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希宁作品后期的绘画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发挥优势加强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摘要]二十一世纪,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与手段多种多样,以“服务是永恒主题”为核心价值观的图书馆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全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为以最好的服务吸引读者而抓内涵、特色建设。
我馆也在借助于自己所属大学的办学实力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从特色馆藏和特色服务方面,加快向现代化图书馆方向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特色馆藏汉画像石民间剪纸鲁锦特色服务二十一世纪,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与手段多种多样,以“服务是永恒主题”为核心价值观的图书馆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图书馆的职责与使命是满足读者的需求、服务于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把握住读者需求的脉搏,追赶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全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基于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由重藏轻用到重用轻藏;由闭架借阅到开架借阅;由图书管理员到学科馆员;由传统的图书馆到学习型、科研型图书馆发展。
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为以最好的服务吸引读者而抓内涵、特色建设。
我馆也在借助于自己所属大学的办学实力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从特色馆藏和特色服务方面,加快向现代化图书馆方向发展的步伐。
1 特色馆藏山东艺术学院南面泰山,北依黄河,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沐浴在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之中。
山东素称“齐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山东地区的汉代画像石质朴厚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造型手法简练朴拙,对后代艺术影响很大。
山东民间剪纸艺术造型朴拙粗犷,色彩简单活泼,贴近生活,彰显出独特的性情与风俗。
山东省的胶东荣成市,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鲁锦是山东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绚丽的艺术图案,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我馆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齐鲁文化雄厚的资源优势,建设起了极具特色的馆藏展室。
浅析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作者:郑小刚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写实风格油画现在西方已衰落,然其影响力连绵不绝。
西学东渐,油画引入中国两百年左右,写实风格油画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油画形式,为国内专业人士及广大老百姓所接受与喜爱,转化成一种情结,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关键词:油画写实风格多元化中图分类号:J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50-02写实风格油画主指传承古希腊传统艺术观念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注重形体、比例、结构、透视、明暗,相对规范、严谨。
一、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写实绘画起源于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写实风格的油画进入中国并得以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
代表人物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法国学院派写实绘画。
(一)写实风格油画在中国油画艺术中起主导地位19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逐渐发展,照相技术的发明,使写实风格油画失去魅力。
人们的艺术追求更加多元化,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等开始,各种风格、主义层出不穷。
明末清初,写实风格油画由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郎世宁等传入国内,再到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回国传授油画艺术,写实风格油画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先生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所倡导的写实风格油画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加之留学前苏联的油画艺术家的加入,油画写实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各大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成立了不同风格的工作室,但以写实油画风格为主。
20世纪80年代始,尽管油画艺术风格已越来越多样化,可写实油画能深入描绘物象,再现较真实的物象特征,是那种最能体现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说的群众满意,专家点头的形式之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符合广大人民的审美口味和心理诉求。
写实风格油画在中国也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每次的一些大型油画展中,尤其是全国美展中,写实主义油画一直占着很大比重。
当然在油画获奖作品中,写实风格油画作品也占多半江山,这在不同程度上也起了引导作用。
近现代国画大师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家是采用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材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并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绘画工作者,主要包括传统国画家和现代中国画家。
