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 格式:ppt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9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课标)1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唐)王之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雀楼(唐)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19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小学五年级必背古诗词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及课标要求(共20首+4首推荐)教材中现有的:五年级上(8首+2首推荐)1、房兵曹胡马[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浪淘沙[唐]白居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外1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外2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冬景[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五年级下(10首+2首推荐)9、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已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外3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汇总(北师大版)浜斿勾绾цх増锛?浜斿勾绾т笅鍐?1.椋炴潵宄颁笂瀵诲崈濉旓紝??浣滆€呯畝浠嬶細ф鏇惧彂鍔ㄦ敼闈╋紝鍙茬О鈥滅帇瀹夌煶鍙樻硶鈥濓紝鍦ㄦ枃瀛︿笂鍏锋湁绐佸嚭鎴愬氨锛岃憲鏈夈€婁复宸濆厛鐢熸枃闆嗐€嬶紝鐜版湁銆婄帇涓村窛闆嗐€嬨€併€婁复宸濋泦鎷鹃仐銆嬬瓑姝よ瘲涓哄寳瀹嬭瘲浜虹帇瀹夌煶30宀佹椂鎵€浣滐紝鐨囦綉浜屽勾锛?050锛紝閫旂?璇戞枃澶ф剰锛?ч湅瑙佹棴鏃ュ崌璧枫€備笉鎬曞眰灞傛诞浜戦伄浣忔垜閭h繙鐪虹殑瑙嗛噹锛?2. ?ф垚宄帮紝杩滆繎楂樹綆鍚勪笉鍚屻€??浣滆€呯畝浠嬶細鑻忚郊锛?037骞?鏈?鏃ワ紞1101骞?鏈?4鏃ワ級锛屽瓧瀛愮灮锛屽張瀛楀拰浠у勫ぇ瀹朵箣涓€銆?瑰簮灞辨櫙鑹茬殑鎻忕粯涔嬩腑銆傚墠涓ゅ彞鎻忚堪浜嗗簮灞变笉鍚岀殑褰㈡?渚х堜笉鐩稿悓銆傚悗涓ゅ彞鍐欏嚭浜嗕綔鑰呮繁鎬濆悗鐨勬劅鎮?涔嬫墍浠ヤ粠涓嶅悓鐨勬柟浣嶇湅搴愬北锛屼細鏈変笉鍚岀殑鍗拌薄锛屽師鏉ユ槸鍥犱负"湪姝ゅ北涓??璇戞枃澶ф剰锛?瑗挎灄瀵哄湪搴愬北瑗块簱銆備粠姝i潰銆佷晶闈㈢湅搴愬北灞卞箔杩炵坏璧鍒荤殑鍝茬悊锛氬綋灞€鑰呰糠锛屾梺瑙傝€呮竻銆?3. 鑺欒搲妤奸€佽緵娓愶紙鍞愶級鐜嬫槍榫???浣滆€呯畝浠嬶細鐜嬫槍榫?(698- 756)锛屽瓧灏戜集锛屾眽鏃忥紝娌充笢鏅嬮槼(浠婂北瑗垮お鍘?浜猴紝鍙堜竴璇翠含鍏嗛暱瀹変汉(浠婅タ瀹?浜恒€傜洓鍞愯憲鍚嶈竟濉炶瘲浜猴紝鍚庝汉瑾変负"涓冪粷鍦f墜"銆傦細浠h〃浣滃搧銆婂嚭濉炪€嬨€婁?灞曠幇浜嗚瘲浜哄紑鏈楃殑鑳告€€鍜屽潥寮虹殑鎬ф牸;鍚庝袱鍙ヨ瘲浜轰互鏅惰幑閫忔槑鐨勫啺蹇冪帀澹惰嚜鍠伙紝涓庡墠闈㈠惫绔嬪湪姹熷ぉ涔嬩腑鐨у簲锛屼护浜鸿嚜鐒惰仈鎯冲埌璇椾汉瀛や粙鍌插哺鐨勫舰璞″拰鍏夋槑纾婅惤銆佽〃閲屾緞婢堢殑鍝佹牸銆?璇戞枃澶ф剰锛?簡鎴?€佺函娲併€?4. 榛勯工妤奸€佸瓱娴╃劧涔嬪箍闄碉紙鍞愶級鏉庣櫧鍙や汉瑗胯緸榛勯工妤硷紝鐑熻姳涓夋湀涓嬫壃宸炪€?瀛ゅ竼杩滃奖纰х?浣滆€呯畝浠嬶細鏉庣櫧锛?01骞?鏈?鏃モ€?62骞?2鏈堬級О涓衡€滄潕鏉溾€濓紝紝鏉滅敨涓庢潕鐧藉張鍚堢О鈥滃ぇ鏉庢潨鈥濄€傚叾浜虹埥鏈楀ぇ鏂癸紝鐖€併€婅秺濂宠?銆婇粍楣ゆゼ閫佸瓱娴╃劧涔嬪箍闄点€嬫槸鍞愪唬浼熷ぇ璇椾汉鏉庣櫧鐨勫佸敖娓叉煋涔嬭兘浜嬶紝缁樺嚭浜嗕竴骞呮剰澧冨紑闃斻€佹儏涓濅笉缁濄€?绂诲埆"锛屼絾鍙堝彞鍙ュ啓鐫€绂诲埆;勯€忕潃娣辨儏銆?璇戞枃澶ф剰锛?鏆杩滄柟锛屽彧瑙佷竴姹熸槬姘存旦娴╄崱鑽″湴娴佸悜澶╄竟銆?5.?鎴戝姖澶╁叕閲嶆姈鎿烇紝涓嶆嫎涓€鏍奸檷浜烘墠銆?浣滆€呯畝浠嬶細榫氳嚜鐝嶏紙1792骞?鏈?2鏃ワ紞1841骞?鏈?6鏃ワ級锛屽瓧锟絠浜猴紝鍙峰畾锟絈銆傛浘瀛楀皵鐜?绁氥€傛禉姹熶粊鍜岋紙浠婃澀宸烇級浜恒€傛竻鏈濅腑鍚庢湡钁楀悕鎬濇兂氳嚜鐝?1792-1841)鍒涗綔鐨勪竴缁勮瘲闆嗐€傝繖棣栬瘲琛ㄨ揪浜嗚瘲浜哄叧蹇冨浗瀹跺墠閫斿懡杩愶紝甯屾湜缁熸不鑰呬笉鎷樹竴鏍奸€夋嫈浜烘墠鐨勬间笌娑よ崱銆傚苟甯屾湜鏈€楂樼粺娌昏€呮尟浣滆捣鏉ワ紝閫夋嫈.浠荤敤鍚鍏翠腑鍥姐€?璇戞枃澶ф剰锛?уу湴鍙戝嚭鍕冨媰鐢熸皵, . 鎴戝,澶氱殑浜烘墠銆?6. 绉嬫郸姝岋紙鍞愶級鏉庣櫧鐐夌伀鐓уぉ鍦帮紝绾㈡槦涔辩传鐑熴€?璧ч儙鏄庢湀澶滐紝姝屾洸鍔ㄥ瘨宸濄€?浣滆€呯畝浠嬶細鏉庣櫧锛?01骞?鏈?