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含解析22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27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备战2016中考二轮讲练测专题2:中国的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练案)一练基础——基础掌握1.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匈奴杰出首领是()A.头曼单于B.冒顿单于C.老上单于D.呼韩邪单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匈奴兴起的相关史实。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是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头曼单于使匈奴兴起,但没有统一蒙古草原;老上单于是冒顿单于的儿子,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2.下列不属于反击匈奴的大将是()A.张骞 B.蒙恬 C.卫青 D.霍去病【答案】A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卫青、霍去病破匈奴3.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卫青的军队和匈奴的主力在漠北相遇,大胜而归。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4.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A.西域都护B.安西都护C.伊犁将军D.驻藏大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22课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请认真选择)1-5 6-1011-15 16-20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下列哪些方面的措施是他们共同的?()①抵御匈奴②统一文字③统一盐铁经营权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3、右图“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C.西汉想统一的愿望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A、四川B、陕西C、甘肃D、新疆5、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屋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6、下列人物没有在三国时期生活过的是()A 刘备B 曹操C 孙权D 曹丕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9、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0、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12、把曹魏、北魏、西晋、前秦等几个政权归属同一类的标准是()A.都由少数民族建立B.都曾统一过北方C.都定都洛阳D.都实行过改革并取得成功13、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张衡B.张骞C.蔡伦D.祖冲之14、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1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国古代史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1. 在夏商西周时期,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
奴隶的主要是()A. 战俘和罪徒B. 平民C. 没落的贵族D. 士2. 在某博物馆,小红看到了“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这幅图反映的社会情况是()A. 当时没有马作为座骑B. 这是当时的一项体育活动C. 这是当时的一项娱乐活动D. 当时的“人”只是奴隶主的工具3.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此所反映的奴隶社会现象是()A. 人祭B. 人殉C. 牛祭D. 牛殉4. 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①古代埃及文明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古代中国文明④古代印度文明。
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B. 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C. 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D. 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5. 下列有关夏、商、西周青铜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当时是奴隶制社会B. 青铜文明专指青铜器的艺术高超C. 在社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6.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创造者是()A. 奴隶主B. 贵族C. 奴隶D. 平民7. 商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①被迫劳动②无人身自由③奴隶主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奴隶④奴隶主死了,奴隶要做殉葬品。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8. 在夏商西周的贵族阶层中最低一级的是()A. 天子B. 诸侯C. 卿大夫D. 士9. 下列选项中,关于奴隶生活情况不正确的是()A. 奴隶大量使用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生产中B.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主人C. 奴隶要戴枷锁,受到非人待遇D. 奴隶被当作供品或者殉葬品10. 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
这是因为()A. 这些人欠他们的钱B. 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C. 商朝时没有法律D. 这些人是罪犯11. 假设你是西周的一个大奴隶主,下列事件你可能经历的有()①监工制作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②迫使奴隶们在你的手工业作坊里做工③曾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了五个奴隶④祭祀祖先时要杀死大量奴隶做祭品。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09 秦统一中国1.(2022年湖南长沙)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A.北击匈奴B.统一文字C.南征越族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年四川凉山)自西周的分封制之后,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
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世袭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隋朝设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排除C项;元朝设行省制,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年四川眉山)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
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半两形制沿用至今 B.“半两”字体是草书C.春秋战国各国通用 D.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如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
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半两形制没有沿用至今,排除A项;“半两”字体是小篆,排除B项;秦半两钱是在秦朝时期统一使用,排除C项。
故选D项。
4.(2022年内蒙古包头)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的影响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统一六国的需要【答案】A【解析】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最大好处是能调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型工程的修建。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胡萝卜、胡豆、胡麻、胡桃等食物名称由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秦长城修建B. 休养生息C. 丝绸之路D. 五族内迁【答案】C【解析】2.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鉴真东渡B. 玄奘西游C. 张骞出使西域D. 郑和下西洋【答案】C【解析】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是在唐朝,故AB错误;依据材料“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C正确;D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故D错误。
故选C。
3.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他称赞的历史事件是()A. 修建都江堰B. 修筑长城C. 开辟丝绸之路D. 开通灵渠【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我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C符合题意;ABD项与“丝路”无关,排除。
故选择C.4.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使命是()A. 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B.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统治C.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D.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抗美援朝1.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知识卡片,其中有误的是()A. 背景B. 目的C. 过程D. 意义2. 一位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句话中的“错误的对手”是指()①中国②朝鲜③日本④苏联。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3. 为人民呕心沥血、英勇奋战的人往往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一赞誉源于()A. 抗日战争时期B. 抗美援朝时期C. 红军长征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4. 20世纪50年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最严重的事件是()A. 入侵朝鲜B. 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C.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D. 敌视中国5.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开始进行土地改革②西藏和平解放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抗美援朝胜利⑤三大改造的完成。
A. ②①④③⑤B. ①②④③⑤C. ①④②⑤③D. ①②④⑤③6. 如图两幅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A. 反抗外来侵略B. 巩固新生政权C. 发展国民经济D. 进行三大改造7. “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A. 黄继光B. 董承瑞C. 罗盛教D. 邱少云8. 1950年10月,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司令员是()A. 彭德怀B. 刘伯承C. 陈毅D. 陈云9. 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他说的这场“错误的战争”被我们称为()A. 北伐战争B. 抗日战争C. 解放战争D. 抗美援朝10. 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他是()A. 邱少云B. 刘胡兰C. 董存瑞D. 黄继光1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以“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事迹”为学习主题搜集了以下图片资料,适合采用的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2. 下列诗句和歌词中描写抗美援朝的是()A.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C.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13. 某学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请问下列英雄人物中哪些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①黄继光②邱少云③董存瑞④邓世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让匈奴帝国消失的两个西汉私生子卫青和霍去病
导语:解密汉朝私生子现象:刘邦卫青霍去病皆私生子!汉朝第一个私生子竟是刘邦!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第一个私生子。
刘邦的出生非常诡秘。
刘妈妈年
解密汉朝私生子现象:刘邦卫青霍去病皆私生子!