国画家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以下近、现代中国国画大师,基本以“出生年月”为序:(一)近代(1840~1919)著名国画大师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徐悲鸿(1895~1953)、刘海粟(1896.3~1994)、潘天寿(1897~1971)、李苦禅(1899.1~1983)、张大千(1899.5~1983)、林风眠(1900~1991)、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3~1989)、陆俨少(1909.6~1993)、石鲁(1919.12~1982)等。
(二)其他近、现代国画大家近代(1840~1919):陈半丁(1876~1970)、张善孖(1882~1940)、萧谦中(1883-1944)、刘奎龄(1885~1967)、于非闇(1889~1959)、朱屺瞻(1892~1996)、吴湖帆(1894~1968)、溥心畲(1896~1963)、高希舜(1896~1982)、丰子恺(1898.11~1975)、黄君璧(1898~1991)、钱松岩(1899~1985)、关良(1900.12~1986)、王雪涛(1903~1982)、董寿平(1904.2~1997)、蒋兆和(1904.5~1986)、胡洁青(1905~2001)、赵望云(1906~1977)、叶浅予(1907~1995)、何海霞(1908.9~1998)、吴作人(1908.11~1997)、黎雄才(1910.5~2001)、唐云(1910.8~1993)、谢稚柳(1910~1997)、梁树年(1911~2005)、郭传璋(1912~1990)、陈大羽(1912~2001)、启功(1912.7~2005)、关山月(1912.10~2000)、于希宁(1913~2007)、黄苗子(1913~)、秦岭云(1914.2~2008)、张民权(1914~2001) 、赵琗艇(1915~) 、俞致贞(1915~1995)、魏紫熙(1915.1~2002)、赖少其(1915~2000)、崔子范(1915~2005)、白雪石(1915.6~2011)、苏葆桢(1916.5~1990)、刘力上(1916.7~)、田世光(1916.10.27~1999)、张仃(1917~2010)、宗其香(1917.11~1999)、刘继卣(1918.10~1983)现代(1919~1949):尹瘦石(1919.1~1998)、吴冠中(1919.7~2010)、宋文治(1919.10~1999)、李斛(1919~1975)、古元(1919~1996)、孙其峰(1920~)、程十发(1921.04~2007)、陈佩秋(1922~)、方济众(1923.6~1987)、亚明(1924~2002)、黄永玉(1924~)、黄胄(1925~1997)、朱宣咸(1927~2002)、陈逸飞(1946.4~2005.4)张旭云(1948~2011)当代(1949~):薛宣林(1957.1~)、朱明(1967.10.21~)等。
湘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知识点(2022春)第一课春节到1、门神画:年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专贴于大门之上,以求神灵庇护,驱灾辟邪。
门神画色彩艳丽,大胆夸张,造型丰富饱满。
2、年画《五子夺魁》,清代,山东潍坊杨家埠。
3、版画《三阳开泰》,1992,周洪声4、年画《满院生机》,1990,吕莉5、年画《连生贵子》,天津杨柳青6、年画中的形象具有特殊的含义:鱼或竿象征禄、财富;鹿象征富裕;蝙蝠象征福到;石榴象征多子;喜鹊象征喜庆。
7、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可以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汉族地区,春节活动历来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
届时,人们身着盛装,合家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互访拜年等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众多少数民族的新年活动也大体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第二课变形的魅力8、美术创作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
9、常见的变形有:左右扭曲;向内压缩;向外拉伸。
10、油画《呐喊》1893,挪威,爱德华・蒙克。
11、重复人物或其他形象的某个局部,也是一种变形,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重复现象。
12、传说中的凤凰是采用局部重组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吉祥形象。
凤凰的形象用了燕的颔部、鸡的头部。
13、学习屋:在美术中,艺术家有时按照自己创作的需要,有意改变客观对象的常态,以创造具有表现力的形象。
第三课春天来了14、油画《春到西藏》,1995,董希文15、花的外形各式各样,常见的有球形、蝶形、筒形以及不规则形等。
16、线描花卉的步骤:一是打好轮廓,二是先涂浅色,三是再涂深色。
17、水彩颜料可以用加水的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深浅变化。
18、画水彩的时候,水分的多少依据情况而定。
画同样一件物体,天气干燥时,水分要适量增加,而在潮湿的天气下作画,水分要适量减少。
第四课我爱校园19、画树步骤:一用线勾画,二先涂浅色,三后涂深色。
20、学习屋:画面色彩总的倾向称为色调,画家或设计师,以此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某种特定的氛围。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的探求成了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
在中国油画创作中也产生很多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对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介绍,浅析的它们在中国油画中的结合与发展。
标签:写意油画写实油画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手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20世纪初,在科学注意浪潮的冲击下,国人迷恋西方写实绘画。
最早创造中西融合的画家就是享誉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陶冷越教授,他把油画厚图与传统绘画技法结合,把西洋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式”油画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西方重写实的再现型艺术是科学的,而中国重写意的表现性艺术才真正是艺术的。
