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 神奇的压强课程资源 沪粤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30.79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物理上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粤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概念和特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3.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4. 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5. 实际应用中的液体压强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液体压强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基本知识。
3. 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压强的规律。
4. 分析实验结果,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5. 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液体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利用课后实践作业,检验学生将液体压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知识的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液体压强知识。
3. 探索更多结合实际情境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十章神奇的压强总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本章的重点知识点,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并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锻练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体会到解题的快乐、成功的喜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中的所有目标教学方法归纳总结和实题训练的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神奇的压强》这一章,先请大家对照这一章的目录,然后把你认为重点的知识点写在纸上。
二、检查部分同学的归纳,但不做评价。
三、教师发下本章知识的结构网络,让学生补充完整。
四、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点要举例1、知识点一:压力这个知识点主要考压力的方向、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压力的作用效果。
(1)方向:与受力物体的支承面相垂直.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支承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面,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2)和重力的区别:压力和重力不同,主要体现在方向和作用点上。
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认为压力大小总和重力相等,且压力并都是因为重力产生的。
(3)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例题1、下列关于压力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压物体的表面C.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D.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例题2、如图1所示,把小桌面和砝码以不同形式放在海绵上,分析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因素.比较图___和图___,可以说明压力作用效果 与受压面积有关.比较图___和图___,可以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2、知识点二:压强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压强的定义、计算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其中计算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重点(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计算:p =S F (公式中要注意单位) (3)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或同时增大压力且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或同时减小压力且增大受力面积例3、如下图2所示,有五块完全相同的砖以三种形式摆放在水平地面上。
九年级物理上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粤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概念及特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3. 液体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2.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运用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液体压强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压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3. 公式讲解: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知识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压强计、液体容器、尺子、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实验操作等。
3. 参考资料:相关液体压强的研究论文、书籍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2. 第3-4课时: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8章《神奇的压强》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2)方向与支持面垂直。
(3)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4)压力和重力的关系:重为G 的物体在支持面上静止不动。
在横线上填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支持面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F F-G F可见压力有时小于重力,有时大于重力,最后哪个图中压力与重力无关。
因此,不要认为压力就是重力,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压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实验中可以用海绵或细沙的凹陷程度间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中既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又用到了转换法。
2、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帕,Pa),F :牛顿(N),S :米2(m 2)。
注意受力面积S 是指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3)由公式可知,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同时决定,在探讨压强和压力的关系时,一定要有受力面积不变的条件。
在探讨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一定要有压力不变的条件,所以“压力越大,压强越大”或者“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4)对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可用公式 p=ρgh 计算。
(5)压强单位Pa 的认识:1Pa 表示 1m 2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 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脚下1m 2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
(6)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减小压力或者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九年级物理上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粤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液体压强的概念1.1 液体的压强定义1.2 液体压强的特点第二章:液体压强的计算2.1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2.2 液体压强的计算实例第三章:液体压强的实验探究3.1 实验目的3.2 实验原理3.3 实验步骤3.4 实验数据处理第四章: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举例4.2 学生分组讨论第五章:液体压强的拓展与延伸5.1 液体压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章:液体压强的概念1.1 液体的压强定义教师通过讲解液体压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1.2 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第二章:液体压强的计算2.1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2 液体压强的计算实例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计算液体压强,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液体压强的实验探究3.1 实验目的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意义。
3.2 实验原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依据。
3.3 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
3.4 实验数据处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第四章: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给出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举例,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4.2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液体压强的拓展与延伸5.1 液体压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教师讲解液体压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让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压强。
