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
此病前期症状包括: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痛觉,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主要为:三叉、颈、肋间、腰骶部神经分布区。
蜈蝎散治疗:药物组成:蜈蚣4条,全蝎、地龙、当归、红花各10g,大黄12g,冰片3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置于一密闭容器内备用。
使用时先用0.5%碘酒消毒病灶,取蜈蝎散少许用香油调成糊剂外涂,一般4小时1次,疱疹消失后停用。
偏方,治烧烫伤和带状疱疹:取小瓶一个,装入洗于净的活蚯蚓两三个,再装入白糖、香油适量,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蚯蚓被杀成一小段,把液体存放起来随时取用;我在济南时院里小孩烫伤,当时没有此药,上省立医院看的急诊,回来后立即配了药。
过了几天院里的男孩被一壶开水烫伤,伤的比第一个历害,用的此方好的比第一个快没落疤。
这个效果非常好,头一天抹上,第二天就不怎么疼了,这也是我家祖传的一个方子,祖辈传给我父亲后,我爸治了很多人,他治好的有一二百名了吧,白糖可以把蚯蚓化成水的,配量的比例我还不太清楚,但确实就这三种,封闭后全部化成水方可使用。
我父母在一次过节时,被油烧伤,后用这个药抹后,手上一点伤疤也没有留,这个能保存一年半左右吧。
每年我父亲在夏季时,都配些药存放起来。
这个方子也治缠腰龙(带状疱疹),而且效果非常的好!有几个严重的病号,腰里都快长满了,非常的痛也很痒,在医院花了二万也没有看好,后找到我父亲后,晚上给他使用,第二天全部瘪了中医的观点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发生疼痛。
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春季是带状疱疹的高发期,因此时天气忽寒忽热,人们容易营卫失调,一旦邪热外袭,郁于少阳经即容易发此病。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湿热毒邪内生引发的疾病。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确切,功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中医诊断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辨证根据带状疱疹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征,中医可以初步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湿热瘀毒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浊黄,皮肤湿热瘙痒,常伴有烦躁、口干、便秘等不适;•阳毒横行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水泡清晰,皮肤干燥热痛,伴有口干、喉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气滞血瘀型:症状是带状疱疹疱液混浊,皮肤发黑、硬化、疼痛,伴有情志郁结、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
望诊带状疱疹的皮损一般沿着一个或两个神经节分布,因此望诊带状疱疹的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皮损处常伴有皮色不均、水疱、疱壳等表现。
闻诊患者的气味可以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中医常闻患者气味来辨证。
带状疱疹的患者闻起来常具有湿热或腥臭气味。
问诊带状疱疹的患者常常伴随其它症状,如疼痛、麻木、痒等。
中医会通过问诊的方式来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和具体症状的程度。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湿热瘀毒型湿热瘀毒型的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祛风祛湿。
方药有清热解毒汤、茵芙蓉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挑破水泡后可以外用荷叶泡水敷患处,有效治疗症状。
阳毒横行型阳毒横行型的治疗重点是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有桂枝加芍药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通过中药热敷,使药物渗透到皮下,促进局部皮肤的循环,增强药物的效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调节气机。
方药有当归芍药散、活血化瘀口服液、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效果。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特征是身体上出现水疱,并且这些水疱呈现带状分布。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与脾胃虚弱引起的,因此治疗带状疱疹的重点是清热解毒,调理脾胃。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剂有清毒败毒汤、银翘散等。
清毒败毒汤是根据患者体质而定的复方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怀牛膝、金银花等。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药效,可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伤口愈合。
银翘散是一种常用的解毒退热药,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2.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主要通过制成药膏或药水直接涂抹在患处,以进行局部消炎、杀菌。
常用的中药外治方剂有白僵蚕散、田七烧伤膏等。
白僵蚕散是以白僵蚕、黄连、薄荷等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水疱等症状。
田七烧伤膏是一种能够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的中药外用药,可以帮助伤口恢复,减少水疱的形成。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等。
针灸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治疗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所致,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应增加对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决明子等。
此外,还应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饱或饥饿,同时注意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湿润,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5.心理调理:带状疱疹往往会伴随着疼痛、瘙痒等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调理也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注重调理体内湿热毒邪,通过中药治疗、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心理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疼痛、瘙痒等症状,促进伤口的愈合,缩短疾病的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临床多呈现数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发病前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火带丹”、“甑带疮”、“蛇丹”、“飞蛇丹”等,俗称“缠腰龙”,一般多在春季发病。
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常用病毒唑、消炎痛和维生素类药物,但疗效很不理想。