鏃モ€?62骞?2鏈堬級О涓衡€滄潕鏉溾€濓紝紝鏉滅敨涓庢潕鐧藉張鍚堢О鈥滃ぇ鏉庢潨鈥濄€傚叾浜虹埥鏈楀ぇ鏂癸紝鐖€併€婂皢杩涢厭銆嬨€併€婅秺濂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版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奇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意】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能够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眺望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经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点的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专门深的阻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北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诗、词汇总.有关角度的两首诗。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北宋)王安石(北宋)苏轼飞来峰上千寻塔,横看成岭侧成峰,闻说鸡鸣见日升。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首诗的相同点:都是哲理诗,都是北宋诗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一首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二首诗说明的道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夸张说法,极言塔高。
闻:听说。
浮云:比喻奸佞小人。
望眼:眺望的视线。
飞来峰传说杭州飞来峰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又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此山峰称为“飞来峰”。
可是,这毕竟只是传说,事实并不是如此。
游飞来峰时,你会看到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徜徉在灵隐、飞来峰、三天竺一派悠远、深沉的佛国氛围里,寻访并尽情领略佛教艺术的魅力,能真切感受到蕴藏在西湖山水之间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登飞来峰》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五年级第二学期必背古诗词20首【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省抚州市人,【作者】【作者】【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甘肃天水人。
中国】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市人。
曾为翰林郑燮(1693—1765),字克柔,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作者】【作者】康有为(1858——1927),又名【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今湖北襄樊人,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作者】郑遨(866—939),字云叟,滑州白马人。
生于唐懿宗咸通七年,于晋高祖天福四年,年七十四岁。
宗时,累举进士不第。
遨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录诗集三卷。
旧五代史本传)传行于世。
带★的为课标列出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的8首。
附件2:本学期背诵儿童诗或现代诗10首1.山的妈妈杨明火日日夜夜背着大山,大地是山的妈妈。
长年累月背弯了腰,不说一句抱怨的话。
“妈妈!请你把我放下,我已经长大。
”“孩子,你还小哩,你看,妈妈年岁已有多大……”2.天真的预示(英)威廉·布莱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台湾)林良那个地方是女王的音乐室。
远远的,里面传出来神奇的水的演奏。
女王多才多艺的手,忙碌地指挥着水乐师变换各种水旋律演奏多采多姿的水乐曲,还有水跟烈火的二重奏。
更迷人的是女王亲自伴奏所用的铲形的锅形的盘形的乐器发出来的美妙的敲击乐。
北师大版五年级必背古诗词
北师大版五年级必背的古诗词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这些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