5.2 液体压强的进一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液体压强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液体压强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十章 神奇的压强 10.1 认识压强【教学目标】1.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 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③演示图10-3实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
力面积有关。
2.压强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SFp =⇒=受力面积压力压强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 表示。
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三.小结;想想议议10.2 研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力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⑵、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少,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神奇的压强课程资源2.三峡工程简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⑴工期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18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
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18―――2018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⑵巨大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⑶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18.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
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18500立方米/秒。
水电站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
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
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
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
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的客货轮。
承船厢运行时总重量为11800吨,采用全平衡钢丝绳卷扬方式提升,总提升力为6000牛顿。
⑷水淹范围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大坝前会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三峡库区。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淹没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主城区及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忠县、开县、丰都区、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等。
其中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9座县城和55个集镇全部淹没或基本淹没。
3.潜水服在清理河底、修理船舶或水坝的水下部分以及打捞沉船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各种深度的水下工作,为此而需要使用专门的潜水服。
潜水服是用橡皮布制成的,使用时把它套在保温服装的外面。
潜水服的上部用螺扣装着一个带厚玻璃小窗的头盔(潜水帽)。
潜水员的鞋底是铅制的,而且他的胸部和背部还要戴上铅制的配重,否则的话,他穿着潜水服就沉不到水下。
通过软管不停地把氧气送入潜水帽内,供潜水员呼吸,但是软管限制了潜水员在水下的行动自由和活动范围。
潜水员可以自己携带贮在坚固的钢瓶中的压缩氧气,潜入到不超过90m 的深度,这种装备叫做水中呼吸器,游泳运动员也可使用。
(1)干式潜水服:该潜水服的帽子、衣服、裤子连成一体,背后装有水密拉链,使用方便,水密性好。
头部后面有手动排气阀,可调节潜水服内的存气量,保持潜水员在水下所受浮力稳定,以便潜水员顺利下沉、上升和作业。
由于潜水员身体与水隔绝,潜水服内还可以穿着保暖内衣,故保暖性能优良,适合水温较低的潜水作业,最大使用深度40m 。
(2)热水潜水服:该潜水服上衣与裤子连为一体,配有海绵手套和软底靴。
设有拉链,方便穿着。
腰部右侧安装有进排水阀。
在水面时,热水机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经“脐带”输入至潜水服中,由进排水阀调节流量后,热水通过衣服内部的开孔软管流经潜水员的躯干和四肢部分,释放热量后由手、足及头部的软管端口直接排入环境水中。
该潜水服适用于深度小于300m 、温度在1.7℃以上的水域环境潜水作业。
4. 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通过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类似的实验有很多,这里再补充一个实验。
如图1甲所示,将装满水的饮料瓶倒过来浸没于水中,去掉瓶盖,抓住瓶底部向上提,会发现在瓶口未离开水面之前,瓶里始终始终充满水,如图乙所示。
如果在瓶底钻一个小孔,重做上面的实验,会发现瓶中的水面与瓶外水面始终相平,如图丙所示。
原因就是因为第一次瓶里无大气压,瓶外有大气压;第二次瓶内、瓶外均有大气压,此时学生就会确信大气压确实存在。
5. 人与大气压人与大气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不仅是由于人的呼吸和调节体温需要大气,大气对于人体还有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作用——大气的压力。
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几分钟内不呼吸不成问题,但如果没有大气压力,恐怕连几秒钟也生存不了。
1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118Pa 。
一个成年人的人体表面总共要受到大约1.2×118~1.5×118N 的大气压力。
但是由于人体内部也有同样大小的压强与之抵消,所以人体才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压力。
就拿呼吸来说,当吸气时,通过膈神经使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膈肌肉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气泡也跟着扩大,使其中的气压下降,并低于外部大气压,于是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鼻孔和嘴流进肺部,进入肺气泡;呼气的情况下正好相反,由于胸腔容积缩小,肺内空气收缩,内部压强大于外部,气体便从肺里呼出来。
在雷雨之前,由于气压的下降,人们常会出现胸闷、头昏和情绪烦躁症状。
另外,在人的股骨和髋骨之间有一个没有大气的空腔,空腔内不存在向外的作用力,于是股骨就靠外部大气压紧紧地压在身体上,使我们抬起腿走路不觉得费力,行走自如。
6. 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
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不同的表现。
部分人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积血块等。
甲 乙 丙 图1如何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由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
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您也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如高原安(至少提前1-2天服用,到达高原后继续服用3-5天)、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不可多服)、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萄糖液等等。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3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
如果您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您也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7.高压锅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升高而升高,高压锅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1)高压锅内液体沸腾时,锅内气压大约是多少?锅内沸点大约是多少?以锅盖直径为24cm的高压锅为例,限压阀质量为96.5g,喷气孔直径为3.5mm,则锅内压强约为2atm,这时锅内水的沸点约120℃。
(2)当高压锅开始喷气时,锅盖内外受到的压力差是多少?锅盖的直径为24cm,锅盖内外受到的压力差是F=P·S=2×1.013×118Pa×3.14×(0.12m)1≈4445N这大约相当于450kg物体受到的重力,因此使用高压锅时必须十分小心,高压锅爆炸的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型手榴弹。
(3)使用高压锅时,能不能将重物压在限压阀上?高压锅内气体压强是由限压阀的重力控制的,如果增加限压阀的重力,锅内气压随之增加,沸点随之提高。
这样很容易造成高压锅爆炸,所以要严禁这一做法。
(4)用高压锅煮汤,怎样才能快速、安全地打开锅盖?用高压锅煮汤后,若突然打开锅盖,锅内气压突然降至1个大气压,沸点降至100℃,大量的水会突然汽化而急剧沸腾,大量的高压汽、汤会喷涌而出,极易造成烫伤事故。
因此,要快速、安全地打开锅盖,必需先有一个冷却了过程。
有两种冷却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高压锅放在水中冷却,第二种方法是往锅盖上不断淋冷水。
相比较,第二种方法更好。
使用第一种方法,最先冷却的是锅的下部,并且是锅内下部的液体。
虽然由于传导其他部位也随之冷却,但冷的液体密度增大而下降,下冷上热,使液体对流难以进行,这样冷却效果不明显,需用时间长。
而使用第二种方法,冷水淋在120℃的锅盖上立即汽化,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同时不仅由于传导使其他部位冷却,而且从上面冷却使蒸汽和液体的对流顺利进行。
8.航天服航天服是保障宇航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
它能防护空间各种环境因素(低压或真空、缺氧或无氧、高低温、太阳辐射、微流星体等)对人体的危害。
在太空真空环境里,人体血液中含的氧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
如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则会因体内外的压强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
航天服是在飞行员密闭服(或称全压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功能服装。
60年代初期,航天员穿用的舱内航天服,结构简单。
此后逐步向舱外用航天服发展。
现代新型航天服具有液冷降温结构,可供航天员出舱活动或登月考察。
70年代研制成功全活动型航天服,在高值加压下仍具有最佳活动性能,不需要吸氧排气,航天员就可由座舱直接进入宇宙空间。
航天服由头盔、服装、手套和靴子组成。
⑴头盔:分面窗型和全透明型。
前者由盔壳、通风衬垫、面窗与开关机构、进食嘴与颈圈组成;后者由聚碳酸酯制成头型整体,容积大、视野广、气密性好,但比较重。