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7-2《晏子使楚》北师大版 (5)
- 格式:docx
- 大小:19.91 KB
- 文档页数:5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张进辉五年级《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张进辉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学围绕“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让傲慢无礼的楚王转变对他的态度。
”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以及他一心为民,忠君爱国的崇高精神。
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文由“进城门开狗洞”、“讥笑齐国无人”“抓盗贼诬齐人”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叙述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本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久远,但文章中的思辩之巧让人拍手称快。
晏子的三辩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计就计、巧借典故等高明的策略,在反驳中既对楚王进行了有力的还击,又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历史故事,所以他们从课前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就对课文充满兴趣,在浓郁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很快的走进课文。
另外,五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他们对深层次的内容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所以课中既穿插历史背景介绍,又设计相应的填空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潜藏在文中的更深寓意。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楚王为什么会如此针对晏子这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课中适时的添加当时的历史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以在授课时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 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内容,排演课本剧。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四、教学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板书:尊严[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 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3. 补充板书使楚。
抽学生讲讲意思。
4. 师: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课件:读书要求]①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②边读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
3. 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侮辱[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指导前,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读。
](三)精读课文1. 问: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侮辱晏子?2. 师叙述: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课件: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3. 抽生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思考之余,教师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
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语文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语文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语文教案篇1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这部短篇讲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
板书课题:16晏子使楚。
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突破重难点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五、再次观看《晏子使楚》的故事六、布置作业1.摘抄好词、好句。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
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过程与方法: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晏子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抓住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晏子反驳的技巧2.理解楚王每次侮辱晏子时前后态度的变化。
【课前准备】老师:课件、朗读音频学生:初读课文【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
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比较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晏子使楚》一文,首先看一个小视频来深入了解一下故事内容。
1.题目《晏子使楚》中的“使”是什么意思? (出使)2.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3.介绍晏子(晏子:名婴。
曾辅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执政五十余年,堪称“三朝元老”。
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
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把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为《晏子春秋》一书,《晏子使楚》就选于此书。
称他“晏子”是表示尊称,“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敬称,用在姓氏之后,比如孔子、孟子等。
)过渡语:现在我们把课本翻到71页,继续跟随晏子出使楚国!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当做跟随晏子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以第一视角观察人物。
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以及晏子的反驳(找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板书:侮辱---------反击---------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只好大开城门)(学生有感情一起朗读)2.下面找同学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用~~~~~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用——画出晏子反驳的话,并简单单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晏子使楚》教课方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张进辉五年级《晏子使楚》教课方案张进辉教课理念:阅读教课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课环绕“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让骄横无礼的楚王转变对他的态度。
”这一主问题,指引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沟通的过程中,经历思虑、研究、发现、沟通等多种学习方式,从而在主动踊跃的思想和感情活动中不停感觉晏子机智奇妙的应答,以及他一心为民,忠君爱国的崇敬精神。
教材特色《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期间齐国的医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欺侮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慧才华,唇枪舌剑,反驳了楚王,保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文由“进城门开狗洞”、“耻笑齐国无人”“抓响马诬齐人”三个小故事构成。
三个小故事的表达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欺侮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能服输。
本故事固然离我们年月已长远,但文章中的思辨之巧让人大快人心。
晏子的三辩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计就计、巧借典故等高妙的策略,在反驳中既对楚王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又保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学情剖析学生喜爱历史故事,因此他们从课前收集人物的有关资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就对课文充满兴趣,在浓烈兴趣的驱遣放学生会很快的走进课文。
此外,五年级学生固然有必定的阅读能力,但他们对深层次的内容理解的还不是很透辟,因此课中既穿插历史背景介绍,又设计相应的填空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暗藏在文中的更深寓意。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楚王为何会这样针对晏子这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亲密的联系。
因此在课中合时的增添当时的历史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故事内容,理解人物特色。
本文写作突出特色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因此在讲课时以不一样形式的朗诵贯串一直,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论。
读懂字面意思读懂言外之意——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执教者: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颜若银指导者:晋江市安海镇教委办颜娜艺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施妮教材简析:《晏子使楚》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尊严”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主要讲述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却被晏子巧妙回击,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文本从整体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情节非常完整,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从局部看则是通过三个故事来叙述,而三个故事又是相对独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
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具有统览全文的能力,懂得从文章的整体上观照内容,把握全局。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但往往着眼于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忽略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而课文是用文字塑造形象,以文习文,以文悟慧是教学重点。
