
结合材料和你身边的实例,谈谈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国家是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以保障收入分配公平的?
学生回答分享
教师归纳: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
思考:结合材料思考体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
板书。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2. 学会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布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3.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和目标。
教学难点:
1.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3. 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实例引入话题,比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方式。
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5分钟)
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三、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20分钟)
1. 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四、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20分钟)
1. 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2.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五、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发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思考和意见。
六、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20分钟)
1.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目标和措施。
2.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调控的挑战和对策。
七、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意见。
2. 总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重要问题。
师生互动和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2. 收集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意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作业: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他们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建议。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就其他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进行对比和探讨,了解不同国家的实践和政策。
教学资源:
1.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2. 互联网上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资料。
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专家或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座谈,加深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