中医药对本病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和良好临床疗效。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滞肌肤为患。
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下面向读者介绍几种常用的疗法。
分部疗法上部:指颈部以上至头面,治以清热泻火、平肝凉血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黄连、黄芩、人中黄、丹皮、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加野菊花。
中部:指腰腹至胸胁,治以清肝泻火,理气止痛,方用银翘三黄汤加延胡索。
下部:指少腹以下,治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用银翘三黄汤加黄柏。
验方蛇丹汤:大青叶、板蓝根各60克,紫草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逐日1剂。
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
外用七厘散,开水溶化,涂患处,逐日2~3次。
三紫汤:紫草、紫参、紫花地丁、XXX、茯苓皮、木通、玄参、大青叶、甘草。
带疹汤:丹参、白芍、柴胡、板蓝根、半枝莲、秦艽、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玄胡、甘草。
紫兰白赤汤:紫草、板蓝根、白藓皮、赤芍、丹皮、蝉衣、薄荷、苡仁、苦参。
折叠编辑本段中成药六神丸:逐日3次,每次5~10粒,温开水送服。
普通服药后当晚疼痛可减轻,次日患处疱疹色彩变暗,3~5日可愈。
七厘散:逐日3次,每次1.2克,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普通服药后1~2天疼痛减轻或消失,2~3天疱疹开始消退,4~6天水疱变干结痂而愈。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疱-带状病毒作用于人体而导致的皮肤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疼痛或者是出现乏力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发烧等后果。
带状疱疹是体内潜在的病毒“被激活”而引发的,中医治疗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因此可以采取中医的方式治疗带状疱疹。
那么,带状疱疹中医怎么治疗呢?一、带状疱疹的中医方剂1、毒瘀并解方:其中的药物主要包括了黄芩,山栀,莪术,元胡,猪苓。
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可以将上药(除元胡外)洗净之后用水浸泡30分钟,接下来就可以先将元胡放入锅内开火煎20分钟,再与余药同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全方药简力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达消疹止痛之效。
2、活血散瘀汤:可使用的药物包括了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木香、枳壳、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蓝根。
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将上药洗净之后用水浸泡30分钟,放入锅内煎30分钟,每剂可以重复煎2次,最后使用前应该将所得药液混合。
服用方法是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3、乌梅丸加减:需要准备好的药物包括了乌梅,附子,肉桂,细辛,干姜,党参,当归,黄连,黄柏,黄芩,木香,甘草。
使用的具体方法是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组成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具有扶正祛邪,调和寒热,止痛除烦等功效。
4、越鞠丸加减方:需要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苍术,生香附,抚芎,炒栀子,神曲,厚朴,泽泻,枳壳。
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日1剂,水煎服。
本方香附、川芎、厚朴、枳壳行气止痛,苍术、泽泻、栀子祛湿,神曲保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利湿止痛之功。
二、外用膏药1、患者可以使用新鲜的金钱草。
把新鲜的金钱草,捣成泥状,在捣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铁器。
然后再加入冰片、六神丸、仙人掌等,最后再加入些茶油,调拌均匀,敷在患处,用干净的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对于严重的患者,要增加使用次数。
中医带状疱疹治疗方法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疼痛和神经炎。
中医可以提供一系列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艾灸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以从外用和内服两个方面入手。
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热毒解散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来缓解疼痛、抑制病毒复制。
一些常用的中药外用方剂包括知母、黄连、连翘、射干、蒲公英等。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达到抗病毒、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一些常见的中药内服方剂包括龙胆泻肝丸、护肝饮、丹参酮、五味子合剂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促进病变的吸收和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神门、肝俞等。
此外,艾灸疗法也可以用于带状疱疹治疗,通过温灸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3. 中医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活络、通经络、祛风湿、舒筋活血的作用,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捏、按、揉等。
4. 中医贴敷疗法:中医贴敷疗法是将中药煎剂用纱布包裹后敷在患处,通过药物直接渗透皮肤,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医贴敷方剂包括银翘散、连翘败毒散、大青叶草饼等。
5. 中医草药浴疗法:中医草药浴疗法是将中药煎剂加入温水中,用于泡浴,通过药物渗透皮肤,达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赤芍、白芷、甘草、川芎等,根据个体情况调配。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日常饮食的调理。
带状疱疹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疱疹的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需要经过医生的判断和指导,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避免不当使用中药或其他中医方法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
该病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腹部,常沿着神经分布。