教学理念:以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关注晏子的“行”和“语”,读懂字面之意,读懂字里行间之意,读懂言外之意,进而探寻其语言之“妙”,感受外交使者得体的言语风采,落实“用教材”教学生习得说话的技巧与智慧,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字面之意,读懂言外之意,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应变能力。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品味,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体味思辩之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应变能力,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应变能力,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晏子使楚》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而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学习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二、学情分析语文新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五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诵读作品以体味内容和情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着“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这一贯彻全文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阅读,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晏子说的话。
体会晏子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的故事。
由衷地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对比阅读初步了解古文的精炼和节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精读晏子和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2、理解句子的含义。
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学围绕“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让傲慢无礼的楚王转变对他的态度。
”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以及他一心为民,忠君爱国的崇高精神。
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文由“进城门开狗洞”、“讥笑齐国无人”“抓盗贼诬齐人”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叙述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本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久远,但文章中的思辩之巧让人拍手称快。
晏子的三辩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计就计、巧借典故等高明的策略,在反驳中既对楚王进行了有力的还击,又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历史故事,所以他们从课前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就对课文充满兴趣,在浓郁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很快的走进课文。
另外,五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他们对深层次的内容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所以课中既穿插历史背景介绍,又设计相应的填空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潜藏在文中的更深寓意。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楚王为什么会如此针对晏子?这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课中适时的添加当时的历史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以在授课时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学法指导上,个人自学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相贯通。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能抓住重点词句和事件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体会重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感受人物特点。
2.积累“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等成语。
3.学习作者关注人物动作、神情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两篇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晏子使楚》。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楚王和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师:这是大家对人物的初步认识。
喜欢这篇课文吗?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文本,一同去品评文中的两个人物,相信通过对文本地深入品读和探究,我们会对楚王和晏子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交流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请看学习交流提示,谁来读一下?请按照要求开始我们学习吧。
1.默读4、5自然段,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词句,在关键处写上一两个评价的词语,并将评价的理由画出来;
2.前后桌交流各自评价的理由,将新的收获补充在书上;
3.交流时提倡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我认为“”是一个“”的人。
我是从“”体会出来的,因为“”。
(学生自学交流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捕捉有代表性的评价,让学生进行板书。
)
三、品读评价
以下为预设内容,内容的呈现可根据学生的汇报而定。
师:楚王还没有和晏子见面,堂堂的一国之君就已经败下阵来,又岂能善罢甘休呢?晏子见了楚王,请同学们先交流课文第4段,看看他们见面的场面,
(一)师:楚王见到晏子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生:楚王看不起身材矮小的晏子,鄙夷地说出了这句话
生:楚王觉得晏子其貌不扬,没有什么本领,所以看不起地说。
师:这说明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人才。
晏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晏子严肃地回答:“我们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师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
人们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师:谁再为大家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晏子的这句话用夸张手法啊。
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生:人多。
“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人多。
生:“大伙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
”说明齐国人山人海。
生:“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
”感觉齐国首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师:在古文中这段话的意思是用三个成语表达的,谁知道是什么?
生:张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生:是摩肩擦踵。
师:同学们对晏子的话理解了,不过没有“张袖成云”这个词语,而是“张袂成阴”。
(生看课件。
师读课文中的原句。
生说出四字词语)
生:(接读)张袂成阴就是……挥汗如雨就是……摩肩接踵就是……
师: 晏子夸耀齐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巧妙地转换了概念,把楚王说的“能人,人才”换成了普通老百姓,借机赞扬了齐国。
晏子又是怎样解释齐国派自己出使齐国原因的呢?晏子要说什么?
生:晏子想说这句话(读文)“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晏子实际在说楚国是个最下等的国家。
生:晏子表面在说齐国的规矩,实际在说你看不起我,就等于侮辱你自己的国家,看你怎么办?
生;我认为“”是一个“”的人。
我是从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体会出来的,因为“”。
师:理由充分,让人信服。
来,我们师生来表演一下这段话,你就是晏子,我是楚王,其他同学委屈一下扮演我的手下。
全体人员进入表演状态,表演开始。
师:哦,原来晏子早就设计好了。
对了,刚才你表演结束时为什么要笑了笑呢?
师:哦,自信的笑。
那楚王只好陪着笑的笑又是怎样的笑呢?
师:从楚王一开始的冷笑,到现在的陪着笑,这真是得不偿失。
送他个歇后语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师:从晏子的语言我们体会到晏子真是旷世奇才,谁再读一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晏子说的话。
师生对读:(老师读提示语,同学齐读语句)边读边想晏子要说什么?(楚国是下等国家)(板书“下等国家”)
师:看到这里,我想劝告楚王:你只听说晏子身材矮小,想取笑晏子,你却不知道他思想深刻、才智过人、对事物洞察入微啊。
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燕子的语言智慧(男女生分角色读)
(二)师:楚王在宴席上怎样取笑晏子?
生:在酒席上,楚王安排了让齐国的囚犯从堂下走过。
生:(读原文)从楚王和大臣们的笑中看出是在有意取笑齐国。
师:在楚国大臣们自以为是的笑声中,我们的晏子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师:你如何评价晏子的这番言论?接着来回报
生:我说说晏子的这段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
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
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
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
叫南橘北枳
师:文中有两个“水土”,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自由欣赏一下晏子的语言。
(生分小组,分角色读文)
(三)、感悟晏子这样做的原因
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认为晏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
师:楚王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生: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大声齐读“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
师:“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尊重还是不尊重晏子?(出示课件)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生:“不敢不尊重”晏子,就是尊重晏子了。
师:(课件变化)“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哪句好?
生:原句好。
(读原句)/双重否定,是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读原句)
师:(课件变化) 还可以怎样说? 楚王不敢不尊重()了。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师:(课件)晏子是一个()的人。
生:(齐答) 晏子是一个(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人。
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认为晏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
四、学习课文的写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是不是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了?而且更加绝妙的是:全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我们刚才对人物评价的词语,这主要还得得归功于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细致描写,以后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关注这几方面。
五、课外阅读拓展
课文中的晏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篇有关晏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都了以后会更加佩服晏子。
请同学们打开阅读资料,根据课件自学,一会儿我们来回报(出示课件)
学习任务卡1:
默读《烛邹亡鸟》思考:
1、“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那么他明白了什么?
2、这个故事说明晏子是---------的人。
学习任务卡2:
默读《折冲樽俎》思考:
1、晏子为什么命令侍臣扔掉
范昭用过的酒杯?
2、根据短文内容说说“折冲樽俎”是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短文后汇报)
六、总结全课
最后老师想用一句话评价一下晏子(出示课件)请全体同学怀着崇敬齐读这句话。
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课后同学们推荐同学们去读一读《晏子春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