一、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油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实油画,写实油画在欧洲油画发展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也是欧洲油画中主要的表达形式,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起源于欧洲,当时给中国油画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算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里,现实主义美术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发展。
时代变迁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新具象”,“新写实主义”到如今已形成多元化的形态,中国人对油画的审美停留在一定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意油画就不是所以人都能欣赏的,大部分人对于写实的油画才能接受的,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可见写实油画有着比较广阔的空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人的喜爱。
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画家,在9届10届美展中金奖的作品全部都是写实的作品。
如冷军的《五角星》忻东旺的《早点》这也说明了写实油画在油画中的地位与价值。
写实艺术不只是要再现客观事物,而是要把现实的批评态度把主管的精神融入其中。
精神品格是写实主义的精髓,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我们在吸纳了外来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本族文明特种的作品,中国写实注意油画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艰辛探求,写实油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流派了,更是一种艺术主张一种艺术精神。
《论语》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于艺术家而言亦如此,艺术家有志于弘艺而弘道。
于希宁是现代以来为数不多的富有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艺术大家。
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国画运动中,面对花鸟画发展困境,他坚持“艺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积极拥抱新中国,探索花鸟画发展新路。
改革开放后,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他以新的艺术语汇将浓郁的人文情愫与拳拳爱国情怀相融,积极投身于花鸟画创作,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
明代宋濂《文学篇》有言:“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
”于希宁1985年曾撰写理论文章《道明 气充 文雄》,借古训言志,并指出“道”包括社会之道和艺术之道,社会之道是艺术为谁服务,艺术之道是指学术之道、业务之道,社会之道和艺术之道两者缺一不可;“气”指的是要有正气、浩然之气和旺盛之气;“文”是指写文章要有文采。
于希宁认为花鸟画家要以“道”为本,以“气”为宗,以“文”为旨,热爱祖国,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能使自己的于希宁 凌霄花77cm×73.5cm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面向大众录制了花鸟画视频教学资料,以便更多的人学于希宁发挥学者型艺术家的优势,撰写出版了《论画梅》,系统梳理了自唐至清画梅的历史,找到了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的结合点,丰富了古今画梅的技巧,取得了“新枝老干任横斜”的自由。
他的梅花突破了旧文人折枝冷叶、疏花暗香、孤傲清高的格局和意境,使梅花这一题材获得了新生。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保持民族特色和气质,体现时代风貌和精神,于希宁的美学观点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激励着艺术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肩负传承使命,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西画东渐作者:田欢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2期在我们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中国前辈油画家梁锡鸿在他的《中国洋画运动》中的一段叙述。
“西洋画渐入中国,虽是早在一千年前,而画家采用西洋画法,远在明万历年间,但是用西洋画材作西洋画的,并不甚早。
大约至今只五十年的历史。
那个时候,香港,上海及各大商埠,常有欧洲画家来中国游历,西洋画的印刷刊物逐渐输入。
由于好奇的心理,对西洋画便从鉴赏而习作起来。
”由上面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西洋画——油画,早在我国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油画作品了。
那么西洋画在中国这块不一样的土壤上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历史基础。
(文化内涵及历史基础)二、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的艺术及审美思维为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基础作用)三、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油画媒介材料的输入,西洋画师技法的输入等等)一、历史基础首先,中国位于整个亚洲地区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地位,都是显著的中坚力量。
在讨论中国西画东渐这个问题时,东亚的整体文化内涵和它的历史基础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时亚洲东部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面积约117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多。
”并且“东亚”也是代指中华文明圈。
在这样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圈子里,中国当仁不让地处于核心的地位,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大的,并且其思想的内聚力也很明显。
因为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多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思想基础。
其核心体现为“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反映到艺术论中即表现为“中和”。
