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9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44.50 MB
- 文档页数:255
校本作业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清代黄叔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呋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唯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名曰发海西,四时皆然。
”这里“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据此完成1~2题。
1.图1中,能正确示意“台地早东风、午西风”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的原因是A.白天两地盛行海风,夜晚两地盛行陆风B.夜晚两地盛行海风,白天两地盛行陆风C.白天台湾盛行海风,福建盛行陆风D.夜晚台湾盛行海风,福建盛行陆风暖湿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形成平流逆温,在逆温层以下,水汽凝结便形成了平流雾。
春节期间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平流雾,对海峡通行、航空运输和公路交通造成了极大影响,导致港口过海旅客车辆大量滞留。
读图表,回答3~4题。
a平流雾形成示意图b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3.根据材料,判断琼州海峡大雾天气的起止时间最有可能是( )A.15~22日 B.17~22日 C.12~17日 D.22~25日4.若图b是春节期间的全国海平面等压线图,其代表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A.21日B.18日 C.15日D.12日热带强度是指城区温度与周围郊区温度的差值,部分学者于2007-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做了统计研究。
下面为北京市多年春节周和前后四周(+表示春节周之后,—表示春节周前)的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图和2017年春节当天北京城区等温线分布图,据图完成5-6题。
5.据图推断,下列时段中该城市降水频率可能最高的一周是A.春节前第三周B.春节前第二周C.春节后第一周D.春节后第二周6.若只考虑气温的因素,则图丁中的近地面M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7~8题。
7.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 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8.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公开课课后反思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一地理组陈维观热力环流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故本人这一内容非常重视,力求学生通过学习本章节内容能掌握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热力环流应用及其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情况。
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1、课前备课准备认真,但不够完善。
因要设计实验、活动、做练习等,对教材内容也经过了反复钻研,所以备课时间长,课前准备较充分。
但该节内容许多知识涉及物理知识较多,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接触较少,再加上个别学生基础较差,虽然比较简单,但个别学生理解较慢或不能较好地应用,使教学速度较慢,上课时出现前慢后快的情况。
这是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好的,如果把教学内容中前面的复习内容适当的压缩,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赶进度,充分利用活动设计充分调集学生的课堂思维,使互动效果更佳,时间安排可能会更充足些、合理些,课堂的效果会更佳。
2、注重讲练结合,但学生跃程度不够。
根据教学内容,本人设计了与之相配合的练习,力求通过练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但由于本节涉及的新知识较多,在课堂上要马上运用它解题,再加上部分题目较难,学生对要求认识不清等原因,所以做题速度较慢,出错点也较多,但为了赶教学进度,并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去进行纠正。
对个别学生的演板练习没有及时做出积极评价,所以没有能够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解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以后在此方面一定要加强改进。
3、通过此节公开课,在加上组内老师的评课认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
在进行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要能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 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2.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例。
3. 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利用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大气运动吗?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 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2.1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2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3.1 展示实例素材,让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3.2 分析实例中冷热不均的原因和大气运动的后果。
4. 讲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4.1 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4.2 引导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和能量转换。
5. 小组讨论5.1 发放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2 收集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特点。
6.2 强调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7. 作业布置7.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利用互联网资源,介绍大气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
2. 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大气运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