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泰山古树---计算器word教案(5)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
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2)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
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出示课本第7页,说说看到了什么?
说说与所学本单元有什么联系?
体会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互助
1、完成第7页的1题
2、完成第2题,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交流提升:
第一题通过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分析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四、达标测试:
配套练习册第二页的1、2、3、5题
五、总结拓宽: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
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的计算和探索数学规律提供帮助。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大数的认识,第一次接触计算工具。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5)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6)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三)、灵活运用,辩证对待(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先说(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黄金周景点售票统计表。
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2)泰山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多少人?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
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的计算和探索数学规律提供帮助。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大数的认识,第一次接触计算工具。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5)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6)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三)、灵活运用,辩证对待(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先说(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黄金周景点售票统计表。
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2)泰山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多少人?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
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信息窗1 计算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8页【教材简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计算器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3 × 5 25×4 625÷2550-18 2×26+20 426×13190+71 125-25×4 1438+2576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十一”黄金桌期间泰山门票的收入为研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深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测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探索,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
(3)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4)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资助学习空间。
计算器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常用键。
在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教材仅仅设计了4道小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大量的资助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5 )体会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建议1.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计算器的认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2)通过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对计算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教材没有给出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4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
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2)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
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
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
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AC键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阅读教材“你知道吗?”。
了解小知识。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2、3、4、7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4-6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泰山古树—计算器【教学目标】1.学会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推理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借助计算器计算,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找到规律。
【教学难点】在有趣的自主练习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感知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2.学生准备:练习熟练使用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猪猪侠、超人有超能力,老师也有超能力,你信吗?生不信或充满好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导入,把老师的能力放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师:不信我们就试试。
请拿出你的计算器,课件出示: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输到你的计算器中,接着用它“×9”,再“×9999”。
只要你把你的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很快就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考验开始!谁先来?生尝试体验,感到神奇惊讶!师:怎么样?老师的超能力是不是特厉害!有同学有想法?说说看。
预设:学生会发现结果的个位数字恰好是我喜欢的数字。
师:奥,有规律可循。
你已经拥有超能力了!因为你发现了它的秘密,找到了规律!真棒!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隐藏着这样的秘密,想去探索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的数学规律。
(板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相信学完这节课你也会拥有超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敢于去探索更难更有趣的数学知识。
信息窗1 计算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计算器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
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 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
2. 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
(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 (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