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案 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
- 格式:doc
- 大小:198.03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论英雄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二、英雄也问出处。
1、让我们跟随刘备一起去隆中拜访一下诸葛亮吧。
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配乐)(4)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指名说1-2名)三、慧眼识英雄。
过渡:老师有疑问,刘备来此是请诸葛亮出山的,写这段景色有什么作用呢?出示A: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山岗比作卧龙,其实是在说诸葛亮像只卧龙,等待施展才华)2.“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
”景色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B: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刘备听了谁的话?什么话才茅塞顿开?2.“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3.你还能找到这样类型的句子吗?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2)你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有什么特征?(比喻,更形象生动)(3)对比读出比喻句的妙用。
24*三顾茅庐设计说明《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此文在刻画人物时,描写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应当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并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际写作中,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熟悉字词,读通课文。
2.简要概括小说内容,梳理情节脉络。
3.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感受中华传统礼仪之美,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小说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三国演义》。
2.影音素材:电视剧《三国演义》(1984年版)。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陈寿在《三国志》中用寥寥数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但小说《三国演义》却把它演绎得生动曲折、趣味横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感受经典故事的魅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胄.(zhòu)沔.(miǎn)璋.(zhāng)殆.(dài)吴会.(kuài)拜谒.(yè)愧赧.(nǎn)鹤氅.(chǎng)bǐ(鄙)贱存xù(恤) ɡuān(纶)巾如雷ɡuàn(贯)耳dān(箪)食壶浆顿开茅sè(塞)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因羞惭而脸红:愧赧爱惜,体恤:存恤用箪盛饭,用壶盛浆:箪食壶浆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如雷贯耳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经世奇才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形容求贤心切:思贤如渴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顿开茅塞3.文学常识。
23* 三顾茅庐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背景链接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1)字音纶.巾(guān) 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见面前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资料助读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拜谒.(yè)侥.幸(jiǎo)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3.学生积累词语。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备安忍夺之”可见刘备弘毅宽厚的一面。
1.第3段中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2.“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句诗与文中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欲归隐,却“星落秋风五丈原”。
为下文埋下伏笔,诸葛亮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3.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
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同时也表现出张飞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并答应出山相助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人物典型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备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又半晌”,而且态度谦恭;张飞则粗犷、豪放,性格莽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则是一个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志存高远的贤士,从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
2.侧面烘托。
文章用张飞的莽撞、暴躁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意,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文章还用刘备拜访诸葛亮时遇到的波折,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不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仿写文中刻画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个性。
课后反思
教读这篇小说节选,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三国演义》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起,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
二是从人物赏析的角度进行。
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描写方法、细节刻画等,让学生认知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魅力。
课堂的两个亮点是吸引学生兴趣之处:让学生自演人物和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视频片段。
相关知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