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一些北师大版五年级必背的古诗词: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 《江南逢李龟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诗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汇总(北师大版)五年级语下册必背古诗词汇总(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1 登飞峰(宋)王安石飞峰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汉族江右民系。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
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在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译大意:飞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自在此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今四川眉市)人,中国北宋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题西林壁》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横看绵延逶迤,崇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所看到的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是因为”身在此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跳出庐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的真正仪态。
译大意:西林寺在庐西麓。
从正面、侧面看庐岭连绵起伏、峰耸立,从远、近、横、侧四处看庐,庐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论衡》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国]巴尔扎克《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德国】席勒《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乘兴而行,性尽而返。
——刘义庆《世说新语》《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年级上册[本册共6首]1、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现代人多把此诗作为小儿启蒙诗来教育儿童。
遥想,在作者的年代,此诗应是作者本人偶尔郊游,路遇景物,有感而发,颇有趣味,也很悠然。
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赏析:《咏鹅》相传是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实。
3、登鹳雀楼(唐)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4、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赏析: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5、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赏析: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诗文锄禾的颗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北师版)五下背诵部分. shǔ(数不胜数) xiào(生肖)gòng(供奉)数肖供shù(数学) xiāo(姓肖) gōng(提供)qiǎng(强逼) juàn(试卷) 强卷qiáng(强劲) juǎn(龙卷风)wéi (为人) bei(胳臂) zhèng (挣脱)为臂挣wèi(因为)bì(手臂)zhēng(挣扎)sā(撒腿)zhā(扎透)cī(刺啦)撒扎zā(扎彩)刺sǎ(撒落)zhá(挣扎) cì(刺客)mā(摩平)qiào(躯壳)摩壳mó(摩托车)ké(贝壳)大人们这样说------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在轰鸣;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叶公好龙(汉)《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专项部分古诗文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意】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