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71分)温馨提示:1.所有试题的答案全部写于答题卡上。
2.请看清题号,规范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
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
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
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
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
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
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
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甘肃省兰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神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須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搔(sāo)痒撬(qiǎo)开褒(bāo)义词皮开肉绽(zhàn)B.祆(tiān)教庇(bì)护露脊(jǐ)鲸璀(cuǐ)璨夺目C.诬蔑(miè) 弑(shì)君虾(há)蟆陵刨(bào)根究底D.装裱(biǎo) 罪孽(niè) 蹿(cuān)上来畏葸(xǐ)不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把柄玄虚瓦楞川流不息B.麦秆咀嚼荸荠滥芋充数C.琉璃禀赋纂位撒手人寰D.酗酒蟊贼榫头突如奇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________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2)最新报告显示,________2013年12月31日,我市共增加十种来汉越冬的候鸟,种类包括蓑羽鹤、淡眉柳莺、针尾沙稚等。
(3)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已经命令美国国防部________彻底调查此事,无论事件涉及到什么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A.渐渐截止不折不扣B.逐步截至不折不扣C.逐步截止不遗余力D.渐渐截至不遗余力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要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B.环境保护部部长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文学的“自我”不是独立的、与世隔绝的。
自我的心理和情感不是文学的本源,虚构和幻象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D.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
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不是观念的图解,也不是旧日文学中常见的类型人物,而更大程度上是来自生活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答题区域外均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气象上看, “谷雨收寒,茶烟扬晓,又是牡丹时候"。
因此,谷雨节气的第一件事是赏牡丹。
就民俗而言,谷雨祭仓颉的传统千年不辍,今年在陕西白水县仓颉庙,还将举行“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系列活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之魂,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归何处去。
在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里,仓颉被尊奉为“文字始祖”,世受敬仰。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他是黄帝南巡时到了洛南保安阳虚山下,“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这一伟大创造惊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其实,中国人之于汉字,有太多附会的神话传说与情感故事。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得好:即使有仓颉,“仓颉也不止一个”。
但无论怎样,文字的诞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一部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饶宗颐先生认为,中国靠文字来统一,中国文化是以文字为领导的。
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一个个方块字,如一块块神奇的“砖”,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
日月为“明”,止戈为“武”,“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愁”字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如此等等,熔铸在汉字里的东方思维方式——象形、指事、会意,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俗。
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独立学说、思潮或派系。
这是由于,尽管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手工匠作和农民仍大量地长期地存在,但已经没有像氏族结构彻底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气氛。
特别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文化落后,见闻闭塞,经年累月束缚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内,受着社会统治意识的控制和支配,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争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纲领、口号,才可能被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
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农民起义总说裹卷了各种手工匠作,由于这些手工匠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他们经常成为起义队伍的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中国历史上有频繁和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虽然有关文献大都无存,已经无法考察、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大都是“铤而走险”“官逼民反”,不一定都有条件和时间作真正的自觉思考或理论准备,然而,在极不完全的挂一漏万的残存材料中,也仍可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
最早的例子是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墨子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在思想特征上似乎是可以相通的。
只是一个是在和平时期讲“尚贤”,认为从“贱人”中可以举拔贤能;一个是在起义时期认为“贱人”也可以做将相帝王。
它们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
又如,保存在《太平经》里的少数字句,像强调“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反对“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等思想,也可与墨子主张“强力”、“兼爱”联系起来。
座位号:庆阳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出题人:郑敏婕审题人:吴飞龙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病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庆阳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沉湎(miǎn)角(jiǎo)色句读(dòu)惊魂甫(bǔ)定B . 迂(yū)回抹煞(shā)怪癖(pǐ)自怨自艾(yì)C . 甄(zhēng)别戕(qiāng)害慰藉(jí)针砭(biān) 时弊D . 参省(xǐng)跬(ɡuǐ)步给予(ɡěi)汗流浃(jiá) 背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最后侩子手用脚去踏轮盘,轮盘转动起来,伽西莫多在他的绳绑中发抖,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
B . 沉缅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惑人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的歌声。
C .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D . 设想一下,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震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3. (6分) (2020高二上·界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0年前,索尼公司开发的随身听产品让磁带能随人走,在“眼球经济”之外,开辟出了“耳蜗经济”。
今天,这个市场还在继续扩大。
这对媒体融合发展也是一种启示。
尽管从趋势上看,从文本到广播到电视到视频再到VR、AR,媒介形态_________,不断立体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声音就一定比影像接受度低、传播力弱。
无论媒体如何发展,只要耳朵依然是人的感官,声音产品永远占有____________。
当然,这样一个日渐繁荣的声音市场,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12岁至35岁人群中的近半数,即11亿人因经常戴耳机收听音乐正面临听力损伤的风险。
2016——2017—(2)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
比如灰太狼这个形象,本应是个反面形象,片中对它人格化的塑造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妻管严”,经常挨老婆平底锅的痛打,总想抓个小羊来巴结老婆;比如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极其张扬、自作高傲、不可一世的唐老鸭,总是被可爱、温和、智慧的米老鼠捉弄,二者性格对比非常强烈;《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以上的这些成功形象都能和现实中的人物找到对应的人物性格。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级语文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
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
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1.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慕不已。
B.《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C.《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与它所写的磅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
D.《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仅凭《史记》,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B.《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史记》是唯一的一部。
C.《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D.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还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
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作为史学著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
B.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这部书中蕴涵了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
C.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
D.《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等人文精神。
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间接B.大王必欲急臣急:着急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谢:谢罪,道歉D.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案牍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选段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为二折;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为三折。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斥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8.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5分)9.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⑵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⑶李煜《虞美人》一词中将愁丝形象化的两句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卞流光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
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
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
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
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
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
《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
《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
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