汉朝第一个私生子竟是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第一个私生子。
刘邦的出生非常诡秘。
刘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春梦。
当时雷电轰鸣,刘爸爸太公一看天气不好,就出门去接老婆回家,走到湖边,看见一条蛟龙正伏在刘妈妈身上。
刘妈妈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了刘邦。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刘邦非太公所生,但也不可能真的来自那条蛟龙,这不过是刘邦得天下之后史官的粉饰之辞而已,当不得真。
这个神奇的故事说明,太公的态度很值得玩味,起码太公知道刘邦并非自己亲生这一事实。
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旁证。
不过刘邦出生了,确实长得酷似蛟龙:鼻子高高的,脖子长长的,胡须密密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左大腿上居然长了72颗黑痣!,那类似于一种生理缺陷,夏天去游泳是会惹人耻笑的,搁在“成王败寇”的胜利者身上,却反而成了生具异相的证据。
刘邦懒惰,贪婪,自私,残忍,六亲不认。
刘邦一家都是农村户口,刘邦却自认为高人一等,最讨厌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能偷懒就偷懒。
太公对刘邦这种懒汉行径实在看不下去了,严厉批评他是个无赖,不愿勤劳致富,只想投机取巧。
还拿刘邦弟弟做榜样,让他向弟弟学习,勤俭持家,一点一滴地置办家业。
生活常识分享。
伐无道,诛暴秦1. 秦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 匈奴的进攻B.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C. 秦朝的暴政D. 农民起义的打击2. 秦的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农民起义的反抗大旗的是()A. 刘备、曹操B. 刘邦、项羽C. 陈胜、吴广D. 张角、张梁3. “破釜沉舟”出自哪次战役()A. 垓下之战B. 长平之战C. 巨鹿之战D. 马陵之战4. 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B.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C. 项羽领导农民军D.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5.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天下大雨B. 当时农民领导人想当王C. 秦二世继位D. 秦朝的暴政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对人性的开放和追求人的自由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句话涉及的事件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项羽起义C. 刘邦起义D. 国人暴动7. 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黄巾起义C. 赤眉起义D. 项羽刘邦起义8.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地点是()A. 渔阳B. 大泽乡C. 陈县D. 咸阳9. 秦朝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这表明秦朝()A. 赋税沉重B. 徭役繁重C. 法律严苛D. 刑罚残酷10. 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 起义军一直达到咸阳附近C. 具有革命首创精神D. 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11.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包括()①秦二世穷奢极欲②繁重的赋税③沉重的徭役和兵役④残酷的刑罚。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2. 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A. 商纣王与周武王B. 秦二世与陈胜C. 项羽与刘邦D. 陈胜与吴广13.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白莲教起义C. 太平天国起义D. 黄巾军起义14. 秦末农民战争中发生的巨鹿之战,其交战的双方是()A. 项羽与刘邦B. 刘邦与秦军C. 项羽与秦军D. 陈胜、吴广与秦军15.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天下大雨B. 陈胜想称王C. 农民快饿死了D. 秦的暴政16. 秦的暴政主要有()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③严酷的刑法④连年的征战。
古代史上/第二单元专题22 古代欧洲文明命题方向考向一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希腊城邦;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考向二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了解罗马帝国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考向三了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成就。
考向一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希腊城邦;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1.(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
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在与蒙昧和野蛮的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
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C.古巴比伦D.古希腊【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D项正确;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项。
2.(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有8000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
这表明古代希腊城邦()A.古典文化繁荣B.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C.海外贸易发达D.奴隶制民主政治盛行【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有8000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可知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希腊古典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盛行,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如表所示内容体现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城邦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雅典2500约30斯巴达8400约40A.等级森严B.小国寡民C.自给自足D.军事独裁【答案】B【详解】考查点:古希腊城邦。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3.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A.蒙恬
B.主父
偃 C.霍去
病 D.王昭君
4.“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
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
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
A.蒙恬
B.卫青、霍去
病 C.窦
固 D.窦宪
6.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B.秦始皇──反击匈奴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7.在西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名将,其中立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言的青年将军是()
A.卫青
B.李
广 C.霍去
病 D.李陵
8.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9.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
帝 C.汉景
帝 D.汉武帝
10.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出击匈奴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
帝 C.汉武
帝 D.汉景帝
1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蒙恬出使西域
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大规模反击匈奴
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