患者在发疹前可能会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也可能会出现灼热感或神经痛。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通常首先出现潮红斑,随后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呈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然后迅速变成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为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中医诊断要点包括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西医诊断要点包括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包括中药口服剂或中成药、清创、中药湿敷、中药散剂、中药油剂或软膏以及针灸治疗。
清创可针对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中药湿敷可用于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中药散剂可直接外涂于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也可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干燥皮损可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蛇缠腰(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本身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引发的皮肤疾病,该病会侵犯神经,引发四周神经的疼痛。
且这类疼痛比较剧烈,一般很难忍受,会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
就该病临床多选择的是阿昔洛韦药物治疗,但是疗效较差,很难实现短期治愈,使得患者痛苦不堪。
接下来,将探讨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案1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常引发多种并发症,易合并细菌感染,侵犯神经部位不同,可诱发角膜炎、结膜炎、耳聋、面神经麻痹,侵犯内脏神经。
作为常见皮肤疾病的一种,其皮疹部痛感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睡眠质量。
带状疱疹病症(Herpes zoster)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在患者皮疹消退之后,一般会留存持续1月以上的局部皮肤疼痛,被称之为PHN,这类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不佳。
文献研究表明,PHN发生过程与预后过程,炎性因子失衡是重要因素。
作为一种前炎性因子,IL一6可迅速的提升神经元的兴奋度,诱发维持疼痛。
IL一10本身是TH2细胞分泌出来的抑制性调节因子,可有效抑制前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少痛觉,避免出现翻转神经作用。
有的人可能会先出现乏力、发热、头疼等感冒症状(也可能没有这些),再发疱疹。
发作部位一开始会感到瘙痒、灼热、刺痛等;皮肤上会出现红斑。
紧接着,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来了;之后一簇簇水疱出现,分布密集,痛感强烈。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选定”了一个区(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皮疹通常就只会累及那半侧皮区,一般不会越过身体中线蔓延开去。
但一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也有可能侵犯角膜、内脏神经纤维、中枢神经系统等。
就蛇缠腰(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应当遵循今早治疗,科学用药的原则,以便更好的管控病情。
结合笔者多年的门诊经验,认为带状皮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①典型症状,带状疱疹本身是由水痘-带状疱疹引发的病毒性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
儿童群体对该病病毒无任何的免疫系统,一旦感染,将会引发水痘病症。
部分患者感染之后,或可出现带病毒不发作群体。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
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文章导读
带状疱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相信大家对其都并不陌生。
那么当我们或者身边的亲人患上了带状疱疹该怎么通过中医的方式治疗呢?下面就介绍给您6大治疗带状疱疹的中医偏方,助您早日远离病痛的折磨。
1.毒瘀并解方
黄芩10~15g,山栀10~15g,莪术10~15g,元胡6~10g,猪苓15~30g。
将上药(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钟,先将元胡放入,煎20分钟,再与余药同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黄芩性味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用以为君;山栀为臣,与黄芩共奏清热解毒之效;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二者为佐药,共奏疏达气血之瘀滞而止痛之功效。
猪苓利水渗湿,驱邪从小便而走,佐助君药清热之功。
全方药简力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达消疹止痛之效。
2.活血散瘀汤
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木香、枳壳、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蓝根。
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此证多属毒邪偏盛,虽经治疗,毒热未尽或气阴两伤致气滞血瘀。
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壳、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佐以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3.乌梅丸加减
乌梅30g,附子3g,肉桂2g,细辛2g,干姜3g,党参18g,当归9g,黄连6g,黄柏15g,黄芩12g,木香12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乌梅丸现代多收入驱蛔剂,实为治厥阴病之总方,方剂组成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具有扶正祛邪,调和寒热,止痛除烦等功效。
方中党参、当归、肉桂、干姜、附子、细辛温养气血,理虚止痛;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敛浮阳以温下焦,并可制桂、附、姜、辛大热之烈;增以木香行气调中,既增强止痛效果,还能健脾消食,使苦寒不伤胃,补虚而不呆滞;诸药合用,可充分发挥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热除,升降复常,气血调和,腹痛得解。
4.越鞠丸加减方
苍术10g,生香附15g,抚芎15g,炒栀子6g,神曲10g,厚朴6g,泽泻10g,枳壳6g。
日1剂,水煎服。
本方香附、川芎、厚朴、枳壳行气止痛,苍术、泽泻、栀子祛湿,神曲保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利湿止痛之功。
5.清解汤
银花30g,连翘15g,紫花地丁30g,夏枯草30g,大青叶15g,粉丹皮15g,苦参12g,炒侧柏30g,炒荆芥12g,炒栀子12g,玄参12g,蒲公英30g,水牛角片40片。
水煎服,日1剂。
加减应用加服紫血丹,每次1支,日2次。
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佐以粉丹皮、苦参、玄参等清热凉血而获效。
6.雄黄冰片涂剂
雄黄、冰片、青黛各10g,粉碎成细粉,将3种药粉末混匀,加入75%酒精300mL,调匀。
密闭保存。
用时摇匀,每晚临睡前清洁患处后,取本品适量在患处涂薄薄一层,涂抹均匀后覆盖纱布并固定。
第2天早上洗去。
连用10天为1疗程。
方中雄黄解毒杀虫,青黛清热解毒,冰片清热止痛,防腐止痒。
三药合用,以酒为使,通达腠理,共奏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效,故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