几千年来“中和”成了一个无可争议的审美范畴。
儒、道、玄、佛等诸多学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或用什么方法去论证,“中和”观始终维系着中国人及东亚人的审美准则。
正是这样的内聚力量,在近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亚国家反映出强烈的文化碰撞后的种种回应。
因此,在东亚发生的西学东渐历史现象,既有汉文化内聚力的普遍性,又有出于各自具体的国情而显现的不同的特殊效果。
浅析于希宁作品后期的绘画风格
作者:周恒竹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
摘要:于希宁花鸟画在当代山东画坛中极具特色,我们为他终生热衷于美术事业的精神深深感动。
他的晚期作品在表现上相比早中期更具生命活力,每一笔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反映了于老晚期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于希宁;创作风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26-01
山东艺术界,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艺术家,诗、书、画、印皆精同时致力于美术史论研究,他将“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作为座右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形成了沉雄博大、苍古厚重的艺术风格。
其中特别是他衰年变法后的作品,在当代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于希宁后期作品的题材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各种题材兼具是必要的,也是体现一位艺术家综合修养的有力体现。
于希宁在早期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均有涉及,更学过一段时间的西画,到晚期后,则长于各种花卉,尤其专精于梅花,为突破陈规获得新的进步,于希宁连续多年早春到江南写生画梅,于希宁对梅花可谓是喜爱至极,就像现在,提到梅花大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于希宁。
此外,于希宁对梅花的看法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梅花有让人赞颂的精神品格。
于希宁晚期梅花作品意蕴表现更加出色,无论是大胆创新的新视点,还是别具一格的气质和震人心魄的精神。
二、于希宁后期作品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的骨架。
造型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于希宁早期绘画构图便是极讲究的,后期的绘画构图则更加严谨,画面变化也更丰富。
构图体现出于希宁对待艺术的严肃与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的这一特点。
于希宁在晚期构图中特别注重画面内容的取舍,应该说在处理作品中更重注重“舍”,对于这一点,他强调在创作时有些东西可以视而不见,可以无中生有。
前期他通常缜密思考,将复杂枝干的穿插来构造梅花的气质精神,晚期,于希宁则是以拙代巧,枝干只是简单的进行笔墨穿梭。
可见于希宁先生笔墨和心境达到了一种古朴纯粹的新境界。
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删繁就简”构图风格,使得于希宁先生在画花卉时疏密的处理更加得当,“疏密”上的处理又是“凝聚”与“疏旷”对立结合,疏密的形成画面才更有生气,画面也更加灵动。
三、于希宁后期作品的笔墨特点
于希宁认为画好写意花鸟,笔墨是关键。
他在写意花鸟画上的用笔和他篆刻书法的功底是分不开的,在晚期的绘画风格上,于希宁用“写”来表现花卉的枝干,笔笔硬朗生动,画叶子时不再追求笔墨细微变化。
晚期他笔下的梅花更是栩栩如生,无论从枝干还是一朵梅花的花瓣、花萼、花蕊,都动了不少脑筋,其中对梅花花朵的拿捏是很难掌握的,于希宁先生在晚期绘画中讲求花瓣不易太圆,形状是可以有变化的,侧面的梅花于希宁先生主要用方笔去表现,点花法由墨或色直接点出,一笔一个花瓣,这样更容易画出自然动态的效果,也更能体现出梅花极强的生命力。
晚期的于希宁在用墨上更加娴熟,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技法十分丰富,用色也更加亮丽大胆。
也看出于老先生晚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
更展现了他在画面深处对生命的阐释。
20世纪90年代起于希宁开始用渴笔焦墨法画梅,渴笔焦墨法凝重干枯是用极少的水分,带有皴擦的去表现枝干老而苍劲的质感。
于希宁完全改革了之前湿笔画梅的方法,表现手法更加自然,正如薛永年先生所评:“于先生近年新的探索与开拓依然严谨有法,但一变刚健清新的画风为苍厚明艳,老梅以苍厚为气而不失明艳,其他花卉则以明艳为气不失苍厚......几无先例地引入山水画的皴擦技巧,通过加强视觉的冲击表达梅的老而遒坚,苍厚遒美。
”于希宁的作品是一个由积累,在诸多写生中不断完善在逐步到大化境界的一个过程。
于希宁在晚期绘画处理中多用复笔,画面处理实虚结合,层次分明。
晚年的于希宁人老心不老,用墨大胆,由于视力下降,于希宁常常用焦墨画的很黑,枝干凝重不像之前变化多端,但却更显浑厚苍劲。
这也体现在他深厚的笔墨功力。
除此之外,于希宁还创作性的在所画的枝干上加以花青、白粉以复染,整个画面便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表现力。
于希宁先生晚期在绘画上用墨以达到了一种自然而成的境界。
四、总结
于希宁的衰年变法是于希宁毕生对艺术追寻的积淀也是支撑其最后卧病之时的精神食粮,同时“衰年变法”也使于希宁的艺术才能大放异彩并足以立足美术史。
从某些层面意义来讲,于希宁先生在艺术方面的奉献是大公无私的,他坚持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
2005年93岁高龄的于希宁又将他自己的72幅精美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现中国美术馆现收藏于希宁先生的作品共百幅;2006年他捐赠自己中国画作品60余幅给山东艺术学院;2010年,于希宁先生的家人秉承于希宁生前遗愿并将46幅作品捐赠于山东博物馆。
他之所以如此爱梅,是因为他也具有梅花的高洁品格,他历来关心社会的公共文化和慈善事业,他心系祖国,他以三魂共一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于新宁先生意在追求画之魂、国之魂、人之魂为一体,“龙腾是一种精神风采,其为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可以说其有一定的标徽意义;梅是国花,有象征性。
有的同志用龙的意境来介绍我的画意成分,我认为也可以。
”于希宁可谓是兼才德、艺术及艺术精神为一身的尊者。
参考文献:
[1]瑞秋.从秋拍结果看当代艺术品投资趋势[J].艺术市场,2006(01).
[2]何光锐.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点热[N].福建日报,2006-03-09(005).
[3]贾德江.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阴澎雨.永不忘却的惦念[J].时代人物,2013(03).
[5]孙美兰.道明而气充[J].美术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